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1】《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坦诚欲望,是发现自我的第一步

【精读1】《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坦诚欲望,是发现自我的第一步

00:00
28:51


金句


(一):悲喜交替,没有终点。


(二):对完美的追去其实是对平衡、对和谐的追求


(三):我想要要尊重自身的复杂性。


在当今世界文坛,如果想找一位最有个性的作家,今年恰好六十岁的珍妮特·温特森一定是绕不开的一个人。她被称为“当今英国文坛最出色也最具争议的女作家”,身上最为显眼的两个标签是:同性恋者和女权主义者。她16岁的时候因为爱上一个女孩而与家庭决裂,靠自己打工考上了牛津大学,25岁就凭借半自传体小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炮成名。成名后,她曾和英国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妻子陷入热恋,后者甚至为她私奔过。她也曾因为一段恋情而抑郁,甚至试图自杀。她是当代很难得的那种仍能把一生过成传奇的人,但在这看似离经叛道的经历的背后,她最重要的身份仍然是写作者,而且是一个天才的、激烈的、独一无二的写作者,正如珍妮特自己所说:“我不是一个喜欢写作的同性恋,而是一个恰巧喜欢女人的作家。”

你一定会好奇,是怎样的成长经历,造就了温特森这样锋利的性格。从她的文字中,我们也能清晰地体会到这种锋利。写作是她存在的一种方式,只有依靠写作,她才得以面对自己,获得成长。她是不写就会死的那种人。阅读温特森,你时时能感受到来自生命最深处的一种欲望与激情,一种强烈的想要活出自我的渴望。而在我们要分享的这本处女座《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温特森用惊人的感受力和洞察力,描摹了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体验到,但又很难表达出来的那种挣扎、激动与恐惧。这本书不会教给你如何发现自我,获得成长,因为那是只能靠你自己摸索的事情,但它可以告诉你,成长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会提醒你,发现自我的道路会面对怎样的不安和痛苦。它会在你绝望的时候,给你一点永远无法被浇灭的希望。

但如果你在读之前,预期这是一本很痛快、很鸡汤的成长小说,或者以为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少女出柜的故事,那么你一定会阅读中陷入迷茫。因为实际上,这是一本挺难读的小说。温特森的写作没有任何套路可循,完完全全是她的自己的风格,她说她从不相信那种有着完整开头、中间和结尾的故事,因为生活从来都不是那样的。她并没有那么在乎读者,而是只跟随自己的感受,捕捉属于自己的语言。我想她可以作为一盏灯塔,让你也真正发现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语言。

 那我们就进入《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的故事。这本书呢,是以主人公珍妮特的童年经历作为主线,其中穿插了许多珍妮特自编的童话、寓言故事、传奇故事和圣经故事,这些真实和虚构的故事共同交织出珍妮特成长过程中的内心震动。首先大家一定好奇的是,为什么这本书有一个这么好玩的名字,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在珍妮特的成长岁月里,她最常听到的就是养母温特森太太说的一句话:“来,吃个橘子。”每一次,当珍妮特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某种不解和疑惑,想要跟母亲沟通的时候,母亲总会顾左右而言她,拿出一个橘子来搪塞她。实际上,这里的橘子代表一种强制的规范,一种陈旧但又无法打破的生活,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立。

温特森太太是个虔诚禁欲的基督教教徒,她用宗教戒律与各种圣经格言统治着一家人。五六个月大的时候,珍妮特被温特森太太从孤儿院收养。温太太把全部身心都投身于教会,她厌恶现实世界,家庭生活中的唯一内容就是传教。她之所以领养珍妮特,是为了效仿圣母玛利亚以处女身生下耶稣基督,所以她不愿自己生孩子,而选择了领养。珍妮特从小就被告知,自己是上帝送来的小孩。

