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万燕。我们继续讲《沉香屑·第一炉香》。
上一集,我们讲到第一炉香的背景和大致故事,讲到上海在葛薇龙心里,在张爱玲笔下,是一个温暖的家的象征,张爱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呢?把上海这个城市赋予了原乡情结。
张爱玲说:“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那么,这个她说的上海人的观点是什么呢?
通常归纳为:审美体验,异国情调和都市意象。
葛薇龙一觉得有堕落的危险的时候,她就想到要回上海,当她生病的时候,遥想上海是什么样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成了一种厚实可靠和温暖的象征。张爱玲对上海的评价赋予了一种道德的高度评价。她说,浪漫一点的人会听松涛,听海,但我是要听见公共电车的声音,才能睡着。京派的沈从文就非常讨厌上海,沈从文经常自己强调说,我是个乡下人,走到哪里照例都带了一把乡下人的秤,所以他的审美观肯定跟张爱玲是不会一样的。
第二点就是异国情调,这个异国情调是什么?就是当时的上海是比香港更发达,更现代化的大都市。40年代的时候好莱坞电影,在当时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国泰影院,是同步上映的,所以上海的现代化是相当高的程度,但是同时具有古中国的腐朽没落家庭。此时香港的异国情调,是伪东方和伪西方中西混杂的文化感觉。当时有很多西方人会到香港去寻找伪东方,很多上海人又会到香港去寻找伪西方。
《第一炉香》里,梁太太的园子里放的是外国音乐《夏日里最后一支玫瑰》,却挂着很多有“福”字的灯笼,一种文化的混杂性就在其中了。包括葛薇龙穿的衣服,因为葛薇龙到香港后,要让自己尽快融入香港生活,她就学香港女孩子通常穿的穿法,“别致的校服,翠蓝竹布衫,长齐膝盖,下面是窄窄的裤脚管,还是满清末年的款式,把女学生打扮得像赛金花模样,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一。然而薇龙和其他的女孩子一样的爱时髦,在竹布衫外面加上一件绒线背心,短背心底下,露出一大截衫子,越发觉得非驴非马。”一种后殖民服饰。
第三点,就是都市意象。张爱玲在写第一炉香的时候,有很多自身的文化体验——混淆人工界限和自然界限的都市感觉。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没有接触过自然,没有接触过农村,属于“生活的戏剧化”。张爱玲说: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我们总是先看到海的图画,再看到海。
都市文明里长大的孩子,自然实景这方面是很欠缺的。人工界限和自然界限混淆以后,她的语言描述当中就会把很多东西表达进来。比如说,用上海眼光看香港,香港跟上海比,虽然它都市特征很明显,但是它的自然特征也很明显,因为香港依山傍海,自然环境、山水景色非常美。上海叫上海,但是我们看不到真正的海,也没有山。葛薇龙作为一个上海少女,她看惯了上海这样一种城市化的特征,看到香港的山水景色的时候,她的内心很激动,但依然是戏剧化的。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大自然在他们眼里都会扭曲成一种人工制品,比如我们刚开始举例的冰块段落,又比如——“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绿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片”,她会把大自然的景物落到一个生活中很具体的物品中,用这种人工世界来形容自然世界,既体现了她本人对室内物品的一种认知,也表达了她对都市环境的一种理解,真假难辨,这是一种关于美学的哲学理念。进入到了一种现代文明很吊诡的状态,你找不到什么是真,找不到什么是假,这样的时代,这些张爱玲式的独特意象,不仅要在都市的背景里才能创造,而且要在都市的氛围里才能欣赏。
在比较物化的城市,张爱玲的作品比较有共鸣。早期的现代中国只有上海最像城市,后来台湾、香港越来越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就是因为台湾和香港的城市化进程很快,能够跟进她这种物化的描写,城市化、全球化越强烈,张爱玲的东西就越能被接受。比较喜欢素朴农村环境的人,就不太喜欢张爱玲,或者不太能接受,但张爱玲是否真的跟土地文明无关,在以后的作品导读中有更可以讨论的深度。
