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佛教的世界观 一

第八课:佛教的世界观 一

00:00
21:46

 佛教究竟怎么看世界?
  可能有人会奇怪:佛教关心的是人生烦恼及痛苦的解脱,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对世界能否达成正确认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幸福。因为人生的许多烦恼和痛苦,都是由错误的世界观造成,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那样: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说,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是正确或是错误,是深刻或是肤浅,是全面或是片面,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心灵感受,左右我们的行为方式。

一、世界者何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现在使用的很多词汇,最初都来源于佛教,包括我们经常说到的“世界”。佛法所说的世界,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楞严经》卷四曰:“云何名为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
  “世”为迁流义,属于时间范畴。佛法认为,时间像流水一样,处于不断的迁流延续中,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又从现在延续到未来,所以时间的存在形式为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而“界”则是对于方位的界定,属于空间范畴。佛教对于宇宙的空间,有六方和十方之说。六方是指东、西、南、北、上、下;十方则是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教又把世界称为世间,“间”为间隔义,世界就时间来划分,有三世的间隔;就空间来划分,有方位的间隔。
  佛法中所说的世界,古人称之为宇宙。《淮南子》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为空间,即东、西、南、北、上、下;宙为时间,即古往今来的变化过程。就其基本定义而言,与佛教关于世界的概念基本一致。
  世界包罗万象,若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认识,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从内容上,可归纳为两个部分:一是有情世间,所谓有情,即一切有知觉、有情感的生命,包括人类及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动物;二是器世间,指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从结构上,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从生命的存在形式上,则分为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声闻、缘觉、菩萨、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十法界”或“十界”。
  相对于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佛法对世界认识显然更为深远。世界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有着重重不同的层次。

 

