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 解放农奴们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24 | 解放农奴们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00:00
24:12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上一讲,我们谈到了克里米亚争端的前世与今生。从18世纪初一直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俄国终于打败了自己的宿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并且还夺取了黑海出海口,可以说,这了却了俄国几代沙皇的夙愿。然而1853年,一场新的俄土战争,也可以称得上是克里米亚战争,让俄国惨败,并且充分地暴露了俄国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落后。


也许你还记得我们在第四讲的时候讲到过农奴制度的起源,当时我们讲到过,在17世纪,农奴制也适应了当时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但是到了19世纪,农奴制度的落后也在俄国暴露出来了,我们这一讲就来讲讲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与农奴制废除。

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


亚历山大二世,这是在俄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称作“解放者”的沙皇。当然了,这个称呼是对这位沙皇文治武功的褒奖,但是,最终他还是死于革命党的暗杀之下。俄国的农奴制自17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之后,就成为俄国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促进俄国经济发展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因为在那个时代,农业经济绝对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支柱。


国家通过农奴主也就是贵族,把农民死死地束缚在庄园之上、束缚在土地之上,通过强制的劳动方式,从农民身上榨取最大的剩余利润。它既富了贵族和农奴主,也富了国家。因此说,农奴制在最初的一段时期里,曾经起到过积极的和重要的作用的。但是从根本上讲,农奴制是一种违背人之本性,也就是违背人身自由,也违背经济规律的一种制度。到了18世纪下半期,俄国的农奴制发展进入到了鼎盛时期,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农奴制的种种的弊端,开始充分地暴露出来。


例如,由于农民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农奴主呢不仅是农民的主人,甚至还是他们命运的裁决者。因为农奴主可以随意地决定农奴的生死去留。那么,在这样一种制度之下,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他们普遍地不关心土地的收成好坏,甚至故意去毁坏农具、践踏庄稼。俄国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涅克拉索夫,他在1858年,也就是在俄国农奴制废除的前夕,写下了一首很有名的诗叫《门前吟》,这首诗描绘了农奴制统治之下俄国的黑暗与无道,里面有这样的诗句:世上哪有安乐窝?俄国农民无处躲,陋室中,发悲歌,良辰美景徒奈何。深巷中,衙门前,长吁短叹声凄惨。

涅克拉索夫(1821-1878)


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俄国的萌芽,商品经济也得到了缓慢的发展。并且由于俄国与欧洲的经济联系、政治联系越来越密切了,而许多的俄国贵族更加地羡慕法国贵族的奢侈生活,他们越来越多地需要用金钱来用于享乐。于是,一些贵族和农奴主开始在自己的庄园上设厂开矿,去投资手工业和工业企业,向庄园外出售。另外,还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俄国作为欧洲最大的农业国,面对欧洲因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而导致的对于粮食的巨大的需求。


因此,列宁在他的名著《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就是“地主为出卖而生产粮食,这是旧制度崩溃的先声。”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地主的田地,或者说是贵族庄园上所生产出来的粮食,除了自己的吃用之外,还有了大量的剩余,那么,这些剩余的粮食就卖给国家,或者是卖到国外。这是一个新的现象,因为这说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出现了裂痕,并且行将瓦解。

列宁于1899年发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奴制不仅束缚了农民的人身自由,而且它还阻碍了先进技术。准确地说,就是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业机具的采用。例如,唐波夫省有一名地主名字叫别列章尼,他非常反对使用欧洲买来的打谷机,他有这样的一个奇谈怪论,他说,如果用了打谷机,使庄稼在秋天都打完了,那么农民和他们的老婆们在冬天干什么呢?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得为它养马。可你要知道,农民的劳动确实可以一文不费的呀。以上这句话可以说是充分地表达了那些观念落后的农奴主,对于先进技术和农机具的一个态度。

