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10 | 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的身体

维摩诘经10 | 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的身体

00:00
15:21

一、知识点


1.持戒: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著。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2.如来藏:


如来藏,由Tathāgata(如来)与garbha(藏)组成,意为:含藏如来的一切功德,得以出生如来的意思。如来藏,又称如来胎,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的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 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众生贪嗔烦恼的身中、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此又称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如《胜鬘经·法身章》曰:“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如来藏与佛性为同一意义,佛性可说是“佛的本质”,或者说是“佛的本性”。一切众生,皆具有与佛相等的本性,因此众生皆具有成佛的势能,未来皆能成佛。佛性即是如来藏,或称为“如来胎”——藏如来的东西,所藏的是“如来之胎儿”。当然这是一种譬喻,意指为烦恼所缠的众生,人人皆具有未来成为如来的如来智。


3.阿莱耶:


阿赖耶(ālayavijñāna),梵语alaya之音译;大乘佛教术语,意译为“藏识”,为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一。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谓能藏一切。 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与阿赖耶互相为因。”


阿赖耶是语根 ālaya 的衍生语,意思就是“收藏”,出于《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劝请品·第十九》中的一句话:“人不信受,亦不奉行”,此文同巴利S.vol-1p.136的:“Alayarama kho panayam paja alayarata alayasamudita·”将此句译为中文,就是:“又彼诸人是乐阿赖耶、喜阿赖耶、悦阿赖耶。”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因为佛生就是法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界定会解脱之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形精进、禅定解脱。


2、六通就是六神通,咱们前面也讲过,是指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进通。


3、从断一切不善法,即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义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生。


今日佛历 



全文逐字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讲读佛教十三经之《维摩诘经》。在上一讲,咱们讲到维摩诘菩萨,就对前来探病的各色人等讲述了他的一些佛学的观点或者思想,他认为我们的身体,我们肉身是不恒常的,是虚幻的。是所有的这种苦恼、疾病的聚集地。那么他最后讲,像这样一个身体是不值得留恋的。那么,我们应该去追求一种什么样的身,或者我们应该去对身体的身,作一种什么样的了解?


维摩诘菩萨,接着为前来探病的那些人进行讲说,实际上也就说法了。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维摩诘菩萨说,各位先生,这样的身体,就是我们世俗的肉身,是应该厌倦的,应该不要去执着它的,我们应该去追求佛身。为什么呢?因为佛身就是法身。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他讲佛身为什么值得我们追求呢?为什么说佛身就是法身呢?那么这个问题等于是,佛身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它是从无量功德智慧中产生的,是从戒、定、慧、解脱,和关于解脱的知见中来的。是从慈、悲、喜、舍。前面我们讲过,就所谓的四无量心,是从这个里边来的,是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等等这种修行的法门中来的。


“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佛身呢,是从这种神通里边,六通就是六神通,咱们前面也讲过,是指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这是六神通。很多对佛教文化比较熟悉的朋友,这都是耳熟能详的,佛身是从这六神通中间来的。是从三明,三明是指什么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这种三明,这个明,就是智慧或者知识,是指三种智慧和知识。宿命明是指了解过去诸世的因缘,天眼明是指了解未来诸世的因缘,他有这方面的智慧,漏尽明是指能够了知如何断尽烦恼的智慧。佛身是从这三种智慧当中产生的。是从三十七道品中产生的。我们前面也讲到过三十七道品。是从止观中产生的,是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里边产生的。这些都是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佛身、法身,是从断除一切不善法,又凝聚了所有的善法,这个过程当中来的,是从真实、真如、实际中来的,是从精进努力、永不放松这个过程当中来的。如来法身,是从所有的这一切清净法中来的。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各位先生,如果你们想要修得佛身,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你们就应当生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问诸病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维摩诘菩萨就这样为前来探视他的人们,进行了说法,也让这些探视者都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那么第二品就到这里结束了。第二品以维摩诘菩萨为前来探病的各色人等说法而结束,这就是第二品的方便品。


接下来第三品,叫弟子品。为什么叫弟子品呢?在这一品当中,佛陀知道维摩诘菩萨或者维摩诘居士生病了,佛陀也很挂念,就派了自己的弟子,而且不是一般的弟子,是佛陀门下十大弟子,让他们去探病,去探视维摩诘菩萨。这十个都是佛陀的一等一的大弟子,按说佛陀让他们去探病,他们应该当然遵照佛的嘱托,根据佛的指令去探望维摩诘居士。然而他们十个人居然都拒绝了佛陀教给了这项任务,这不是很奇怪吗?为什么呢?我们来讲读一下维摩诘经的第三品,弟子品。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这个时候,维摩诘长者就自己在这里想说,我生病躺在床上。佛陀大慈大悲,他难道就不会哀愍我吗?他在想,那么他在这一想,心念一动,佛陀就知道了。佛陀就告诉舍利佛,哎,你,去探病,你到维摩诘居士那里去探病。


