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点
1.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
2.无相:
宗教语。与“有相”相对。指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所得之真如实相。
3.饿鬼道:
又作饿鬼趣。按鬼类中有夜叉、罗刹等具大威力者,故新译单称鬼,而不加‘饿’字。然旧译之经论则多称饿鬼,盖鬼类中以饿鬼最多之故。据大乘义章卷八末载,所谓饿鬼者,常饥虚,故谓之饿;恐怯多畏,故谓之鬼。此鬼类羸弱丑恶,见者皆生畏惧,穷年卒岁不遇饮食,或居海底,或近山林,乐少苦多而寿长劫远。以昔时贪嫉,欺诳于人,由此因缘,故堕饿鬼道。佛教中著名的布施方法“施食”,对象即是饿鬼道众生。盂兰盆会也和饿鬼道众生有关。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按照佛法来讲,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2、这种颠倒佛法的本质也是没有自我之相的,因为它远离了所有的对自我的这种虚妄的执着。
3、佛法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字的,你没有办法去称呼他,因为言语断骨,因为对于佛法,言语是没有办法去表达其究竟的。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维摩诘经》。从上一讲开始,咱们已经进入了《维摩诘经》的第三品,弟子品。上一讲讲到,佛陀知道维摩诘居士生病了,所以就派他门下的弟子前去探视。首先派的是佛陀十大弟子之首,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佛。没想到舍利佛说自己胜任不了这项任务,所以舍利佛没有接佛陀的任务去探视维摩诘居士。于是佛陀又派了第二个弟子去探视,派的是谁呢?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大目犍连又叫目连,他从小和舍利佛就是好朋友,两个人一起同归佛门,也一起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舍利佛也不,对不起。大目连也不得了,他也有一个第一的称号,叫神通第一,目连在佛教信仰当中非常重要,而且不仅是在中国重要,在日本也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有一部经叫《盂兰盆经》,记载了目连为了救母出饿鬼道,就在七月十五,僧自恣之日供养十方僧众,这就是后来的盂兰盆会的起源。这个节在传统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在日本依然非常重要。所以这目连是一个很有名的佛弟子,也是名列佛陀十大弟子之列的。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你看,他的答复跟舍利佛一样,说世尊,我也干不了,我胜任不了。所以者何?为什么呢?
“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说我还记得,过去有一次我就到了毗耶离,也就是维摩诘居士所居住的。我到这个城里边,在街道里巷当中,我为各位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这个时候维摩诘来了,就对我说:“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维摩诘居士来了,来了以后就对目连说,大目连,为白衣居士,就是为这些没有出家的在家居士说法,不应该像您这么讲。说法,就要如法,说法就要严格按照佛法来讲。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佛法的本质是不执着于众生的,不着众生相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远离一切众生的这种妄想,这种颠倒,佛法的本质也是没有自我之相的,因为它远离了所有的对自我的这种虚妄的执着。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佛法没有寿命之相,为什么?因为佛法当然跟这种生死烦恼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它不会有寿命这种概念。佛法的本质是没有人相,换句话说,它没有这种在轮回当中的主体。为什么?因为它是恒常不变的,既然是恒常不变的,就没有这种前后的相续性可言。对吧?在逻辑上讲当然是这样了。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佛法的本质,它是超越一切的形象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所缘的对象。佛法不是因为因缘而生的,对吧?因缘而生的一切,都会坏灭的。而佛法不是,佛法是恒常的,它不是因为因缘而生的,所以它没有所缘的对象。而佛法也没有这种名字,你也没有什么叫佛法,你把佛法叫什么佛法,没有一个这种具体的名字的,你没有办法去称呼它。
