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故事31:古时至人假托仁义

老子的故事31:古时至人假托仁义

00:00
04:45

三一、古时至人假托仁义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有智慧的人,深明大道的真谛,能于其中,游刃有余,善用名相,以圆满诸事,以弘扬大道的功能,那是何等的自在。反过来说,愚人对大道,不明其意境,甚至一无所知,祇想套用大道的名相来成就自己,这种泡沫式的成就,内行人一看就视破,外行人虽眼前不知道,既是泡沫,必然很快就破灭,终归一无所有,藉道的名相,是不足以成就人的。老子要孔子知道的是,大道的真相,而不是仁义假相。


孔子率领一群学生,来到沛地。老子一见孔子,关切地孔子说:「你来了,还带那么多学生。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人,经过十七年的思考求证,你已获得大道的真谛了吗?」


孔子摇摇头说:「还没有呀。」

老子问:「那你是如何寻求大道的呢?」

孔子答说:「我曾经从制度名教去寻求,经过五年,还没有得到。」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老子说:「由此可知,大道是要自悟自得的。假如大道是可以用来奉献的,人臣就会拿来奉献给君王;假如大道是可以拿来孝敬的,人子就会拿来孝敬给父母;假如大道是可以拿来告诉别人的,人们就会拿来告诉兄弟姐妹;假如大道是可以拿来给与的,人们就会拿来给与子孙。」


「这种事是不可能的,因为道不可能由外在的方法去传递。心中不自悟,那大道就不能存于心性中;向外不能去印证在事象上,那大道就不能通行于世上。出自于内心的领悟,不为外人所接受时,圣人便不会告示;由外而进入的常识,心中却不能领受时,圣人便不存留于心中。」


「名器是天下人可以共同使用的,不可以多取而私藏;仁义是先王使用的名相,祇可以暂时借用,而不可以一层不变,固执不化。当形迹昭彰的时候,便会招来更多的责难,必须要审慎处理。」(《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古时的至人,假藉仁义的道理,却可以悠游逍遥于大道的境地,生活在简约的田地,立身于不施与的园地,这样便能够得到逍遥无为。简约便容易满足,不施与便不会耗费,从前称之为『采真之游』。」(《庄子‧天运篇》)


「以财富为追求对象的人,便不会让利禄给他人;以荣显为追求对象的人,便不会让名誉给他人;迷恋权势的人,便不肯让权柄给他人。当拥有并使用它时,便会战栗恐惧;当失去它时,便会感到悲忧。这种人心中一团的无明,却是驱使自己,不断地往外追求。从自然的道理来看,他们象是被绑在刑台上,准备被人杀戮一样可怜。」


「埋怨、施恩、夺取、给与、规谏、教导、生死、杀戮等八种纠正人的方法,只有深明其理,能够顺任自然的变化,而不为物欲所滞塞的人,才能潇洒地使用它。所以说,自正的人,才能正人。如果内心不能这样,心灵的活动便不能通畅。」


老子的这番话,值得我们每位致力于进德修业的修真之士好好体味。那么,孔子所畅行的仁义又和老子的这番话有什么异同呢?请听下集《仁义名相迷人误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