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取死之道:为什么不要逞强?

【第七十六章】取死之道:为什么不要逞强?

00:00
05:48

本集文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吴东成,这里是“一听就懂的《道德经》”,今天是第七十六讲。这一讲我们来讲《道德经》的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一章,老子讲逞强是取死之道。

老子写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老子说的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人死的时候,身体是坚硬的、是坚强的;草木也一样,活着的时候,它是柔软的;死的时候,它是干枯的、是坚强的。


老子是用人和草木的生死,来说明“强”、“坚强”是一种非常不明智的、找死的选择,而“柔弱”才是最明智的、最好的选择。


老子一向“抑强扶弱”,也就是一向不怎么待见“强”,但却很欣赏“弱”。


在第三十章,老子说“不以兵强天下”,意思是不要用武力来逞强,那样会有报应的;

在第三十六章,老子说“柔弱胜刚强”, 在他看来,柔弱是一种最佳的处世状态,相反,刚强是一种最愚蠢的处世状态;


在第四十二章,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说的是强横霸道的,都不得好死;

在第五十五章,老子说“心使气曰强”,他认为,所谓的“强”,是心气太大,是气大伤身的一种表现。


不仅如此,老子还有更狠的话:

他接着写道:“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的意思是,“坚强”的是死人,是死的状态;而“柔弱”的是活人,是活的状态。

现在,大家知道老子为什么不喜欢“强”,而喜欢“弱”了吧。


老子继续写道:“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他说的是兵太强,兵锋太利,就容易被人家灭掉;木太强,木头太坚硬,就容易折断。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老子最后写的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里说的“处下”,意思是下下之策;同样,“处上”,是上上之策。


老子的意思就是,“强大”是下下之策,是一种很不明智的选择;而“柔弱”就不一样了,“柔弱”是上上之策,是一种最明智的选择。


大家注意了,“柔弱”是一种选择,这是“道”;“柔弱”又是“道”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这是“德”。

“柔弱”是生机勃勃的,就像活生生的人体,就像春天里的草木;

“柔弱”不是挨打都没有还手之力的那种弱小,而是能够让“强大”都为之折服的那种力量。


其实,老子并不是完全排斥“强”;

在第三十三章,老子说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在第五十二章,老子说过“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大家仔细体会一下,“自胜者强”、“守柔曰强”的“强”,跟上面说的“坚强者死之徒”的“强”,是不是不太一样?

孔子怎么看待“强”呢?


子路比较好“强”,他有一次问孔子什么叫“强”,孔子说:“宽厚温柔,逆来顺受,靠坚忍来战胜别人,这是南方的风气,南方人的强;披甲上阵,舍生忘死,靠勇力来战胜别人,这是北方的风气,北方人的强。这两者,一个不及,一个太过,都不算最好。最好的什么样呢?平和而不随波逐流,这是一种强!守中而不左右摇摆,这是一种强!天下有道的时候,再穷困也不改变他的操守,这是一种强!天下无道的时候,就算死也不改变他的操守,这是一种强!”


下面,是我的《老子道》对《道德经》第七十六章的阐发,这是一段“一读就懂”的文字,我读给大家听:


生之人体柔,死之人体坚。逢春之草木柔,枯槁之草木坚。故,柔弱为生之相,坚强为死之相。故,治国用兵者,不可逞坚强,只宜守柔弱。逞坚强则速灭,守柔弱则久存;逞坚强为下下之策,守柔弱为上上之谋。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女王_zk6

    接下来希望老师讲《尚书》……

    东成先生 回复 @女王_zk6: 太小众,没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