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1】《渴望生活:梵高传》:敢面对真实自我的人,才可能真正幸福

【精读1】《渴望生活:梵高传》:敢面对真实自我的人,才可能真正幸福

00:00
18:56



金句


(一)你永远不可能总是对任何事情都做到确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勇气和力量去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

 


(二)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来的一缕青烟。


(三)你在一生中也许会时常觉得自己不行,然而你最终一定会表现出你内心的一切,而那就是你一生成就的证明。


今天我们先不聊文学,来说说艺术的起源之一,绘画。其实大家点进这个标题,就知道我们今天聊得是谁。色彩浓烈的向日葵,一头红发的自画像,伴随着割掉耳朵的疯狂行为,文森特.梵高——以他死后巨额拍卖的画作,成为了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之一,但我们真的了解他吗?因为看完这本名为《渴望生活》的梵高传记,我去问了很多朋友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可以选择,你想过梵高这样的人生吗?

 我得到的答案大致相同,是,梵高的确很有名,很有天赋,他的精神也被后世所敬仰,但他这一生穷困潦倒,饭都吃不饱,死后成名又有什么用?除了那些被遭受过社会毒打的年轻人憧憬这样的艺术生涯,但凡一个成年人都不会选择梵高的人生,而我,在犹豫片刻,也给出了相同的否定答案。

 随后,我又问了朋友们一个问题,那你们知道梵高家很有钱,用书里的话来说,“这个人的家族掌管着欧洲艺术届”吗?几乎所有人都反问了我,那他怎么沦落到这一步的?他的家人为什么不捧他的画作?用网上流行的话来说,这就叫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就说凭借梵高的家境,他其实非常清楚画什么能流行,怎么画能出名,和谁站队能保证他在上流社会如鱼得水,可他偏偏选择被嫌弃的一生,初恋被拒,与老师不和,与父母分歧,被亲戚讨厌,和妓女同居又分离,与画家朋友们撕逼,直至割掉耳朵被送到精神病院,人近中年,一事无成,只靠弟弟给予的生活费残喘着,最终用一把对准腹部的左轮手枪,结束了自己潦草的一辈子。要说这种人生,我们实在避之不得,但我相信,无论让梵高一百次还是一万次的重生做选择,他还是要过这样崎岖的人生,甚至只有这样的人生,才能带给他幸福,为什么?除了他本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阅读完传记的我,也终于能和大家分享关于人生、自我、理想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了。

 

 不同于其他写梵高的传记,这本书有一个更大的标题,名为《渴望生活》,我觉得这很精准的概括了梵高的性格,他对生活始终有一种异样的激情。什么是生活?抛去吃喝拉撒这些生理需求,七情六欲组成了我们的生活,而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爱情与理想,这几乎组成了梵高所渴望的生活全部。因而故事的序幕,要从梵高24岁第一次陷入爱河讲起。这时候的梵高,还是在伦敦某个艺术品买卖公司正常上班的普通人,得天独厚的是,这家公司就是梵高家族投资的,旁人谁不艳羡?梵高每天的工作就是像推销衣服一样,让走进商店的顾客买走那些拙劣的山寨画。作为一个有艺术鉴赏力的人,梵高不太喜欢这份工作,但也不反感,因为他正深深爱着房东的女儿乌苏拉,无暇顾及其他,且对生活充满希望。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笔带过,讲少年时代的梵高,他其实一直都不好看,毛躁的红头发,巨大的下巴,嗓门又粗,怎么看也不是受欢迎的长相,而且性格乖僻,偏执古怪,是绝对的不合群分子,直到遇到乌苏拉,是爱情才叫他整个人变的随和起来。坦白说,这不是件好事,这也就意味着梵高性格的稳定因素完全仰仗于这个女孩的爱情,如果这份爱情不是双向的,这个稳定因素就会被抽离,梵高的性格又将回到以往的偏执孤僻。而后续的发展,也的确是这个套路,两个人甚至都没什么暧昧,只是单凭平日里友好的互动,梵高单方面确定了自己的爱情,对乌苏拉直接求了婚,而滑稽的是,相处一年,梵高竟不知道乌苏拉早就定下婚约,这足以说明,梵高活在自我世界这个点,是与生俱来的。乌苏拉拒绝梵高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红头发的傻瓜”,将他初恋的玻璃心,彻底击了个粉碎。

这段失败的单恋给他带来了什么影响呢?第一,让梵高本就边缘化的性格变本加厉,在搬离乌苏拉家之后,他曾徒步从荷兰走到英国,双脚磨破,却因为自卑不敢再见她一眼;第二,让他开始质疑自己工作的意义。其实到这里都还好,失恋让人成长,让人敢于突破舒适区都是老生常谈的话,但梵高的选择,就不一样了,他在上帝那找到了寄托,选择子承父业,做了一开始他最反感的牧师,而后因为自己的不善言辞,被驱逐到被称为“黑埃及”的博里纳日,给一群矿工传教。也正是这一段生活,令他知晓自己最想做的事,是画画。

