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故事30:自然之道洒脱自在

老子的故事30:自然之道洒脱自在

00:00
04:35

三〇、自然之道洒脱自在


孔子在《论语‧学而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修道士从学习修道中,可以获得人生的乐趣,可以找到自己的本性,内心是非常喜悦的,因为能靠近真理,远离人间的是非困扰。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与自己交换修道的心得,当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因为话到投机处,千言万语也说不完。然而修行的境界,由于各人精进领会智慧程度不同,见地也各有所异。当别人尚无法领略你的意境,对你有误会时,还能体谅别人,心中不生郁闷,这就是展现十足的君子风度。


修道重在净化自己的心灵,还可以跟有缘人分享,这是一生最快乐的事情。然而当互相之间,在谈论某些题目时,难免有意见不同的地方,此时当要尊重他的说法,最其码他已经很真实的,将所知道的,毫不吝啬地告诉你了。我们应该感谢他的分享,无论他表达的意见,对或不对合不合你的味口。但自己可以在自己心中,作出认同与否的选择。大可不必争得面红耳赤,为了这事情,把多年来的交情给破坏了,那就不值得了。其实,当年的孔子,学富五车,满怀治世利人的观念,想要藉着各种机会,展现其才华,推销他的政治理想。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五○一年),孔子已经五十一岁,在经历这段岁月的洗礼与磨练,孔子在待人处事、教育人才、为官之道、学术思想等方面,都已日趋成熟,以「仁」为核心的修齐治平理念,已经初具雏型。况且此时,孔子担任中都宰,政绩卓越,备受敬重,可说春风得意。


孔子藉此机会,想把他世界大同的理念,介绍给当时的帝王家。也就是多年来苦心编撰注解的《六经》,其中的微言大义,已经得到充分的诠释。心想如果自己的成果,能够得到王公大臣的认同,从上而下进行革新,那么恢复尧舜之治,就指日可待了。


再说,藏室的典籍严重丧失,自己多年来,收集不少散落在民间的孤本缮本,如能存放到京都的藏室,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召集众弟子前来,把自己的想法当众宣说,弟子们十分赞同。


此时子路向孔子提议说:「我听说周朝掌管典籍的史官老子,现在正引退在家中。老师要处理藏书的事情,可以试试看,他能不能帮上忙。」

孔子说:「这是一个好主意,你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一起前去,拜访一下老子。」


孔子一行人,便向南方前去沛地见老子,师徒一路上有说不尽的欢笑,一边采集民风,一边谈论国家。不久,孔子和弟子来到沛地,先行安顿住处,第二天,孔子就带领众弟子,一起前去见老子。


孔子在教导学生,除了在课堂上的讲经论法之外,还经常带着学生,到处去实地考察,藉着环境实地来教育学生。


这一次见面,老子又将给孔子及他的学生们什么教诲呢?请听下集《古时至人假托仁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