84 年妃和年羹尧的奇葩大哥:不爱当官爱科研

84 年妃和年羹尧的奇葩大哥:不爱当官爱科研

00:00
19:43

 【背景】


作为清朝第一位汉族血统出身的皇贵妃,年妃的地位和受宠程度,那是毋庸置疑的。俗话讲“爱屋及乌”,雍正即位后,年妃的家人也没少沾光,先是整个家族连带着年家佐领的旗人统统被抬入了镶黄旗,直接给皇上本人当奴才,这在当时是一种身份的提升。


除此之外,年家的男人们在仕途上,也因为敦肃皇贵妃的得宠,而变得一帆风顺。最出名的当属年妃的哥哥,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在雍正朝初期,这位大舅哥在西北地区大权独揽,简直成了当地的土皇帝。虽然最后因为骄横跋扈,落了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结局,但那很大程度上也是年羹尧本人咎由自取。即便如此,雍正后来也没有过度株连年家的其他人,年羹尧的几个儿子,除了一个年富外,在年羹尧死后两年就都被赦免了,他的父亲年遐龄也只是被夺官而没有问罪——事实上,那时候年遐龄早已经退休养老,官职只不过是个养老金多少的事儿,这处罚相比于年羹尧的九十二条大罪而言,连挠痒痒都算不上。


【正文】


更能体现雍正对年家恩宠的,是年妃和年羹尧的大哥年希尧的经历。年羹尧被处死后,年希尧也只是被免去了工部右侍郎的官职,别的处罚啥也没有。而且就在被免官一个月后,年希尧就被雍正再度启用,当上了总管内务府大臣,后来还负责监督江淮地区的税务,管理景德镇的御窑厂。等于说一个月之内,这位年大哥因为亲弟弟犯下了滔天大罪,官职由从二品升为了正二品,还是个肥的流油的美差!这可真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雍正当然不是傻子,他这样重用年希尧,虽然有看在年妃面子上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年希尧够聪明。乾隆即位后,以“迎合希旨摧骨肉焉”的缘由,大骂年希尧“甚属无耻,有亏臣节”,这说明年羹尧当年被百官弹劾的时候,年希尧也没少跟着参与。除此之外,曾负责帮雍正选皇陵位置的高其倬,在乾隆刚登基的时候,就弹劾年希尧“玩物耽安”,虽然这里头也有二人的私人恩怨在,但朝野上下非但没人为年希尧说话,还都称赞高其倬的做法是“仁者之勇”,可见年希尧在雍正时期是多么得宠,以至于大臣们敢怒不敢言。


乾隆和高其倬的评价,事实上也不算污蔑年希尧。他确实不是个当官的材料,而且生活作风奢侈,对手下奴才们的不法行为更是有意放纵,若非雍正刻意包庇,年希尧就算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雍正皇帝砍的。可是咱们刚才也说了,这年希尧他不是个废物,脑子好使得很,只不过他的聪明才智都没用到当官儿上,而是一门心思去钻研艺术与科学了。


在当时的中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绝不是一句空话,可这里头的读书,指的是四书五经的圣贤之言,强调对经典的背诵,不允许搞稀奇古怪的东西。而年希尧的长处,恰好是士大夫们不大看得上的“西学”,这就难怪他被别的大臣视作另类了。


据记载,年希尧在数学、医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着很深厚的功底。他在南京办差时,曾邀请被称作“清代历算第一名家”的梅文鼎上门PK数学,二人惺惺相惜,不分伯仲。他还出版、编辑了《集验良方》、《本草类方》、《异授眼科》等医书,论述医理的水平非常专业。更厉害的是,他曾在欧洲出版过一套名为《中国编年史年表》的史书,引发了欧洲学术界对中国历史起源的一阵讨论,使得当时西方的传教士和学者们,将年希尧视作同道中人,真可谓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不过光靠这些本事,还远不足以让他被雍正视为心腹爱臣。年希尧最突出的优势,是他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他不光善于绘画,还曾像郎世宁等西方画师学习焦点透视画法,并写出了《视学》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焦点透视学的著作。他的这些努力,都被雍正看在眼里,前面我们也说了,雍正在艺术方面是个完美主义者,信奉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年希尧对艺术的这股子钻研劲儿,大合雍正的脾胃。所以从雍正四年起,景德镇的官窑一直由年希尧主管,他也确实不负厚望,为雍正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们知道,在英文里,“瓷器”和“中国”都被称为“China”,在西方人眼中,美轮美奂的瓷器就是中国的象征。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朝,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瓷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瓷器制造工艺逐渐成熟,到了中世纪时期,陶瓷更是成为了中国向外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争相抢购的西方人在赞叹之余,也对瓷器的造型和图案提出了符合他们审美的要求,这又倒过来推进了中国瓷器的发展。