舍利佛,就咱们很熟的舍利子了,舍利佛,梵语是Sariputra,舍利子,舍利是音译,子是意译,翻译不得了,它的意思就是舍利的儿子。因为他的母亲叫舍利。舍利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中的上首,排在最前面的大弟子,他特别聪明,所以他的称号叫什么?智慧第一。他在佛陀十大弟子里,是排在智慧第一的,当然非常了不起的人了。


舍利佛听到佛要派他去探望维摩诘菩萨的病的时候:“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这回答很让我们意外!舍利佛对佛陀说,说,世尊,我干不了这事,我胜任不了去探视维摩诘菩萨病的这项任务。所以者何?为什么呢?舍利佛总要讲个道理:“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他说,我想起一件事,佛陀,舍利佛跟佛陀讲,说过去有一次,我曾经在树林当中静坐,我在树下静坐打坐,这个时候维摩诘来了,维摩诘就对我说,舍利佛!你不必以为你这样的做,你这样在树林底下一个人很安静的坐着,就是静坐,或者叫禅坐。你不要以为你一个人摆脱一切尘嚣,躲在树林里,在树下坐着,你这就叫静坐了。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维摩诘就跟他说,宴坐,我就静坐,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禅坐,处于禅定状态的打坐。所谓静坐就是不在三界当中显现身心,而超越行仪。换句话说,什么意思呢?是你不动打坐的念头,你也不一定非要采取打坐的形式,这才是真正的禅坐。你念头想,你看我要这么坐,坐端正了!我是禅坐,我在入定,你动了这个念头了!或者现在咱们好多信佛的朋友讲单盘,双盘,要把腿怎么盘要做的一个样子,很庄严,很有威仪。不一定。真正的静坐或者禅坐,不一定要这样的!真正的静坐和禅坐是不脱离灭尽定而显出各种威仪。这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真正的禅坐,你是无论你是走路还是行住坐卧吗?无论你是走路,还是坐下,还是躺着,应该都处在一种禅定的状态当中,不一定你非要这样静坐,才算禅定。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你不舍弃佛法,不舍道法,道法就是指佛法,你守住佛法,但是你对外表现出来又是种种凡夫俗子的世俗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禅坐,静坐。你心,你心不执着于内,心不住内,也不在外,这个意思是,你心既不执着于内在的各种妄想烦恼,又不执着于外在的这种形象,或者为外在的对境,这才叫宴坐,就你坐的时候,你不要内心就很执着,我要打坐,我要打坐,我要禅定,你不要执着,然后你也不要执着于外在的形象,我双盘比单盘高级,这种想法都不能有,这才叫宴坐。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你应该对于各种各样的这种非佛门的见解,你也应该就说什么,不要刻意去摒弃它,也不要刻意去反驳它,对各种非佛门的见解,但是同时你又坚定的修行三十七道品,也就三十七道品,才叫静坐,才叫禅坐。你并不一定要刻意的去追求断灭一切烦恼,但是你又能够达到涅槃的境界,这才叫真正的禅坐和静坐。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你如果能按照我说的这种方法去打坐,佛陀才会认可你。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舍利佛最后说,世尊,那个时候,那一次我听到维摩诘菩萨对我说的这些话,我默然无语,又没有办法去反驳,维摩诘菩萨的境界太高了,说的完全合乎佛法,不能加报,我无以答言,我不能回答他。所以我胜任不了这个任务,我没有办法去探视维摩诘菩萨。又换句话说,连舍利佛对维摩诘菩萨也有一种敬畏之心。


好的,今天这一讲,咱们就先讲读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照淨

    等放暑假再来拜学,钱老师每集多讲一点,小子们可多学、多了解一点。

  • 唉呆子

    不执着也要爱惜啊哈哈!

  • 许家华cz

    怎么现在听个佛经都要这么贵?

  • 李员外080

    钱文忠老师讲的非常好

  • 1395286jjmm

    感恩钱教授的讲解。

  • 1353860gsbp

    🌹🌹🌹🌹🌹🌹🌹🌹🌹🌹🌹🌹🙏🙏🙏🙏🙏🙏🙏🙏🙏🙏🙏🙏

  • 听友112066972

    深深看到了其中的如来藏思想,感谢钱教授的开示!

  • 听友253144044

    哈哈,我怎么觉得老师讲“宴坐”的部分好好笑,“双盘比单盘高级”哈哈~

    孙甜可口就是我 回复 @听友253144044: 老师好可爱

  • 佛法僧声

    钱教授把极其抽象,枯燥的佛法讲成了通俗的聊天一样,听着很亲切!

  • chenjie_yw

    有点不明白,维摩诘的境界太高了,这和舍利弗不肯去探病有什么么必然联系?探病而已啊,又不是斗法,为什么境界比不上维摩诘就不能去探病了?

    可见路不走 回复 @chenjie_yw: 你可以这么理解,去探病总要说点安慰的话,问问原因吧,可你去了安慰不了人家,什么也做不了什么,多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