农奴制是阻碍俄国进步的重要原因


但是,随着农奴制生产关系的不断瓦解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私有土地的买卖也越来越多起来。一些地主或者是因为投资工业和商业,或者是由于土地的连年歉收而无心务农了,于是呢,就将自己的土地卖给商人、卖给市民等等。那么,一些交纳了代役金的农民,何谓代役金呢?就是农民可以以货币的方式来支付自己应该付给自己的主人地主的租金。那么,这些交纳了代役金的农民,也因为农业、工业或者是商业活动而积累起来了可观的资金,于是呢,这些农民就花巨资赎买自身的自由。


例如,莫斯科著名的纺织业企业主莫洛佐夫,他原来的身份就是一个农奴,后来由于经商而致富了。他在1820年花了1700卢布向原来的主人赎取了人身自由,并且呢购买了大量的土地用于投资建厂,最后成为俄国很有名的一个大企业家。


在上面的几讲,我都谈到了俄国的最高统治者,也就是沙皇,俄国的上层统治阶级也就是贵族,他们对待农奴制的态度。例如,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把大量的失去人身自由的农民当成商品,或者是赠品,赏赐给忠于他的贵族。亚历山大一世沙皇和尼古拉一世沙皇,一方面推行他们的绝对专制统治,另外一方面呢也试图推行官方自由主义的改革,来缓和越来越尖锐的农民问题,但是基本上都是停留在浅尝即止的阶段。因为改革农民问题,尤其是废除农奴制,必将违背贵族的意愿,必将触动他们的根本利益。


然而,一场克里米亚战争充分地暴露了俄国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的腐败,促使沙皇政府和贵族阶级开始冷静地思考和认识国内以及国际的形势,就像当时的一份有名的杂志《现代人》上的一篇文章所说的,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衰落。俄罗斯人好像是大梦方醒一样,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要破裂了,人人都觉醒了,都开始思考,都充满了批判精神。

《现代人》杂志


那么,为什么说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存在的问题呢?那么,它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在战争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农奴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俄国,它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工业经济占支配地位的英国和法国,而经济不发达,自然呢也就没有办法给军事方面提供资金来用于改进军事装备和军人的日常训练。


克里米亚战争的间接影响是表现在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统治下的俄国不管是军队中的士兵,还是军官,他们出于对于农奴制和专制制度这两个制度的怀疑,乃至否定,再加上克里米亚战争最初是俄罗斯对土耳其的侵略,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于是,军人自然无法产生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当战场两兵相遇,不仅是勇者胜,而且还是强者胜。而俄国军队既不是勇者,也不是强者。英法舰队是铁甲舰,而俄国仍然是木帆船,于是,战争的胜负自然已由天定了。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


亚历山大二世是在尼古拉一世突然去世之后登上沙皇宝座的,亚历山大二世面对国内的形势,不得不半遮半掩地承认,就是“非常遗憾,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呢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他说,“从上面解决,总比从下面解决要好的多。”那么,什么叫从上面解决呢,上面又是谁呢?是沙皇和统治阶级,那就是意味着自上而下的改革。那什么又叫从下面解决呢,下面又是谁呢?下面是老百姓,那就意味着将会发生自下而上的革命。


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3月2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终于签署了关于农民摆脱农奴依附地位的法令。这个法令宣布农民立即获得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自由地迁徙、自由地择业、自由地婚配等等。在农民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还获得一块政府分配的土地,以用于种植和生活所用。就是在第二天,也就是1861年的3月3日,刚刚在白宫宣誓就任美国第16任总统的林肯,听到了这个消息,这一事件促使他在一年后的1862年下决心在美国废除了不得人心的黑人奴隶制。

1861年,俄国农奴聆听解放宣言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推行者亚历山大二世,甚至被美国人看成是与他们自己钟爱的总统林肯齐名的解放者,甚至认为俄国是与美国相似的一个想象的双胞胎。俄国废除了农奴制与美国废除黑奴制,前后相差仅一年多。一百多年来,历史学界关于他们的改革对本国的影响已经谈得很多了,但这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事件,彼此间有没有联系和影响呢?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美国总统林肯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

