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大家早上好!我是彦彦。
今天早上我們要來讀第22章到24章。這三章總的來說是講一個話題,我一直非常喜歡那個話題,那就是修言行。所以我們今天一起來討論一下怎麼樣才能修好自己的言行,怎麼樣才是真正的修行?
說到修行這個話題,這是我這一兩年來最經常說的。我所說的這個修行,並不是說一定要跟宗教有關系,我更希望它跟我們每天的言行有關系。所以我在看《道德經》的時候,包括看各種佛經,我都會想這裏面的道理怎麼用到我自己身上,然後怎麼樣去指導我自己人生?很多階段,或者是我的心境,甚至是每一個念頭。所以我這幾天給大家講道德經,我經常說,我們做好自己,做回自己。那你要如何做好自己做回自己呢?就從這幾章慢慢去找答案。
一說到修行這個詞很多人都會有些距離感。很多人會覺得“哎呀,我又不修仙,也不出家,也沒有宗教信仰,我爲什麼要修行啊?“实际上這個詞並不是宗教所專有的,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時時處處都可以修行,修行自己。只不過道家佛家是用自己的一些方式,讓大家能夠更快的走,去達成那個目標。或者说還有一套方式,幫助人們專注的去實現目標。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行住坐臥中也是可以用自己的一套方式來達成自己的生活目標的。
我這幾天在講道德經的時候,一直跟大家說做回自己,找回自己,其實就是在修行。那如何用?看起來很虛無的一個目標來指導自己做好身邊的小事,指導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個念頭,我們可以去探討一下。今天我也可以跟大家去分享一下我自己平時是怎麼去做的。其實有些事兒還是挺好玩兒的,我覺得大家可以一起打開你們的心,想想你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一些情形出現,是不是生活當中對你們來說本來就是一場修行,只是你們沒有發現而已。
第22章 修
第22章修。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我們前面講了很多的規律,那到底什麼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呢?我們怎麼樣去用自然之道來修正自己的言行呢?所謂的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言行。修行的時候,你如何能夠沿着自然之道走呢?你如何能夠知道哪個是真正的道呢?我們可以先看一下到底是怎樣才能去沿着自然之道,依道而行。
這一章有一個核心,叫做不爭。不爭,不是不與他物相爭,而是容納。因爲我們前面也強調了好多次,就是萬事萬物相互容納,相互包容,相互看見,才能夠相互滋養。生生萬物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我們如何能夠跟萬物相生而不相害,在這個過程中,在我們修自己的過程當中首要注意的是“不爭”——容納,與萬物相生而不相害。
所以開頭,他就舉了一個例子“曲則全,枉則直”。樹枝不會強行讓自己長得很直,雖然長得很直會很漂亮。可是他如果長得太直的話,底下的樹葉就得不到陽光雨露。树枝因爲長得歪七扭八的,各種各樣的樣子都有。它下面的那些樹葉、枝幹,才能夠得到相應的陽光雨露。所以我们很多人有些時候,其實是不需要讓自己太直的,不需要什麼東西都被你佔了,什麼東西都被你擁有了。如果你要的太多,其他人不就沒有了嗎?我們想一下這個道理,什麼样是與萬物相生。
洼則盈,敝則新。水洼有一個空的地方,才能經常被水裝滿。那天我給你們舉的例子,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像一個容器像一個杯子一樣,我們要經常讓它保持空的狀態,我們才能裝得下新的東西。我們的認知也是一樣的,我們的認知、我們的頭腦要保持空的狀態,那我們才能經常的去思考。我的老师張傑彬老師曾經說,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看很多同學說學完就忘了,我覺得這是特別好的事情,因爲學完了以後都到心裏去,當然就忘了。大腦不需要存着他,先記着他,先記着那個感受就好啦。
你看草木、樹葉,春夏秋冬都會有生長,也會有凋零,就是因爲舊的樹葉落下來了,新的树叶也才有機會能夠長出來。所以說,大自然的生長收藏生生不息,也是因爲有一些東西我們把它舍棄了、放下了,新的東西才能長出來。包括人的傳承,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現在我爲什麼說我們可以不用原來的思維去教孩子,因爲現在的孩子,他們的基因、思維早就超越當年的我們了,我們不可能用自己的思維再去引導引領孩子的成長,我們只能養育他,但是不能代替他去成長。
對於道理來說,也不是越知道的越多越好。少則得多則惑,雖然說我們常講大道至簡,可是很多人都反着過,就是蔡长安老師跟我說過一句話,就是很多人把日子過反了。明明生活可以好簡單,明明你自己非常有價值,可是你卻經常去追逐那种特別復雜的所謂的道理,所謂的模式,所謂的知識,讓自己本來的智慧都被淹沒了,因爲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回自己身上來。真正懂得選擇的人,會越過越簡單,越過越輕鬆。
