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大脑的故事》:为什么我们需要终身学习?

300.《大脑的故事》:为什么我们需要终身学习?

00:00
08:27

300.《大脑的故事》:为什么我们需要终身学习?

你好,我是孙思远。欢迎来到万卷书计划。世界是一本书,今天是你翻开的第300页。

 

不知不觉,万卷书计划又过了100天。这也代表着,这次的读书计划已经快要接近尾声了。我们在一起,只剩下最后两个月的坚持和陪伴了。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非常复杂。既有一种即将成功的喜悦和解脱,又有一种即将暂别的伤感和不舍。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我在万卷书计划的开篇词里跟你说过的话。我想成为你最好的读书伙伴之一,陪你从读书中找到勇气和力量,一起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知道在你的心目中,我是否已经成为了你的读书伙伴之一;但至少在我的心里,过去的300天,我一直都把这个承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过去的300天里,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但不管形势再难,生活再累,我都没有让自己停下来。不但手上没有停下来,脑袋也没有停下思考。

 

在万卷书一开始的时候,我也说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终身学习。我记得我还举了很多名人的例子,有格林斯潘、巴菲特、比尔·盖茨、马斯克等等,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读书、离不开学习。

 

而且,作为曾经在海外工作的媒体人,我深知海外的很多知识和信息都没有及时介绍到国内,这种认知的不对称,导致很多中国人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所以,我当时的初衷是,我想通过解读海外书籍,让你每天至少获得1个世界前沿的知识、工具或者方法,帮你和全球高手同步大脑。

 

其实直到现在,这个初衷也没有改变。不过除此之外,我又发现了一个不得不“终身学习”的新理由。

 

如果说之前的理由,是为了让你模仿成功者,通过读书学习,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的社会资源;那我后来发现的这个理由,则跟这些“身外之物”很不一样,它更倾向于我们自身的修炼,而修炼的重点对象,就是我们的大脑。

 

这个新原因,是我受一本书的启发才觉察到的。这本书的名字叫做“The Brain”,中文名叫做《大脑的故事》。

 

书的作者叫大卫·伊格曼,是一位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现在任教于斯坦福大学。他在这本书里详细解释了很多跟大脑相关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其他动物一生下来就可以独立,而人类却不行?

 

比如,海豚一生下来就会游泳;长颈鹿出生后几个小时就能站立;斑马出生45分钟之内就能奔跑……放眼整个动物王国,就连我们的近亲猿猴,也可以在出生后不久独立活动。但是我们人类刚一出生的时候,却完全没有办法独立生存。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其他动物的大脑基本都是按照预设程序来指挥身体发育的,也就是这些动物幼崽的生长发育,就像是预先设定好的程序一样,已经是相对固定的。

 

所以它们一生下来,就像出厂的工业产品一样,马上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作者管这种方式叫“硬接线”,生硬的硬、接触的接、电线的线。

 

这种硬接线的方式,其实就是为了提高幼崽的存活率,而放弃了幼崽发育的灵活性。你想象一下,如果某些倒霉的犀牛发现自己一生下来就在北极冻原,或者哪个人类大城市的市中心,你觉得它们有没有能力适应这样的环境呢?肯定不行,它们只能适应自己的栖息地。

 

所以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一生下来就有一颗预先设定好的大脑,这种策略是很管用的;但动物一旦离开这个生态系统,那它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就基本消失了。

 

相比之下,我们人类的大脑因为缺少这种预设系统,所以人类的婴儿是没办法一生下来就独立的,他必须接受大人的照顾。不过也正是因为缺少预设,我们人类的大脑就可以在后天环境中更加自由的发展。

 

比如说,哪怕是一个非洲出生的小孩,也一样可以在日本大人的照顾下健康成长,跟日本小孩一样学会用日语交谈。

 

作者把人类大脑的这种方式叫做“现场接线”。也就是说,人类的大脑在出生的时候,明显是没有彻底完工的,所以人类婴儿必须根据现实生活经历的细节,来塑造大脑,进而适应环境。

 

这倒不是说人类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脑细胞就比成年人少。事实上,儿童的脑细胞数量和成年人是差不多的。儿童的大脑和成人的大脑最大的区别,其实在于脑细胞的连接方式。

 

在刚出生的时候,婴儿的大多数神经细胞是相互独立的、没有连接的。在婴儿出生的两年时间之内,随着大脑细胞不断接收感觉信息,这些脑细胞就会非常迅速地连接起来。几乎每一秒就有多达200万个新连接在婴儿的大脑里形成。

 

这种让脑细胞互相连接起来的结构叫神经突触,突然的突、触手的触。脑细胞之间,就是靠这些神经突触来传递信息的。

 

一般在两岁的时候,一个小孩就会拥有超过100万亿个神经突触,这个数量是成年人的两倍。你没看错,两岁的孩童大脑里的神经突触,是成年人的两倍。

 

在这个时候,人类大脑里的神经突触,在数量上会达到高峰,远远超过自身的需求。所以,新的神经突触就不再大量增长了,取而代之的是神经细胞的“修剪”策略。

 

也就是说,随着孩子不断成长,50%的突触都会被剪掉。那到底哪些神经突触会留下,哪些神经突触会被剪掉呢?

 

如果一个神经突触成功加入了一个神经回路当中,那它就会得到强化,因此留下来;相反,如果它一直没有被使用过,那它就会遭到弱化,最终被剪除。

 

这就像树林里的小路一样,没人走就会被湮没,只有经常有人走的路才会一直保留下来。

 

举个例子,一个人类婴儿接触到的语言,会强化他听到的语言需要使用的神经突触,而弱化其他语言需要的能力。

 

就拿英语和日语来说,出生在日本的孩子和出生在美国的孩子,一开始都能听到这两种语言里所有的发音,并且都能够给予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日本长大的孩子会逐渐丧失识别一部分英语发音的能力,因为这些英语发音在日语中没有区别。

 

这当然只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人类婴儿在长大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潜在的能力都会被自己成长的环境给弱化,直到丧失。这就是环境塑造人,让一个人的可能性不断变低的过程。如果我们不人为干涉,这一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

 

不过幸运的是,尽管人类的大脑在25岁时会基本构建完毕,但是每一个成年人依然可以重塑自己的大脑。

 

书里面还举了一个极端的案例,有人很不幸地被切除了一半大脑。你想,失去了一半大脑,那他的大脑功能肯定会受损吧。但神奇的是,他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因为他通过重塑大脑,让自己仅存的另一半大脑,同时担负起了失去的那一半大脑的职能。

 

那到底怎么才能重塑大脑呢?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自己没有使用的神经突触,再重新使用起来。也就是说,你需要不断学习各种新知识,锻炼各种新技能,来锻炼自己的大脑。

 

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我们需要终身学习的一个硬核理由。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重塑大脑、训练大脑的过程,也是给自己创造更多可能性的过程。

 

而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也决定了我们可以一直学习下去。只要我们想,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主动塑造自己的大脑,以完成不同的生存需求。生命不止,学习不止,这难道不是我们需要“终身学习”,不断读书的最好理由吗?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最后,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或者技能呢?你觉得学习它们对你的生活有没有帮助呢?期待你的回复,咱们明天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