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张好好诗》:诗人墨迹中怅然若失的心迹

杜牧《张好好诗》:诗人墨迹中怅然若失的心迹

00:00
27:04

102_副本.jpg

张好好诗帖 (唐)杜牧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古代的很多文人都和歌妓、歌女有所交往,为后世留下了才子佳人的佳话,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表现古代歌妓生活的具有真情实感的艺术作品。也颇有一些作品,它们由文人创作后又赠送给了那些歌妓,在作品中感叹身世的不幸。《张好好诗卷》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是杜牧书写给歌妓张好好的一首诗,而且还让我们看到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书法亲笔,尤为珍贵。

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十月,杜牧考中了进士,他中进士后,不能够马上当官,而是先奔赴洪州,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幕府生活。杜牧进入了当时江西观察使沈传师的幕府为幕僚。沈家和杜家是世交。杜牧的祖父是著名的学者杜佑,沈传师是杜佑的晚辈,杜佑在世的时候,沈传师就很受杜佑的赏识。因此沈传师一生官运顺利,官阶显赫。杜佑还把自己的一个孙甥女嫁给了沈传师。沈传师不光官阶显赫同时他还是位大书法家。他的书法在当时名气就很大,后来也影响到了宋朝宋四家之一的蔡京。沈家兄弟三人,老大沈传师,老二沈鸿师,老三沈述师。杜牧在作官前投奔幕府,当然就投奔到了自家世交沈家的门下。杜牧在沈家的门下结识了一位才貌双绝的歌妓张好好,当时的张好好是湖州的歌妓,由于她的演唱才能,被编入了沈家的乐籍。杜牧在沈家认识了张好好,又和沈家有世交关系,因此对张好好一见倾心。当时杜牧30岁,而才貌双绝的张好好才13岁。但张好好是官妓,她要随着主人官职的变动而随籍。一年以后,沈传师到宣城为官,张好好跟随着乐籍也到了宣城。又过了两年,张好好在乐籍中已经很有些名气了。沈传师的三弟沈述师就先杜牧一步,用重金把张好好纳为妾了。虽然杜牧对张好好朝思暮想,但碍于张好好官妓的身份,以及杜牧和沈家的关系,他不可能对张好好有更进一步的举动,也就无能为力。在专制年代,一名歌妓的地位,犹如贵族家庭的一件玩物,这还不是张好好命运最悲惨时候。

唐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此时距离杜牧第一次见到张好好已相隔了7年之久,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在八月份的时候,他在洛阳上任。这年秋天,杜牧在洛阳城东门又一次的与张好好相遇。但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当垆卖酒的酒家女。尽管她曾经一曲倾城,才貌双绝,也招来过那么多贵族男子的青睐。可能当时花重金娶她的沈述师已经把她抛弃了。杜牧感慨万千,终于提笔写下了这首言辞婉丽而含蓄多情的《张好好诗》并序。此诗后被收入《樊川集》。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

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

丹睑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

晴江连碧虚。

此地试君嗔,

特使华筵铺。

主人顾四座,

始讶未踟蹰。

吴娃起引赞,

低徊映长裾。

双髻可高下,

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

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

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

袅袅穿云衢。

主人再三叹,

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

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

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

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

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

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

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

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

樽前极欢娱。

飘然集仙客,

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玉佩,

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

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

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

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

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

落拓更能无。

门馆恸哭后,

水云秋景初。

斜日挂衰柳,

凉风生座隅。

□□□襟泪,(“襟”字上脱“洒尽满”三字)

短章□□□。(“章”字下脱“聊一书”三字)

在专制年代,像张好好这样令人扼腕身世的歌女有很多都没有留下名字,而张好好只是凭借着文人的手笔,和书法之美为她留下姓名。千古之后,还有许许多多的看官为杜牧和张好好之间的感情纠葛,也为这位年轻貌美的歌伎的身世而感叹。杜牧在书写的时候并不是作为一篇书法作品来写,而是作为一首即兴诗来书写,字里行间流露出跌宕的感情。那并不刻意雕琢的笔法显得淳朴、自然。唐朝时,麻纸已经非常普遍,书写时出现的破锋显示出唐代有芯笔独特的书法魅力,使得这卷《张好好诗帖》非常古朴,也从材料上证明了它是一件唐朝书法真迹。

《张好好诗帖》于清朝以后流落出宫,1950年由琉璃厂古玩商靳伯生在东北买到。靳伯生想再一次买个高价,便转手到上海。此事就被大收藏家张伯驹听说,为了不使这件书法珍品流落海外,张伯驹和妻子潘素多次商议,希望能花重金把它买下来。当时张伯驹夫妇的生活已经很拮据了,但为了买下《张好好诗帖》潘素还是卖了自己的首饰。就在1950年,,张伯驹和潘素终于凑够了钱数,将这件稀世之宝买下。1956年,他们无偿地把《张好好诗帖》捐献给了国家。如果没有张伯驹潘素夫妇购买国宝,捐献国家的义举,我们今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无法看到这卷《张好好诗帖》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ailingtou

    向张伯驹先生致敬。

    博物馆有得聊 回复 @Sailingtou: 收藏界的前辈曾经说过一句话“过眼即藏”,意思是再好的东西不一定非要据为己有,只要有机缘看上一眼,就算是曾经拥有过了。邓拓先生写过一付对联:君爱文明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

  • 白头邵翁

    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甚佳

  • 白头邵翁

    沈著作述師:沈述師,字子明,傳師弟,時爲著作郎。雙鬟:將髮屈繞如環,挽成雙髻。此謂鬟髻上貴重首飾,以見聘禮之豐。辛延年《羽林郎》:“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餘。”

    月月球球月月 回复 @白头邵翁: 0

  • 1507473eqsi

    古人十三岁,就是十二周岁,还是儿童。

  • 鑫大爺

    收藏家境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