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大师,曹溪—禅宗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l 第三章
l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l 【马老译文】不推崇贤能,使百姓不争;不看重稀有的珍宝,使百姓不去争盗;不显示勾引人欲望的东西,使百姓人心不乱。因此圣人治国让百姓心中空虚,肚子吃饱,意志虚弱,筋骨强健。经常让百姓无机心,无欲望。使有理智的人不敢肆意妄为。用自然无为的方法治理,就能无所不治。
l 【笔者续貂】贤名和争夺之欲,难得之货和盗心,可以看得见的欲望和内心的平静,三对矛盾,显示的《道德经》直指人心的一面,世俗认为是珍贵的东西,从道心观之,都是对清净心的牵引而已。所谓圣人,是指的那些悟大道的人,他们对治自己虚妄之心的办法是,是淡化自己对外的攀求心,追求实质的内在,降低自己一定达到目的的执着,加强事物本真的探索,就像种植一颗树的过程是相似的,数木成长的本质是自我的生长,在合适的环境下,无论你如何想让树成长,其实对于一颗树而言,它不会受到任何的干扰,只是遵循自己成长的节奏,一点点的积累着,一棵树的成长过程是自然的,温顺的,合乎道的。相反对于主人的期盼,执着,那棵树的生长是不受限制的,是顺其自然的!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方面都能看到经典的反照啊,子女的教育、职位的变迁、收入的增加、企业品牌树立、投资中的增值等等,顺其自然,尊重事物本真的样子,才是我们真正要领悟的!
l 六、憨山大师译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此言世人竞有为之迹,尚名好利嗜欲之害,教君人者治之之方。以释上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实效也。盖尚贤,好名也。名,争之端也。故曰争名于朝。若上不好名,则民自然不争。贵难得之货,好利也。利,盗之招也。若上不好利,则民自然不为盗。故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所以好名好利者,因见名利之可欲也,故动乱其心以争竞之。若在上者苟不见名利有可欲,则民亦各安其志,而心不乱矣。故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然利,假物也。人以隋珠为重宝,以之投雀,则飞而去之。色,妖态也。人以西施为美色,麋鹿则见而骤之。名,虚声也。人以崇高为贵名,许由则避而远之。食,爽味也。人以太牢为珍羞,海鸟则觞而悲之。是则财色名食,本无可欲。而人欲之者,盖由人心妄想思虑之过也。是以圣人之治,教人先断妄想思虑之心,此则拔本塞源,故曰虚其心。然后使民安饱自足,心无外慕,故曰实其腹。然而人心刚强好争者,盖因外物诱之,而起奔竞之志也。故小人鸡鸣而起,孳孳为利,君子鸡鸣而起,孳孳为名,此强志也。然民既安饱自足,而在上者则以清净自正。不可以声色货利外诱民心,则民自绝贪求,不起奔竞之志,其志自弱,故曰弱其志。民既无求,则使之以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自食其力,故曰强其骨。如此则常使民不识不知,而全不知声色货利之可欲,而自然无欲矣。故曰常使民无知无欲。纵然间有一二黠滑之徒,虽知功利之可欲,亦不敢有妄为攘夺之心矣,故曰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如上所言,乃不言之教,无为之事也。人君苟能体此而行以治天下,则天下无不治者矣。故结之曰,为无为,则无不治。
品读经典,如醍醐灌顶,怎一个爽字体形容!其中妙义,各位朋友自己体悟le !
......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泰然国学”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