这样的家庭环境,是珍妮特生命一切成就与痛苦的根源。这里我们就会产生两个疑问。第一,为什么故事里的温特森太太会对人世有这么强烈的厌恶呢?第二,这样的家庭环境会怎样塑造珍妮特的性格呢?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小说是以珍妮特的视角展开的,其实我们并不能完全了解温特森太太的内心世界。我想这也是因为写这本书时,温特森还很年轻,不太能真正理解母亲的痛苦,这要等到她也到了母亲的年纪,才会有更深的感悟。这些感悟我们先留到下集讲述。而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书中,其实有一个细节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温特森太太为了劝导珍妮特不要谈恋爱,曾经讲过自己年轻时的一段感情。那时她还没有信上帝,在巴黎工作,性格任性而要强。有一天她在河畔散步时,遇到一个年轻人皮埃尔,两人聊起了天。皮埃尔称赞她是自己见过最美的女人。和皮埃尔在一起的每一刻,温特森太太都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她头脑发昏,心一直砰砰跳,觉得这就是爱情了,不久后就答应了皮埃尔的求婚。但因为过度焦虑,温特森太太去医院看了医生。医生给了她一个既好笑又致命的回复,医生说:“你大可以坠入爱河,但你也得了胃溃疡。”所以,温特森太太那时在恋爱中感到的那种激动与不安,竟然是因为一场胃溃疡。吃完药之后,温特森太太发现自己对皮埃尔完全没有了感觉,于是选择一刀两断。这段经历被温特森太太当成是一段难以启齿的教训,她后来对青春期的珍妮特说:“所以,你得当心,你以为是心里的事,也说不定是在别的器官里。”

温特森太太对内心和情感的不信任,从这里就可见端倪。她否定了所有的过去,把情感当成一种欺骗和邪恶,把所有的痛苦都当成是需要驱逐的魔鬼,一种不需要体验,只需去克服的东西。所以在温特森一家里,从来都不存在夫妻生活,只有共同的精神信仰,甚至温特森太太和丈夫的睡觉时间都不一样,她每天干活到凌晨四点才去睡觉,而她丈夫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去工厂上班。就这样,她用信仰覆盖了生活。

有这样一个母亲,会对年幼的珍妮特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首先,珍妮特从来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真正的关心。她更像是母亲体验神性的一个工具。有一次,珍妮特因为淋巴腺发炎,耳朵突然听不见了,但她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于是在一张字条上面写道:“母亲,世界非常安静。”温特森太太听了,竟然无动于衷,她觉得这是神灵显迹,而珍妮特听不见是因为灵魂出窍。多么荒谬啊,但珍妮特居然就这样聋着生活了三个月,没有任何人觉得不对劲。从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出,珍妮特真正的自我从来都没有得到过关注。

但另一方面,珍妮特也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一种自信和安定,因为母亲的一言一行是那样笃定、坚决。她每天听到各种各样的基督教故事和神迹,这些故事又渐渐内化在她心里,成为她思考世界和自我的一种工具。《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这本书同样是用这种形式讲述的,八个章节的标题分别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约书亚》《大审判》《路得记》,珍妮特的人生轨迹早已在冥冥之中有了预兆。

这种早熟的宗教智慧让珍妮特在小学里显得格格不入。手工课上,其他的同学们都做出一些可爱童真的小玩意儿,珍妮特却喜欢在上面写一些严肃的经文,画一些圣经里提到的可怕的动物,她还会跟同学讲述魔鬼和地狱有多么恐怖,害得好几个小孩晚上做噩梦。后来,很多同学和老师都开始刻意排挤和打压她,她在学校没有获得预期的奖励,但她仍然无比相信自己的感觉。在这里我们看到,家庭的束缚同时也可以构成一个人强烈个性的来源。

到这里我们已经分析了珍妮特童年时的基本处境。接下来要讲述的,就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中,到底会伴随着怎样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感知内心的感觉,并把它转化为一种根本的动力呢?

