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搞定Ⅲ》:看待问题的六个视角

12.《搞定Ⅲ》:看待问题的六个视角

00:00
12:14

本小节文稿

书友,你好。


欢迎和我们一起“多读一本书”。


2019年4月,几个商业大亨下场,对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时间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的“996”工作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说年轻的时候能996是福报,引发了全国性讨论。


我身边不同的朋友对这个事儿也有不同的看法:


一个做外贸的朋友说:我经常996,因为和国外客户的即时性沟通存在时差问题。


一个做软件开发的朋友说:996就是给码农量身定做的工作制度,两周能干完的活儿,非卡着一周上线,公司明令通知就是996,你不干吗?


一个赶上今年公司裁员的朋友很无奈地跟我说:羡慕那些还能996的同事,我现在就想找一份能让我正常996的工作。


一个某A轮创业公司合伙人,说起这个事儿,一边笑一边大吐苦水:996很幸福了,我现在是007!我就希望今年好好拼一拼,熬过资本寒冬,抓紧搞定下一轮融资。一切顺利的话,我希望公司5年之后可以运作上市,然后,我就可以退休去环游世界了。007的意思就是,每周工作7天,每天24小时。

为什么大家对996的看法这么千差万别呢?作者把这种情况归结为“视角”问题。



“视角”指的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经常不假思索地对事件“分大小”。比如,我们有时候会感慨:谁谁谁层次真高,我们还在考虑发了工资去哪儿嗨这种小问题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考虑部门甚至公司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了。


实际上,当你不自觉地把事情划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时,其实就已经启动视角机制了。

视角机制的存在,有利于我们分清主次,集中注意力,让我们的事情进展的更有效率。作者把视角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1.参与和行动,也就是看到最基础、最具体的层面;2.项目,就是小小目标的层面;3.责任范围,这个就是抽象一点的层面了;4.目标;5.愿景,这两个是中长期规划的层面;6.宗旨与原则,也就是关注的终极层面。作者戴维·艾伦把每个层级用不同的海拔高度表示。

首先,最低的第一个层级,当然是最基础地“参与和行动”。它指的是你能采取的一切具体可见的行动。戴维·艾伦把它命名为“紧急层面”。


比如,职场内基层员工的日常工作,收发邮件、按照日程打电话给客户沟通项目进度;以及我们在家里面对的最具体而细节的生活琐事等,家里灯泡坏了需要去买个新的等等。这些事情的共同特点是可以一步到位处理掉。


处理这个层面上的事务,我们一方面可以采用老爷子多次提到的“两分钟原则”来处理,也就是:2分钟之内可以搞定的自己做;2分钟内搞不定就第一时间交给别人来处理;2分钟内自己搞不定也无法分配的事情暂时搁置;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妥善利用每天的工作日程表来随时提醒我们自己把这些最基础的事务准时准点地处理掉,以免它们相互挤压变成越来越大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是“项目”。作者把它称为为“1万英尺”的事务。所谓“项目”,就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希望实现的一个个小目标。“参与与行动”中每一步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这些小目标。


比如你想组织一次十一假期的家庭旅游,这就是个处于“1万英尺”高度的小项目。你不能一步到位做完,为了实现这个小目标,你需要选择目的地、做攻略、买票、订酒店、准备出游用品等许多细致而具体的小“行动”,当然,还包括实际旅途中遇到各种情况的实时处理和应对。

为了保证1万英尺具体项目的顺利完成,你可以建立专门的项目文档来跟踪项目进度,你还可以每周与每月进行一次项目回顾与追踪,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行动方案,保证行动效率,让项目成果最大化。


接下来,第三个层级是“责任范围”,也被作者称为2万英尺的事务。


调研和统计发现,在1万英尺的“项目”层面,我们每个人随时随地都能列出几十上百个希望达成的小目标。但是如果上升到2万英尺这个高度,可能就只剩下10~15个不等的关注范围,或者说是责任范围了。