因为言语断故,因为对于佛法,言语是没有办法去表达其究竟的。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佛法呢,不可言说,因为超越了所有的这种,或者超离了,或者断绝了,一切言语表达的可能性和它的限度。而佛法也没有形象,就是形状和相貌,它都没有的。因为佛法像虚空一样。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佛法是没有这种,佛法呢是不能这里讲的,法无戏论,是不能随便去讲说。戏论,就是随便去讲,法无戏论,佛法是不能随便去讲说的,为什么?因为它是毕竟空,佛法的,毕竟,究竟是空的,而法无我所的意思什么呢?佛法也没有这种什么,归我所有,或者属于我,这种概念都没有的,跟我没有关系的。为什么?因为离我所,因为它和我有关的这种,从属的概念,没有关系。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佛法也没有办法去分别,是不可以妄加分别的。因为佛法不是心识可以了别的。它远离,它超脱了心识。佛法也没有办法去和什么比对。因为它无所对待,无相带故,就是没有跟佛法对等的可以比拟的东西的。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在它前面没有东西的,不是说有什么东西导致了佛法的产生。佛法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所以佛法是不依靠于任何原因的,佛法和法性,没有任何区别。因为它便起了一切法。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佛法呢,它是随应于这种真如的,它本来就无所随意。佛法住于这种真如,实际是一直非常空性的真如。实际因为佛法是不生不灭的。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佛法是不会受一切现象的影响和牵扯的。因为佛法不依赖于这种为出发,这个就是六尘,不依六尘故,我们前面就尘世间的这种现象,色、声、香、味、触、法,这我们前面都提到过的。而佛法也没有来去可言,无去无来。因为为什么?因为常不住故,佛法也不是说这种,它是恒常的,但是它又不是停滞的。它遍于诸法,但是又不住于任何变化,它是这么一种东西,叫常不住故。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佛法是顺应空性的,没有形象,也无造作。当然没有好丑之分,它也没有增减,它不生不灭,它也无所去归,它也没有什么规矩的,法超越了眼、耳、鼻、舌、身、心,这个就是六根,对吧?有的地方叫眼、耳、鼻、舌、身、意,他这里叫眼、耳、鼻、舌、身、心,这是一样的。法超越了这种六种官能的感知的范围。法没有高下,常住不动,超越了所有的观行,这种观想和修行的界限。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维摩诘菩萨就对目连说,哎,目连,法相就是这样的。难道是可以讲的吗?是可以讲说的吗?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说法的人其实是谈不上什么说法,谈不上什么开示的。而听法的人也无所听闻,也无所得。其实就是说什么都不能执著的意思了。
“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维摩诘居士在这里为大大目连设了个比喻,说就好比一个魔术师,他变出来一些人,他变戏法一样变出来一些幻人,虚幻的人,他对这些虚幻的人说法,说目连,你就应该按照这样的一种立场和态度来说法。
“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说目连,你应该明了,众生的根基有利,有钝,就是众生的根器,有这种聪明的,有笨的嘛,对吧?有好的,有差一点的嘛。你要通达正知正见,对各种正确的了知,正确的学说,你要非常的融通,无所挂碍,并且你要用大悲心,赞颂、颂赞大乘佛法,你要念,每一念想当中,都要想着报佛恩,这样才能让佛法僧这三宝永不断绝。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法。你要有这样的这种觉悟,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你才可以说法。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目连说,当维摩诘在这么对我说话的时候,当然他也是说法了,在场有八百居士,都生发出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我没有这个辩才,我没有维摩诘居士这样的口才,这样的辩才,所以我胜任不了去探病的这个任务。那么目连辞绝了佛陀委派的任务,这是佛陀的第二位弟子。
好的,今天这一讲我就先为您讲读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讲的特别好!照本宣科。对众生 毫无启迪。
难道维摩诘就是西游记里面的乌巢禅师?
修炼、修炼、再修炼。……
毕竟空,普通人接受不了。大部分人会抓着虚空来享受虚空的生活。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 法无所说,亦无所听。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
小兵G 回复 @亮子老李: 如实说法,如实听法。
维摩诘是一个人得罪了10个佛陀弟子呀,
感觉维摩诘不受待见啊哈哈哈
题外话扯得太多
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钱先生的声音尤如寺院的晨钟! 沉重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