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己-静下来和自己在一起▎在冥想中与自己相遇

理解自己-静下来和自己在一起▎在冥想中与自己相遇

00:00
29:56

在冥想中与自己相遇


催眠、冥想、正念练习,这些目前流行的的方法,在古老的东方文明里都可以找到。中国古代的导引、吐纳、炼丹、守神、静坐、坐禅等都与自我催眠有关,比西方催眠术的内涵和外延要丰富得多。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古人就已经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科学事实:暗示的本质是自我暗示,催眠的本质是自我催眠。


我第一次遇到贺连津老师时,是他的声音首先传入我的耳膜,温瑞如玉、珠落玉盘,直抵人心。后来我跟随贺老师学习了精神分析和催眠。贺老师的声音本身具有催眠的魅力,发自丹田,直入肺腑,尤其是贺老师的语言是温暖、积极地,能让人平静、安全、正向。后来在很多工作坊中,我也感受到了冥想的魅力。催眠和冥想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比如都有放松减压的功效,都能调整脑电波。清醒状态的脑电波活动称为Beta脑电波,频率的大约范围是14Hz~30Hz,赫兹是指一秒钟震动的次数。在冥想或轻度催眠状态,身体放松而宁静,这时候脑电波频率会降低到7Hz~13Hz,这种状态称为Alpha脑电波。深度催眠的脑电波频率会更低,意识脑波活动大量下降,如同进入了自然美好的睡眠状态。而冥想一般是在宁静放松的清醒状态下进行的。


冥想同样来自东方,是瑜伽中最珍贵的一项技法,是实现入定的途径。瑜伽冥想的真义是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西方对冥想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使其告别过去晦涩神化的背景,通过简单的练习,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


正念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即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及不做判断。


正念,最早的文献出处,来自佛教《四念住经》,它在二千六百年前被佛陀第一次正式介绍,正念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


念是佛教术语。念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修行者将思想固定在某个对象上,专注的观察它,就称为念。《清净道论》认为,念是一种心理过程,通过不忘失的忆念,以保持思虑的稳定、不飘荡。因为念的稳定,使得修行者可以执持善的念头与行为,放弃恶的行为。形成一种精进、不放逸的力量,这就称为正念。


正念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介绍到西方,为心理学界所注意,由乔﹒卡巴金等学者介绍和科学研究,渐渐改良和整合为当代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术之一,并因此诞生了正念减压疗法(MBSR)、辩证行为疗法(DBT)、接受实现疗法(ACT)、正念认知疗法(MBCT)等当代著名心理疗法。


正念的练习和正念的广泛运用,包括正念在焦虑、抑郁、疼痛情况下的运用,同时包括如何创造性的把正念运用在婚恋、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衰老、死亡等方面。


催眠、冥想、正念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对脑电波的调整,让我们从纷乱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安静下来与自己相遇。催眠和正念疗法更多地用于心理治疗中,而冥想经常用在工作坊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带来一些信息,你可以思考他的意义,实践她的教导,可以更多地用于生活中。


东方文明的优势在与直接抵达事物的本质,西方文明的优势在于提供好操作、可复制的方法技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的最大幸运就是有很多好东西供我们选择,同时最大的悲哀也是因为选择太多造成的各种问题。那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适合自己就好。举个例子,一个人遇到了心理问题,是到医院,还是找心理咨询师,还是找朋友聊聊,其实这个简单的选择背后也需要很多的知识做依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从一般到严重可以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一般心理问题可以找朋友聊聊,自我调节;严重心理问题一般自身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痛苦无法自拔,也就是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就需要寻求咨询师的帮助;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就要去医院检查诊断,甚至住院,仅仅住院还是不够的,需要在恢复期做心理咨询。同样从事心理工作的人也可以分为不同层面,比如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社工、心理教育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所有这些人员的共同目的是为了大家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适合大家的服务。


在我自身的个人成长中,参加过很多学习和工作坊,而萨提亚冥想是我钟爱的礼物,喜爱它温暖美好的语言,喜爱它与中华文化毫不违和的共鸣,喜爱它引领个人成长的智慧,把这样美好的礼物分享给更多的人是我的愿望。自从萨提亚冥想音乐专辑在喜马拉雅上线后,得到听友们的认可,这是我继续做下去的动力之一。另外,在525心理网、曹冲问答等网络平台上,回答网友提问的过程中,我深感到大家的需求,比如减压、情绪调整、个人成长等需求很普遍,但很多人不会选择做一对一的咨询,我希望能有适合的方法和资源帮助到他们,这是想录制《跟随萨提亚成长》这个专辑的原因。