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叫做“以不變應萬變”。很多武林高手到了頂尖境界的時候,就是一招制天下。所以在生活當中,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我們也是可以一招制天下的。我們要考慮一下我們的這個“一”是什麼,就是我們要回到自己的那個“道”來看,就是你的那個“道”到底是什麼?你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給到你一些反饋或者意見的時候,你的那個“一”是什麼,你自己的那個“道”是什麼?你的“守中”需要守的是什麼?這個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去思考。
這幾天我也收到了一些反饋,來自我的學生、朋友給我的反饋,大家的建議都很好,我都收下來,謝謝大家的愛。然後我會去判斷,因爲我自己有我做國之學堂的目標跟節奏,我會跟大家說,其實我有我的節奏,但我並不需要去跟大家解釋太多,我會按照自己的節奏去走。比如说大家會希望這個進度調整,或者內容怎麼樣的,那我只能說我做這件事情是做我想要做的,而且我想了很久的事情。所以有一些方面可能會按自己的節奏去走,這樣是最符合我自己的心意的。
如果大家的建議,能夠幫我把這件事做得更好,那我就去調整我的一些做事的方式,包括我們整個運營組,每天都在討論如何把一些細節做好,當然中間也會出現一些小問題,比如說進群的節奏,包括我們爲了樹立一個更嚴格的门槛跟規則,可能大家進群的時間就沒有辦法保證你一定能夠在我開課的時候之前進來,就是中間會有一些耽誤的事情,我也很感謝大家的包容,但是我們想要守的就是我们的“道”,我們做這件事的總體的目標在哪裏,我們會去盡量照顧大家的感受,但是我們不會因爲大家的感受改變我們自己的節奏跟規則。
我也會看到很多人打卡的時候說“老師講的跟不上,内容太多了有時候消化不了”。其實我覺得都很正常,就算我拿一個我自己上課十個人的課堂,我都沒有辦法保障每一個人的進度,更何況是這200個人,將來可能上千個人。我沒有辦法去保證每一個人的進度,我只能守好我自己的進度,就是根據我自己的時間安排,根據我自己最舒服,最自在的,最好的狀態,來跟大家一起讀書,那我跟大家一起讀書也不是爲了教會你們,但是爲了陪你們。所以,我不是一個需要爲你們的成長負責的人。這個所有的人都只能爲自己負責,這话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了。
以我的思維跟我想問題的方式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是跟不上的,那我不需要大家跟上,因爲大家不必成爲我,大家成爲你們最好的自己就好了,就是每一個當下你感受到某個點,對你自己有一把鑰匙,開啓你的智慧就好了。我不成爲那種在後面督促你們寫作業的老师,我也不为你們任何人的成長負責任。我只爲我自己負責任,我盡心盡力的把這件事兒做好了,那我就完成我的使命了。我講完了明天我就忘了,我也不知道我講的什麼,所以我說我是陪你們,而不是教你們的。但是我很重視你們的建議,所以我會花一點時間來跟你們說一下我是怎麼想的。
所以大家感受一下,我們都說要成長要修行,要讓自己能夠越來越好。可是我們有沒有給到自己空間,給到別人空間。比如你看樹不會長直,除非人去矯正它,它才會變得那麼直。树會長得歪七扭八,它各種樣子都有,它並不是那麼周正地滿足你對它美的期待,對它看起來非常宏偉,宏大的期待,它就是長成自然的樣子。那水也是一樣,對吧?所以你是不是一定要成爲一個特別完美的人才能夠去給別人幫助呢?其實不是的,有時候你退開就是在給別人幫助。
我們經常在這個道德經裏面看到“聖人”這兩個字,其實這個聖人並不是說我們要去推崇或者贊美某個人很完美,而是我覺得這是一種狀態。我們每一個人其實心裏都有一個聖人,每一個人心裏面都有一個榜樣的狀態,這個榜樣呢可能會是你自己,每一个人心中的聖人的樣子可能都不一樣,但他可能會有一些共性。所謂的聖人,我覺得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做人的一個楷模,應該這麼去理解會更好一點。
我覺得道德經就是一本人生實修手冊。所以每一個人心中的圣人樣子不一樣,可能看到的點也會不一樣。我們描繪的樣子,讓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或者真正的需要去找你們真正喜歡的自己。你找到了你們喜歡的自己,你就成爲那個聖人,你就成爲那道光,你就成爲你自己的“道”,就成爲了萬物之一。你本來就是萬物之一,你只是在找回你自己而已。
所以“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大家體會一下,你在觀察事物的時候,不是先加入自己的這個之“一”,所以看得清事物的本質。你在觀自己的時候,你在看自己的時候,我前兩天講的那個“無”,這樣的“虛”,就是你如何能夠真正的放空,去看自己,不帶任何的希望,不帶任何的評斷,你沒有什麼對錯,你就是看着它,感受它,拿它當鏡子,照照你自己。這種感覺是不是那個能幫助你去看清楚事物的本質,看清楚你自己的本質呢?
聖人也不以自己的一己之念去替代別人的想法,所以別人的想法才能夠彰顯。聖人也不會自尊自大,他們可以得到別人的推崇,大家考慮一下是不是這樣的。我們老師要成就別人,成就大家,成就他人,方能成就自己。我們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努力,是放在了成就別人,還是在別人身邊,還是在控制別人?我們是不是經常用自己的一己之念去想去影響別人的想法呢?這個出發點在哪裏呢?你是真正的去幫助別人,還是爲了彰顯自己的強大或者厲害呢?