2
记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张爱玲刚刚在当代中国大陆“浮出历史地表”,张爱玲研究还根本不是显学而且很冷门的时候,我和她相遇是因为三点:《红楼梦》、葛丽泰·嘉宝(电影)、超阶级性。
她八岁开始看《红楼梦》,我八岁半开始看《红楼梦》。
我和她少女时的电影偶像都是嘉宝,都酷爱电影。
在充满阶级斗争和色彩的中国现代文学中,我看到了一个超阶级的张爱玲。
这三点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都有折射,也是《第一炉香》的魅力所在。
从文体学角度来说,张爱玲无疑是一个优秀的跨界写作者,跨界领域大致可以分为潜文本、电影、绘画三个方面,这在登上文坛的处女作第一炉香里得到了全面展示。
潜文本方面,既有金瓶梅、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营养,也有古诗词意象起兴的叙述启发,同时有18世纪英法小说的谱系。
张爱玲曾经说,《金瓶梅》和《红楼梦》,尤其《红楼梦》,在我是一切创作的泉源。
葛薇龙、梁太太、乔琪乔、睇睇和睨儿身上都有红楼梦人物的影子,用词用句例如“破落户”、“呸”、“老娘”、“打发”、“别侮辱了你好名好姓的”、“鬼混”、“浪蹄子”、“光景”都是红楼梦里的高频词,许多描写上也深受影响。但是,在古典主义底子上,张爱玲轻而易举突破了《红楼梦》的那种唯美主义和乌托邦,让整个小说有了《金瓶梅》和《金瓶梅》之外的味道。
这种突破就是借助了刚刚说到的其他方面。
3
张爱玲写作的时代,欧美的现代派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正酣的时候,张爱玲古典基础很好,但她外语也很好。读古典也读了很多英语小说。18世纪英国女作家弗朗西斯·伯尼的小说《伊芙琳娜》、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都是《第一炉香》这种少女涉世、失去天真、获得自我的小说类型,“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少女涉世——已经成为十八世纪小说中一个确定而持久的主题,并且至少一直影响到这个世纪初(指20世纪)小说家的构想。”
古诗词的意象起兴进入叙述。
绘画方面:色彩、图像、视点对人物情境和心理的渲染。
电影方面:近景、远景、特写的跳点变化和镜像似的心理折射。
这几个方面我们在描述第一炉香小说开篇的时候都举例谈到了。
但在目前的写作状况下,塑造一个葛薇龙式的人物似乎已经不能够起到张爱玲时代的效果了。令人好奇的是,我们当今社会的“葛薇龙们”的命运是否发生了改变?
好,今天的内容就说到这里,下一集我们会就《沉香屑 第二炉香》继续品读张爱玲。
感觉讲解的挺好啊!总之有收获
😓万燕好歹也是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自己对书有看法有解读当然很好,可以详细的说出来,不用在这只是骂这不好那不好。你又不说自己的看法那为何不跳过万老师的解读直接听书?
Boruru 回复 @HeII_Cat: 毕竟敲敲键盘就可以了,批评别人总是很容易,提高自己却始终迈不出第一步
这个姐姐的观点也很上海了
有一点不太同意,红楼梦无论人物和内容都不乌托邦,历史背景下所有的繁华残忍都是人逃不脱的。
兰与Lisa 回复 @中绫厌: 同感!红楼梦是很写实的,写美好被毁灭的悲剧。
因为香港对于她来说 她在香港是个乡下人。但是上海对于她来说是她的家。
听友123602059 回复 @1380756xdsf: 香港对她来说是个风景不错的小地方
感觉万燕老师的讲解评析能让我更好的理解张爱玲的作品,之前阅读小说从来没想到这些,现在有茅塞顿开之感。
听友504488752 回复 @万饼梭: 我也是
说把女学生打扮成赛金花,这是一种寓意,也是伏笔了
万老师的剖析入木三分
199,700集以上的原著,真的很棒了,还有各种解说
往音 回复 @Audrey妍: 四百八十一集呀
我怀疑分析者的文学水平。因为连最基本的关联词还总是用错。我建议,不要照着稿子做看似即兴的分析发挥。因为每一个点讲得都不够深入。
雪儿菱 回复 @O_o咕噜噜噜: 把你对作品的独到见解发出来我们欣赏一下,不然无法服众,没有说服力的批评,很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