冥想能使人的身体放松,冥想是积极的,通过我们自身知觉、精神的部分进行指引。弗吉尼亚.萨提亚说:冥想的方法是首先找到自我感知,然后再去到自我的生理部分,比如呼吸。由于我们的大脑有脱离实际物体进行幻想、想象和思考的能力,这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同时也会让人们不是回忆过去就是担忧未来,难以活在当下。冥想可以有意识地呼吸和放松,并享受一种有力量的新感觉。有意识地呼吸和放松有助于将散乱的部分聚焦到一起,这也会给人力量感。


带着这种力量感,紧接下来就是对于自己的积极想法——|爱自己。从呼吸到放松能够提供一种几乎是自发的对自我的积极感受。


冥想是在人的内心世界开展工作,通过感官、对自己的感受、呼吸和放松,将人们拥有的一切汇聚到一起。将这些散乱的部分汇拢到一起后,人们就开始能够去启动他们的资源。


我们进入未知的能力取决于我们拥有的资源,而并非由于我们确知将会发生什么或得到对于具体结果的切实保证。在冥想中,聚焦到自己的中心是整合之前的准备,在冥想中,致力于帮助听众提升更高的自我价值,对于自身力量持有更大的信心,并且加强对正向使用自身资源的落实、锚定和拓展。


举个例子:有这样一个女孩,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走了,父亲嗜酒成性,她只有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少年时两位老人相继去世,她被亲戚收养,亲戚家里为抚养她的事经常吵架。结果未成年就出去打工,自己养活自己。如今已近而立之年,面对谈婚论嫁几经挫折,觉得前途渺茫。


这位女子有令人悲伤的经历,甚至不止一次地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也看到那个一路走过来的女孩内在的生命力,已经成年的她比未成年的她一定具有更多的生活能力,然而外在纷繁复杂的问题让她感到迷失,曾经的痛苦经历和体验淹没了她。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承受了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就有可能造成创伤。曾经经历过的恐惧、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会留存在身体的记忆里,长大以后,当一些外界因素诱发了类似的感受时,曾经有的负面情绪会如决堤般爆发,有时会被情绪淹没。当我们冷静下来时,会发现当下所发生的事情本不应产生那么多的情绪,但自己就是控制不住想那么多。如果您有类似的情况,说明需要进行个人成长咨询,或者听一听这个专辑,进行自我疗愈。


这个时候需要在冥想中放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找回自身的资源,放下那些不再适宜的东西,并用一个祝福让它离开。我们或许会疑惑为什么小时候经历这些痛苦是都能挺过来,长大了反而觉得更困难。这正说明了生命力是与生俱来的,就如同种子包含巨大的能量,良善美好是你的本质。当我们长大了,遇到很多人,见到很多事,有了很多想法,当我们不及时清理自己的心理储藏室时,或许里面就放了很多抱怨、憎恨、委屈、悲伤、恐惧。这些情绪的背后是对自己、他人、世界的不正确认知,这些东西就像绳索困住了自己,像迷雾笼罩了自己,让我们与原初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冥想可以帮助你重构我们不再需要的东西,给我们的心理储藏室腾出空间,认识并运用自己的自尊维护装备。


冥想是帮助你通向自身知觉的途径,冥想来自于关爱,以及对成长坚定不移的信念。冥想所传递出的爱和关心也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萨提亚冥想是指导性的、前瞻性的。前进是成长的方向,使用的言辞、色彩、声音、比喻和过程都是指向前方的。


对我而言,在遇到小小的不愉快时,跟自己的情绪呆一会,原来那些细小的情绪背后,有着我深深地渴望:我是多么地渴望自己能够被听到、被看见,被肯定,被尊重和珍惜。。。。。


在我录制萨提亚冥想音乐时,会让自己处在一种爱和关心的状态,我会坐下,允许自己放松,进入到知觉状态,然后开始念引导词。在读的过程中,我让自己定心凝神,并与内在的能量资源、我的生命力联结,这个过程对我来说也是成长。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尊重自己、肯定自己和欣赏自己,而不是等着别人来为我们做这些事。


当我们跟随任何负面期待的话,那是在朝着死亡前进;而如果我们跟随的是正面的期望,那么就是在迈向生命。在我们的内心,潜意识深处,一直等待着、渴望着他人来肯定我们、尊重我们、欣赏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有生理方面的需要,比如食物、住所、衣服等等,有精神方面的饥渴,比如对于完整、表里一致和联结的渴望。如果我们在成长中缺失,就有饥渴。如果我们在最初的成长阶段,受了伤,就需要疗愈。


要疗愈伤痛需要自立、保持在自己的中心,与自己相遇,与你我共有的生命力、生命的本质与核心相遇。


开始冥想的时候,一般会闭上眼睛,不必强求,有这个念头就好。冥想是非常有力量的,轻轻去碰触生命力所在的那部分,并把囚禁它的大门轻轻打开,邀请它与他人联结,与宇宙联结。


让我们在冥想中与真正的自己相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