在“责任范围”层面上,需要关注的内容,我们可以用一个问题来概括:“我需要维持住什么?”是不是觉得还是有点抽象。举个例子,你比如说,“身体健康”就属于2万英尺层面关注的对象,因为我们总是希望可以维持着我们的“健康”。


再比如说,你的工作职责和你的兴趣爱好也都属于这个层面。你希望通过完成本职工作来维持住饭碗,你希望维持一个小兴趣来调剂压力,放松身心。另外,包括生活方面的家庭财务、子女教育和休闲娱乐,和工作方面的产品开发、公共关系、客户服务等等都属于这个层面上的关注对象。

对于这个层面上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具高度性与系统性的组织结构图来进行规划与梳理,然后用这个组织结构图作为较长时间内的指导方针来执行。处理这个层面的问题时,我们很有必要以月为单位进行反思和回顾,定期观察自己所取得的进展,保持住前进的步伐与节奏。



那么,第四、第五两个层面,分别是处于3万英尺的“目标”,和处于4万英尺的“愿景”。目标和愿景虽然处于两个不同层面上,实际上有很类似的地方,你可以把它们简单理解成:1、2年的短期目标和3、5年长期目标。


比如说,咱们樊登老师经常说的:每年一起读50本书,这就是典型的3万英尺短期目标。而4万英尺的“愿景”是什么呢,比如说,你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就在心中暗下决心:5年后我要年薪百万等等。

对于企业而言,短期目标就相当于公司一年一度的财务预算与年度发展目标;与此类似,4万英尺的“愿景”就相当于公司的3-5年发展规划,它是公司年度计划趋势的未来预判与方向引领。


好,最后咱们来聊聊这个位于5万英尺高空的“宗旨和原则”。作者戴维·艾伦给这两个词下了这样的定义:“宗旨提供了生存的最终目标和方向,原则体现了人生道路上要始终坚持的核心价值观”。


“原则”很好理解,它指的是我们做人、做企业的标准、底线与价值观,它决定了我们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能接受哪些不能接受。我们日常沟通中有时候会和人说:什么什么符合我的做人标准、什么什么挑战了我的道德底限等等,表达的都是这个层面上的问题。


至于,“宗旨”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些企业气息。其实老爷子在原著中用的英文单词是Purpose,意思也是“目标、目的”。当然,“宗旨”这个目标比前面介绍的长短期目标要更长远,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项目、一种行动或努力的终极目的,是我们做所有事情的本质原因与源动力。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是个销售,每天都在给不同的客户打电话推销产品。在1万英尺层面上,你的目标是把产品卖出去,完成工作任务获得收入;而走到5万英尺的层面,你思考的就是工作本身的意义和它要达成的终极目标。像我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现在努力工作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作家。那么“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作家,让我的思想流传下去”就是我的人生目标,也就是我的“宗旨”。



好了,在结束本节内容之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本节刚开始提到的几种对于996的看法。你是不是发现了,他们分别对应了“视角”模型的6个层面?


第一位做外贸的朋友,996就是他的日常工作方式,所以这属于执行层面的问题;第二位码农朋友为了赶项目进度而996,这属于1万英尺的项目层面;第三位朋友为了保住工作而被迫996,当然属于2万英尺的“责任范围”,因为他想维持住工作这碗饭;而第四位创业公司合伙人,他一口气道出了剩下的3、4、5万英尺视角,也就是说,他996是为了公司的短期目标——熬过资本寒冬,和长期目标——运作上市,以及他人生的终极理想——退休之后去环游世界。


总而言之,“视角”模型能够帮助我们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让我们努力地分阶段去追求与实现我们的目标,而不是像个单细胞动物,日复一日,忙忙叨叨,浑浑噩噩,等你某天幡然醒悟时,回头一看,活了这么多年,最关心的人一个也没照顾好,最在乎的事一件也没办成。


好,“从不同视角看问题”这部分的内容就先解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都是些形而上的理论框架,怎么才能让我们工作与生活得更加踏实,更加平衡呢?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东西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中呢?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内容中,为大家进行讲解。


下一小节,继续为你讲述《搞定Ⅲ》一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