美国总统林肯(执政1860-1865年)


或许您可以自己做一些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但我们至少可以找出一些相似相关之处。例如,亚历山大二世沙皇和林肯总统,两人临政之时都是身处本国的动乱之秋。林肯总统是在就任总统位置之时,就听到了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消息。两位统治者都是在力排众议之后才下定决心进行废奴改革的。还有一点是非常相似的就是:俄国废除农奴制,美国废除黑奴制,对两国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好的,话归正传,我认为首先这场农奴制改革,它标志着俄国现代化的启动。因为农奴制改革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它是俄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俄国的社会要想进步,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冲破封建农奴制的层层的阻碍,就必须要以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旧的农奴制的生产关系。

不识字的农民在听宣讲沙皇诏书


第二点,我认为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它的政治影响和意义,也是极为深远的。尽管改革是由沙皇自上而下所推行的,并且改革呢还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但是,它根本上讲是顺应了俄国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应了世界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正在成长壮大中的俄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且随着农奴制的改革,又进行了相关联的司法改革、教育改革等等。


改革之后,俄国资产阶级它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从而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并且改革也加速了俄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分化和重新组合,因为原来的社会结构是以地主贵族阶级为主,他们是统治阶级,而在农奴制改革之后,腰包逐渐富了起来的资产阶级,自然要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于是,相关的司法改革、教育改革、福利改革,就是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这一个必然的要求。


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就是农奴制改革,应该注意农奴制改革首先是给予占全国居民的绝对比重的农民以人身自由,可以说这是俄国农民几百年来的梦想,因为从此农民就可以自由地迁徙,自由地经商就业。而俄国未来的现代化的主力军,也就是无产阶级,也就是从改革之后的农民中开始产生的,因为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一部分人就可以走进城市,成为资本主义工厂的雇佣工人,成为俄国革命所需要的产业工人。


当然了,农奴制改革是典型的官方自由主义的体现,只不过这一次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充当了自由主义的角色,他也因此获得了“解放者沙皇”的美称。然而,俄国的革命者对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仍然不满意,试图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革命的方式将俄国快速的推进前进。


另一方面,亚历山大二世从19世纪70年代末开始,也逐渐地走向了反动,而疯狂地镇压国内的进步势力和革命力量。就在他一步步地走向反动的同时,这位“解放者沙皇”也一步步地走向死亡。1881年3月1号,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彼得堡的大街上被革命党民粹派的炸弹炸死。后来为了纪念这位沙皇,在他遇刺的地方兴建了基督复活大教堂。但是,人们更喜欢把这只教堂叫做“滴血大教堂”,那么,这一滴血就是指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血。

“滴血大教堂”


好了,这一讲,我们通过一个人,一个较为特殊的人物,就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正剧和他的悲剧,叙述了一段非常重要的俄国历史。正剧就是亚历山大二世沙皇,作为一个解放者,他亲手签署了废除俄国农奴制的文件,俄国的数千万农民就获得了人身自由和赖以生存的土地,这是一种顺应历史潮流的举动。悲剧呢仍然还是这位沙皇,他作为专制独裁的沙皇,不愿意继续推进改革,反而举起屠刀,对待人民和革命党,最终而遭到殒命彼得堡街头的命运。

终成悲剧人物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这说明了,为朝一帝、或为国一主、或为政一方,如果不为国家考虑、不为人民思量、不顺应历史潮流,而只为自己的权力、只为自己的政党利益考虑,迟早会被滚滚的历史车轮碾过。下一讲,我就要谈一谈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党——民粹派,谈一谈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行动的特点。好的,这一讲就讲到这里。再会。

民粹派三大派别及领袖:巴枯宁,拉甫洛夫,特卡乔夫

《逮捕宣传者》,列宾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