对珍妮特而言,首先重要的一点是,你需要在内心构建你自己的故事,你自己的世界。

珍妮特生活中唯一一个懂得欣赏她的朋友,是一位叫做艾尔西的老妇人,她们经常在一起聊天。艾尔西也是虔诚的教徒,但性格很温暖宽厚。她告诉珍妮特,故事能够帮助她理解世界,找到根本的秩序和平衡。珍妮特渐渐学会了创造故事,并用自己的一套逻辑解释世界和历史。

初次遇到内心与现实的割裂后,珍妮特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四面体国王,他的每一面都能够看到事物,所以在他的皇宫里,各个侧面都需要同时进行精彩的表演。有一天,皇宫里来了一个旋转马戏团,里面有很多侏儒演员。侏儒们会同时表演悲剧和戏剧,而国王就绕着舞台走,同时欣赏悲剧和戏剧。而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四面体国王走了一圈又一圈,终于明白了无价真理:悲喜交替,没有终点。”在这个故事里,珍妮特为自己的困惑找到了解释,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不同的面向,悲喜交替的变化,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看的表演。

就这样,每当珍妮特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疑惑时,她就会为自己编一个故事。随着年纪渐渐长大,她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也在慢慢变化,感受到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她开始在殡仪场打工,主要的任务是给死人化妆。她对死亡和生活的理解越来越深,逐渐开始怀疑宗教所灌输的一些道理。牧师在布道时说,完美是一种神性的状态,人类在堕落之前就是完美的。而对于人来说,只能通过忏悔,在来世得到完美。珍妮特难以接受这个观点,她觉得,对完美的追去其实是对平衡、对和谐的追求,需要控制的是力和反作用力的平衡。

我们会发现,珍妮特得到的感悟都完全不是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人生感悟,而是对世界和内心秩序的一种反思。对自我的理解永远需要伴随对世界的重新认识,也就是你不再相信从小被灌输的那些根深蒂固的道理,转而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脑子去看待周遭。这时候,一切都开始天翻地覆,重新组合。

除了重建自己的世界观,发现自我的道路还需要对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探索。爱永远只可能产生于自我和他人之间。

当珍妮特接近成年的时候,她开始渐渐思考情感的问题。她发现小镇上很多女人的处境都很荒诞。有一次她和街上的一个女人聊天,那女人说自己嫁给了一头猪。珍妮特就问她为什么要嫁给猪,女人是这样回答的:“等你发现她是头猪,一切就都太晚了。”珍妮特开始思考,莫非整个地球上的女人们都嫁给了野兽,却完全不自知?她意识到,传统生活中的女性,完全没有意识去开发属于自身的力量,她们总是依附于家庭和教会,却对日常生活视而不见。就像温特森太太对自己和皮埃尔那段感情的态度一样,很多女人总是会不断否认自己的过去和情感,以为这样会更加安全,但最后的结局,无非是在和自己的丈夫形同陌路,却又一定要躺在一张床上,恨恨地祈祷来生能得到幸福。她们不会好好思索过去的伤痛,却往往把那些经历当作教训,转移到下一代身上,让下一代也无法找到自我。她们引以为豪的经验,常常只是榨干了自己和身边人的情感。

正当珍妮特感到困惑的时候,她在市场意外遇到了一个卖鱼的女孩,名叫梅兰妮。珍妮特很喜欢这个女孩,邀请她来自己所在的教会做客,自己也去梅兰妮家玩。两个人一起聆听布道,阅读圣经,并感谢上帝让她们遇到彼此。小说里这样写珍妮特和梅兰妮在一起时的感受:“她久久地抚摸我的头发,然后,我们拥抱在一起,那感觉就像是在水里沉溺。然后,我有点害怕了,但又控制不住自己。胃里好像有东西在蠕动。我的身体里有一只大章鱼。”这时的珍妮特仍然把遇见梅兰妮当成上帝的恩赐,她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基督教的禁忌。

但珍妮特已经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她称之为“不确定感”,而在此之前,她一直觉得只有异教徒才会有这种感觉。这是她生命中第二次产生这种感觉,上一次发生在童年,珍妮特听见她的亲生母亲来到了家里,而温特森太太把她赶了出去。珍妮特出来质问时,温特森太太打了她一巴掌。那是对于自己身份感的一种不确定,而这一次,是对于自己情感的不确定,好像一切都开始失控,开始变化。小说里写了一段场景,虽然完全没有写珍妮特的内心活动,我们却能够在其中感觉到这两次的不确定对珍妮特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段写的是珍妮特在亲生母亲离去后,一个人跑到山顶上所看到的景象:

