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22:沉默的螺旋与培养理论

传播学22:沉默的螺旋与培养理论

00:00
04:06

传播学第22天,今日知识点:沉默的螺旋与培养理论。先看文本,再跟着音频来背诵,一遍两遍反复记忆。夯实基础,轻松无压力!

沉默的螺旋 主要观点

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3)评价

A、意义

①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是该理论的一种突破

③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B、局限性

①其理论前提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②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限制的变量

③“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的压力不同

④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培养”理论

“涵化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理论、涵化分析。

美国传播学者G.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涵化”的过程。

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今天的任务完成啦!恭喜你累积了74个知识点,记忆效果如何,赶快到评论区打卡回忆吧~上墙记录你今天的收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樟树六十一号

    小编,我想问问这些如何打印出来

  • 听友20983144

    效果研究提就新的发展 心理机制的作用 意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