到了清朝这儿,不但继承了前面历朝历代烧制工艺的精华,匠人们还吸取西方的工艺,做了许多创新。比如说清代皇家最具特色的珐琅彩,就是康熙年间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引进的,但当时的工艺水平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后来雍正继位,因为他很重视这些工艺品的制作,就让他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来主持造办处生产珐琅彩的事儿。可是允祥毕竟也是个外行,而且雍正安排他做的事情太多了,加上后来他身体每况愈下,根本管不过来。


所以说,还是得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儿,雍正放眼朝野,哪个人最适合督办瓷器的烧制呢?他想到了年希尧。于是雍正就把景德镇御窑的事儿交给了他,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英明之举。


为了让年希尧办好这件事,雍正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年希尧安排了一批优秀的工匠,在窑厂搞了大量的实践,对烧造的工艺把握得可以说是炉火纯青。而且因为他是懂行的,所以从土坯的选择到烧造的火候,所有的变化他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自然就能发现之前的问题都出在哪里,又该怎么去克服。史书记载,这个时候的瓷器“选料奉造,极其精雅”,尤其是仿古的青瓷,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最成熟的水平。


不过,虽然这些成就都可以被算作年希尧的功劳,但他对瓷器艺术最大的贡献还不在烧造上,因为他的主要职务是内务府总管,不可能天天跟工匠们蹲在景德镇那边。作为一个科学爱好者,年希尧更喜欢搞各种各样的相关实验,去探索新的技术和工艺,尤其是西方同行们的研究成果,不光他感兴趣,他的主子雍正皇帝也非常关注,认为通过引进西方技术,能够完善中国工匠的技艺。


这对于年希尧来说,简直是最爽的工作了!既能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又能讨主子的欢心,所以他在这件事儿上,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在中国的瓷器制造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欧洲有一种被称作“发米耶玫瑰红”的色釉,以黄金为着色剂,因为釉汁细腻、光润匀净、色如胭脂,又被称作“胭脂水”。这种瓷器在中国的出现,就是年希尧的功劳。当时为了把握好烧制胭脂水瓷器时窑炉里的温度,年希尧等人光是实验就做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最后终于能够在八百度的低温下,让氧化铝产生的暗影留在表面上。这一技术的成熟,使原本产量稀少的胭脂水瓷器,在雍正后期变得十分普遍,而且精美程度也和欧洲的同类不相上下。


史书评价,年希尧在任时的官窑瓷器是“工益举而制日精”,可见他的实验取得了极大的成果。这让我们在赞叹之余,不由得为年希尧感到惋惜:假如当时的清朝,能像欧洲国家一样搞个科学院,让像他这样的人能够专心致志地搞科研,或许整个中国的历史都会被改写吧。


今天的节目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请您继续关注《清代皇陵秘闻录》,跟我们一道了解清朝宫廷里的更多故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罗芸曦

    年羹尧这么出名的人物的名字都念错主播需要改进啊

    凤娱有声 回复 @罗芸曦: 听友你好,咱们这篇主讲人物的就是年羹尧大哥年希尧哦。不同于弟弟的军事谋略,年希尧可是一位少见的艺术奇才~

  • 1350846dlnd

    播讲的真好,语音语调拿捏的恰到好处。很喜欢听。

  • 听友123656612

    真的很喜欢雍正皇帝,可惜命短

  • 牛有草0617

    年羹(Geng)尧念根

  • 李大宝LM

    在那个朝代 可能这样的性格和对权利的淡泊态度 才是明哲保身的大智慧了 有一个做贵妃的妹妹 一个一人之下权侵朝野的将军兄弟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权利和人上人的生活 基于爱好也好 拎得清也罢 自己既可以胜任又对皇帝解决棘手问题 这般得心应手的轻松生活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