“当我再次放眼眺望这个小镇,一切都没有改变。渺小的人影起起伏伏,工厂的烟囱一如往常喷出烟雾,仿佛无言的信号。艾丽森廉租房区里,市集竟然就要开张了。这怎么可能?我宁可凝望一轮崭新的冰河纪,也不愿目睹这些司空见惯的场面。”

从这段话里我们看到,以往最常见的事物,此刻在珍妮特眼中变得不可思议,难以忍受。她渴望开始全新的生活。故事讲述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重建自我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全新的世界观,以及投入到新的关系和爱之中。只有它们能带来的改变。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讲述的是,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如果与外界发生冲突,我们会面临怎样的痛苦?我们继续跟着珍妮特来体验。

终于,珍妮特把自己内心的困惑,包括对梅兰妮的喜爱告诉了温特森太太。温特森太太沉默以对,转而把这件事告诉了牧师。从这里开始,一切都失控了。

第二天在教堂,牧师指着珍妮特和梅兰妮说:“这些上帝的孩子已堕入淫欲邪恶之罪。听啊,撒旦的声音,最好的竟变成最坏的。”她们俩成为众矢之的,梅兰妮被吓坏了,当场就开始忏悔赎罪。第二天,珍妮特被关在家里,母亲了请了牧师和许多教友来为她祷告。温特森太太不让她离开家半步,也不让她吃饭,说这样才能赶走她身上的魔鬼。珍妮特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动震慑住了,但她内心有一种强大的声音在说:“如果我让他们驱除我的魔鬼,我就必须放弃自己找到的一切。”

实际上,这种感觉根本不是什么魔鬼,它是珍妮特真正的自我在萌芽、生长。因为这件事,害怕的梅兰妮和珍妮特断绝了联系。牧师对珍妮特说:“上帝宽恕了你,既往不咎。”而温特森太太则把珍妮特所有的私人信件和日记都烧掉了。

这件事之后,身边的人当成什么都没发生,一切照常。但珍妮特已经意识到,有一堵墙已经坍塌了,一切都回不到过去了,她现在只剩下一条路可做了,那就是做自己。后来,她又爱上了一个新的女孩凯蒂。这段关系也很快被发现,温特特太太把家里的盘子砸了个粉碎,一个劲儿地辱骂珍妮特。这一次,她被教会彻底孤立了。教堂给出的回复是这样的:他们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不该放任女性在教会里掌握大权,不应该由女人来组织布道,那是男人的职责。而珍妮特犯下的罪行,根本在于篡夺了男性世界的权力。这一回,珍妮特感到一种彻彻底底的愤怒,性取向的问题上升成一种对女性性别的羞辱。而温特森太太居然在一旁附和,认同这种说法,她羞辱了她自己。小说里这样写珍妮特此时的内心活动:“现在我明白了,罪该归咎何处。如果真有精神出轨、灵魂私通之罪,我母亲就是个娼妇。”

就这样,珍妮特被所有人孤立,唯一的安慰就是那位给过她许多鼓励的艾尔西太太。她们像以前那样并肩坐在火炉前,没有聊这件事情,也没有讨论任何对错是非。艾尔西太太只是陪在珍妮特身边,给了她最需要的,一段与朋友相处的普通时光。然后,珍妮特做了一个她其实早已做下的决定,退出教会,离家出走,独立生活。她在之前帮过忙过的殡仪馆的工作,还会推着小车去卖冰淇淋,之后,她去了精神病院工作,又考上了牛津大学,从此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故事最后,珍妮特漂泊多年以后,回到家乡探望。她发现,母亲仍然像过去一样忙碌教会的事情,昔日的邻居仍然庸庸碌碌、毫无变化地生活,给过她许多帮助的艾尔西太太也早已去世。她无意间遇到了初恋梅兰妮,她已经变成了一个麻木迟钝的妇人,珍妮特看着她,无法想象自己怎会爱过这样的一个人。她甚至想要冲上前去,脱光自己的衣服,对着她大喊:“还记得这个身体吗?”