二、佛世时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人类生活的本身就是取得认识的过程,而对世界的如实认识,正是一切认识最终抵达的目标所在。自古以来,人类对其所依存的世界,始终没有停止过探索。如果说洞察万物的愿望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动力,那么了解生命的真相就是所有宗教的动力。因而,无论哲学、宗教还是自然科学,都是建立在对世界的不同观察方法和由此而来的认识之上。
  这一点,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表现得尤为突出。印度是个热带国家,人们的生活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因而印度人关心生死甚于生活,关心世界甚于家庭,一旦衣食无忧就去打坐冥想。这使得他们在两千年前就形成了众多的思想理论,并依照各自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创立了派别众多的宗教及哲学体系。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世时,对世界的解释已形成九十六家学说,可谓众说纷纭。其中又以六十二种最具代表性,称为“六十二见”。我把这“六十二见”归纳为以下三种:
  1.宿命论
  宿命论又叫定命论。持此论点者认为,我们一生的命运,一生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都是前生早已注定的。有些人似乎特别被命运垂青,无论事业还是家庭都样样如意,诸事顺遂;而有些人一生命运多舛,即便劳苦终日,最后还是穷困潦倒、乞讨街头……是什么在冥冥之中操纵着一切?是什么导致了不平等现象的产生?在宿命论者眼中,这都取决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命运。
  宿命论的观点和佛教的因果观很容易混淆,令许多不曾学佛或是对佛法了解不深的人都将两者混为一谈。事实上,佛教的因果观与宿命论存在着本质差别。宿命论者所说的因果,属于机械因果论。依照他们的理论,命运来自不可知的力量,因而也是人类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和扭转的。命运既已注定,那么,今生无论是努力修善还是无恶不作,都没有什么切实的意义。
  2.神佑论
  东西方宗教大多有一个共同特点: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主宰一切的神,如上帝之于基督教、真主之于伊斯兰教、大梵天之于婆罗门教。
  《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上帝按照他的意愿,在六天之内创造了天空,创造了大地,创造了海洋,创造了生命和物种,创造了果实和作物,最后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人类。而在《古兰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描述:“是谁创造了天地,并使雨水从天而降,让我们的花园借雨水而结出许多果实?单靠我们自己,连树木都不能生长。除了真主外,难道还有别的神吗?”
  对于他们的信仰者来说,神祗的权威超乎于一切之上,整个自然界都属于神的创造,而操纵世界进程的规律同样来自神的旨意。因而,人类想要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改造命运,无异是天方夜谭。神佑论同宿命论一样,否定了现生努力的作用。既然世间万物都来自神灵的恩赐,那么,人生幸福也只能通过对神的祈求才能获得。
  3.偶然论
  偶然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乃至人生的一切,都是偶然而没有规律可循的。
  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我们的出生来自父母偶然的结合,而我们的成长更充满了偶然的因素:偶然进入某个学校,偶然从事某种职业,偶然遭遇成功和失败……如果一个人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自己本身,那么,发生在他身上的很多事的确貌似偶然。我们常常会在回顾人生时陷入这样的假设:“如果当初……那么,我的命运就是另一番景象。”似乎我们的人生完全是由各种偶然因素促成,我们只是在偶然的选择和机缘中被造就。
  事实上,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内在的联系,也就是它所产生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结果,两者包含了现有一切事物的信息。但是我们常常由于个人经验的限制,不了解因果的规律,不了解偶然背后的必然,因而对人生充满困惑,只能把自己无法理解的一切都笼统地归之于“偶然”。
  那么,佛法对这些问题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从佛法角度来看,宿命论的观点因偏执一端而难以自圆其说。比如疾病的产生,固然有业力的影响,但也会因为四大不调而造成。若是我们平日疏于饮食调养,不是暴饮暴食就是三餐无着,久而久之,健康自然受损,那由此带来的疾病也是命中注定的吗?又比如我们的寿限,虽有命定的因素,但若是因为看不到人生意义而去自寻短见,这轻生的结果也是无法避免的吗?按照宿命论的观点,一切行为都是命中注定的,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我们只是受操纵的傀儡而已。如果认同这样的解释,犯罪行为是否会因命运的安排而不必受到法律惩罚?所以说,宿命论的观点不仅消极,而且难以让人信服。
  佛教所讲的因果,虽然也承认命运的存在,承认生命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然而,命运不是绝对的。一方面,命运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另一方面,由因感果的过程又取决于缘的推动。佛法所说的因果是众多条件的和合,因而佛法的因果观绝不等同于宿命论者的论调。我们今生的生命状态固然和命运有关,和前生带来的生命信息有关,但因还需要缘来成就。在由因感果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到最终结局。也就是说,我们今生的行为及环境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前生种下的因能否成熟。
  举例来说,某人天资聪慧、记忆超群,有文人之因。若有幸出生于学习环境良好的家庭,有老师的精心栽培,那么他的才能就可能得到正常发挥,成为学识渊博之人。反之,若是出身贫寒,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更没有读书的机会,没有师长的指点,纵使聪明过人也难以有所作为。又比如说,我们前生与某人结冤,种下了不善之因,今生若有缘相逢,这段因就会像种子受到阳光雨水的滋润一样迅速生长起来。因为前生播下的恶因而导致今生的摩擦,甚至一见面就觉得无缘,觉得不顺眼,为些许小事造成相互之间的争斗、毁谤。这是因在缘的催化下结出的果,所谓“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但如果他们一直无缘相遇,那么因就像被埋藏在仓库里的种子一样,永远遇不到生长的缘,也就缺乏成熟的条件,所谓“因缘时节未到”。由此可见,缺少缘的因就像没有土壤的种子,没有外缘作为条件,业因纵使历经千年万载也不会有变化的可能,更遑论结果。
  我们的命运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带着无始以来所形成的业力,但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因与缘的内在联系,就可以通过对外缘的改善,达到改造命运的效果。若是我们因为前生不修布施,导致今生的贫穷下贱,但只要我们懂得通过行善、布施和供养来增长福德资粮,就能在因地上逐渐改变贫困的命运;若是我们因为前生嗔心炽盛而树敌众多,但只要我们懂得忍耐和谦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方也就无法与你继续争斗,从而在客观上改变这段恶缘的成熟;若是我们因为前生杀生过多,导致了今生的多病与短命,但只要我们懂得慈悲、放生和护生,福田中就能不断增长延寿的缘,从而抵消短命的业报……然而,外缘的影响是相对的,它既能使命运朝好的方向迈进,也能促使其朝相反的一面发展。若是我们因为前生行善积德带来了福报,却不懂得好好珍惜,不懂得好好利用,反而仗势欺人、多行不义,那么,今生造下的恶缘一旦成熟,就会转福为祸。
  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命运,因此佛法又将命运称为“运命”。也就是说,命运是由我们自己运载的,它的改变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基于此,佛教也不承认主宰神的存在。佛法认为,命运是由业力决定的,而业力就是阿赖耶识中储藏的、无始以来的生命信息,它又是由我们的行为所决定。由我们过去的行为,导致了今生的生命状态,再由现在的行为,决定人生未来的去向。
  “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世界上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现象,并不是由某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在推动,而是由我们的行为所导致。因此,偶然论者的观点同样不符合佛法的因果观。佛法认为,世上所有现象都有内在的因缘联系,即“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所谓的偶然,也是建立在必然的前提下。
  所以说,无论是宿命论、神佑论还是偶然论,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出发来观察世界,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而,它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也都是不究竟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