這裏有一個問題可以討論一下,我一直跟大家強調說做好自己,可是我們又很不習慣於去做自己,因爲從小到大你一說你做自己,可能別人就會說你驕傲、自以爲是、自我中心,就會有這樣的词汇過來。就像我這兩天在跟我兒子寫作業,他在寫字,我看他最近進步很大,我就誇他。我一直鼓勵他“你這個最近知識,包括寫字專注,寫的字都越來越好了”。他突然轉頭跟我說,“媽媽你們不要誇我,你們誇我,我會驕傲的,老師說驕傲不好,驕傲使人退步,難道你們希望我退步嗎?”哎呀,我跟他爸爸就笑了。
我覺得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特別中國人的教育,都使人羞愧,不驕傲是對的,人是不要驕傲,這個驕傲我覺得是一個蠻高要求。你對自己好一點,你肯定自己一點就是驕傲了?是不是你看到你自己,你做好你自己就是驕傲了,就是自我中心的?實際上我覺得並不等同,我覺得一個人真正的自我評價應該是中正的,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好,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好。很多人,你會發現他其實內心很自卑,他很自卑的時候,他就會很受不了別人說,他就體現出一副很驕傲的樣子。
實際上這些都是假的,表面上看起來的那个驕傲,其實是假的。恰恰是因爲心裏很脆弱,所以不允許別人提,然後經常很自我保護。這樣的驕傲,我覺得還好過羞愧,因爲我們很多的教育就把孩子打壓的一點價值感都沒有了。我身邊大把這樣的人,怎麼誇他都不收,天天就說自己不好,天天就是只看着那些不好的東西,你怎麼誇他怎麼愛他都收不到。你對她做錯一件事情,他記你一輩子。你爲他做一些好的事情誇誇他,給他一些幫助,轉瞬就忘,有沒有見過這樣的人?我相信有很多吧。
所以一個人,如果無法先學會好好愛自己,把自己的優點、缺點用更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外界任何一點點風吹雨打或者是甜言蜜語就直接把你給收了,直接就讓你無法去成爲更好的自己了。人總是會被外界所影響,這是很正常的,可是如果外界所有的影響都成爲你做評價的標準,我覺得這不對,這個就是無法守中,所以第五章守中那個點,大家要好好去看一下。
到底是要如何做好自己呢?你首先要認識你自己。不過度自以爲是,也不要太自卑,不要太一天到晚自我否定,慢慢地在中間找一個調和的狀態,就是“增減之道”。你到底是哪個好?哪個不好?我覺得沒有所謂真正的完全的好或不好,因爲你的這點好,可能在某個人眼裏看着是不好,你的這個不好,在某個人眼裏看着就是好。你怎麼去迎合所有人的標準?不可能的嘛。你要知道外界對你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只是你聽不到人家說不說而已,可是你要對自己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自我評價。當別人說你的時候你才能收下來,你才能去觀察,到底我是不是這個樣子?到底我真實的樣子是什么?
就好像今天早上有同學建議我说,“老師這個這幾天內容太多了,有點跟不上,我們這個信息量太大了,是不是放空一下或者是調整一下時間節奏什麼的”。我說,親愛的,我沒有辦法去照顧每一個人的進度,我只能按照自己的時間節奏去安排,我在這段時間專注地把這件事做好做完。然後把我的感覺傳遞給大家,大家各自安排時間去學習就行了。因爲我也不可能跟着大家去學習。所以這個是我的節奏,我的這個“一”,我要守着這個“道”,這個是我自己要判斷的狀態。我收到這樣的建議的時候,我就想,他要什麼?我要什麼?這個就是我們如何能夠去守住互相的邊界。
所以我們在修行,我們在修自己的時候,其實是時時刻刻在做這件事情的,別人給你一個反饋的時候,或者別人給你一個觀點的時候,你第一個念頭,到底是去跟他爭還是不爭?很多人都會自動的反應,直接去說怎麼樣怎麼樣,我不是怎麼樣怎麼樣的,其實我是怎麼樣的。實際上根本不需要說那麼多,因爲每一個人反饋出來的,說出來的話都是有他自己的道理,都是有他的那一個面。你先收下來就好了,就是你先聽就好了,我們不用去爭論什麼,因爲你自己知道你要什麼就行。你聽完他要什麼,你再告訴他你要什麼,那大家就彼此都能明白。這樣就能夠合作,就不會站在對立的一面去抗爭,對吧?
所以,其實我們在修的是什麼?修的就是守中,就是增減直到收秋,就是這個平衡。陰陽的平衡,關系的平衡,情緒的平衡,身體的平衡,你們思考一下是不是這樣子?實際上真的很簡單,我覺得人生就是很簡單,就是不斷的去平衡,你也不要指望一天就能夠把這個功夫練成了,我們每天每時每刻其實都在練這一招就可以了,這就是人生的一個最簡單的道理。
你就是那个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