结尾处,珍妮特登到小镇的山顶上,想象着一场动人心魄的布道,她说:“我渴望有人暴烈地爱我至死不渝,明白爱和死一样强大,并永远站在我身边。我渴望有人毁灭我并被我毁灭。世间的情爱何其多,有人可以虚掷一生共同生活却不知道彼此的姓名。命名是艰难而耗时的大事;要一语中的,并意寓力量。否则,在狂野的夜晚,谁能把你唤回家?只有知道你名字的人才能。”

在这里,一向节制的温特森终于淋漓精致地表达出她对成长、对自我、对爱的渴求和向往。成长就是这样,意味着背叛和醒悟,也意味着痛苦和热烈。总有一天,你会意识到,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我们永远有别的可能,永远有别的世界在等待着我们。那么别的可能,别的世界究竟是什么呢?温特森52岁时,写了一本自传,在其中她袒露了自己多年的成长历程,岁月带给她更多的人生智慧。我们下集继续分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沉默是金的宝宝

    追了三季的读书会,感恩人海茫茫中的相遇。尤其是这一季的精致,感受到了文露老师这一路的成长、努力、坚忍和豁达。好多次听着听着笑了,听着听着又哭了,人们总是喜欢把读书和旅行相提并论,但当我走过了千山万水,才发现读书中所经历的厚度是旅行中所不能感受的。做这样的读书节目真的不容易,时不时还会遭来非议,网络时代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我们竟然可以用如此低的价格享受到这样一场盛宴,但网络时代也特别考验人心和人性,由此衷心感恩文露老师。这本书《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如果不是因为这一期的解读,我想我大概一辈子会和这本书擦肩而过,这本书不容易读,但是在有了解读的基础上再细细品味,才能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并产生共鸣。

  • 寻尾燕

    为什么我买了这个课,换了个手机就听不了了,谁能帮忙解决下

    阿书GLY 回复 @寻尾燕: 用手机号码或者微信号均试着登陆进去看一下

  • 是个好猫

    那些做死人生意的宗教除了威逼利誘,根本救不了靈魂。

  • 是个好猫

    這算什麼信仰,別害人了!

  • 吴凤至

    我记得以前爸爸写的一篇小文中,在他小的时候,家家都吃不饱饭。养母经常趁着给公家和面时候,手上的面粉留着回家洗了煮面汤,或者顺点豆子等干粮。因为文中养母被戏称为“小偷”,养母的女儿一直没法理解,甚至后来跟爸爸断了来往。哎

  • 无声至衡

    文露姐,我刚开始还不太理解温特森太太为什么就那样停留在原地,但和珍妮特一对比,我发现其实珍妮特也差点停留原地了,要不是艾尔西点了她一下,也许她的命运会和温特森太太一样。那就是说温特森太太的停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没有那个机缘有人推她一下,在之后的人生里都没有,所以她一直停留原地。在那些不确定感出现时,没有试图去探索原因而是直接否定自己的感觉,这可以说是书中出现的三个人物:温特森太太、珍妮特、梅兰妮都经历过的,但只有珍妮特有那个机缘去思考,最终也只有珍妮特一人继续前行。这本书选的太棒了

  • 咘谷_

    我希望有人至死都暴烈的爱我,诚实的说出内心想法,不必顾虑束缚的一切,明白爱和死一样伟大。直白的文字猛烈的撞击着自己的内心。我们的文化让人都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更具撞击力,炽热和强烈

  • 7秒双鱼七秒定律

    在原教义家庭生活的作者,从小过着于母亲一样的类似苦行僧的生活。少年时,冲破宗教的枷锁释放自我,寻找自己的生活和爱情。虽然作者是一个同性恋者,我并不赞同这种性取向,但作者敢于追求自己的爱、生活,这种勇敢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

  • 墨烟离儿_轩逸小二妞

    人生有无限的机会等着你去创造,了解了温特森的经历,你会觉得自己所觉得挫折还很渺小,甚至不值一提。痛则通,不痛则不通,你想要甜心糖果的生活,必然要学会独立.

  • 墨烟离儿_轩逸小二妞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世界没有唯一的答案。正确与错误没有标准,只是一个人的观点和角度。 温特森最潇洒的个性,把自己的文字当成自己女王,她从不想着去妥协,妥协并不能带来什么。她说的话,写的文字都是最诚挚的独白。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快乐不问出处,与世界和解,才是内心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