 中国有句老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用在梵高身上,恰如其分。在博里纳日的日子,梵高亲眼目睹了苦难两个字如何书写:残留在皮肤上的煤灰永远清洗不掉,在毫无保障的矿场工作,每一天都可能成为最后一天,即便自己挖煤,但冬天仍旧没有钱买煤取暖,孩子们无法接受教育,只能一天天跟随大人匍匐在矿下。目睹这一切的梵高扔掉了自己的大衣和成套礼服,选择了与矿工们一样的生活,他的面容逐渐凹陷,教会给的工资悉数用在了当地人身上,但这能解救贫穷吗?当矿难发生,几十人的死亡,无数家庭的崩裂,梵高猛然意识到,这世界上何来上帝?只有这般悲惨、无止尽的混乱。自我,在这一刻幡然醒来,梵高痛苦的质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我所做的一切有什么意义?未来我能做什么?教师?书商?牧师?或者干脆就听从命运的摆布。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会碰到这么一个抉择时刻,至暗时刻,这么一个人生的分岔口,它会推翻你过去的一切所思所想,逼迫你去面对最惨烈的真实,让你和真我对话,而我们对话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未来的路。梵高亦是如此,他要面对的,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书中有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足以说明梵高的内心:“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仅要活得幸福,他不单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更要为人类作出伟大的事情,要到达崇高的境界,超越人人都羁康的庸俗生活”。

 梵高找到了这条实现自我的路,那就是画画。或许你也想问,在此之前梵高一直都是一个摇摆的状态,一会追求爱情,一会做商店售货员,一会做牧师,现在快三十岁了,基础全无,突然就说要做画家,谁知道这就是他最终的诉求,还是突发奇想呢?还有人肯定想问,梵高生前又没出名,他以后靠画画为生,怎么养活自己啊?要说那个一直拿工资供养梵高的弟弟提奥,也是一个奇人,而且梵高死后每个月,这个弟弟也随他而去,仿佛他的出生,就是为了让梵高完成他的作品一般,关于这块内容,我们还是留在下一期节目与大家分享。在这,我还是想聊聊梵高选择画画的问题,要聊这,那不得不提到梵高所做的另外三件事,都和爱情有关,且一个比一个离奇。

第一个是从博里纳日回到荷兰家中后,梵高重遇表姐凯,并深深爱上了她,展开比对乌苏拉更猛烈的求爱,面对自己家人的拒绝,和凯的逃离,梵高选择向弟弟提奥借钱,也要追到凯家里去,为了和凯说上一句话,梵高将手背放到燃烧的蜡烛之上,直到手背由烟熏的黑色,变成一片赤红再到水泡冒出,他的姨夫吓的将火灭掉,彻底将梵高扫地出门;另一件事,是后来谁都不待见的梵高认识了一个妓女,并决定抚养妓女和别人的孩子,两个人起初相依为命到后来关系稳定,再到矛盾频出,最终分道扬镳,在这个过程中,梵高说了一句话,那就是他和这个妓女在一起,是为了亲身体验家庭生活的忧和喜,才能在画中展现出真实的家庭生活;最后一个,是梵高某日写生,碰到了一个前来示爱的女人玛高特,她仰慕梵高的才气,始终像个影子般默默跟随,但她的示爱并不被家人所认可,玛高特自杀未遂后,梵高也选择了离开,他的爱情也随之彻底破碎。所以你说梵高的精神状态正常吗?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不是正常人的逻辑,,我一直觉得,在梵高身上有一种很矛盾的气质。一方面你会觉得他木讷,因为他完全听不懂别人的潜台词,无法理解这个社会的弯弯绕绕,另一方面你又会感觉他的细腻敏感,似乎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情感是他所无法共情的。这种矛盾放大了梵高的交际困境,他和我们一样需要被爱,和被理解,但偏偏他的孤独,是一种异于常人的痛苦,画画,成了他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亦是他孤独的发泄地,这是他别无选择的选择,他是为画画而生的。

 

 

其实要说梵高,传记帮助我们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他的那些画作,才真正表达了他内心的真实。我只能尽可能的去让大家借助文字,感受梵高在画画时具有的那种精气神。

梵高因为没钱,所以请不起模特,当然,那种摆出千篇一律造型的专业模特,也不是梵高想要的。在所有人都在画唯美、古典的画作,并将其装裱在华丽的画框之中,珍藏于画廊里,梵高正画着苍老的身体,衣衫褴褛的矿工,捡垃圾的女人,播种的农民和妓女,这种永远不会出现在画廊里的题材。再来,梵高常常去田野里写生,坐在土堆上画树。因而很多人看梵高,就感觉在看一个疯子,三十多岁的人了,不结婚不成家靠着家人养,还整天不务正业不干活,在田野看风景。梵高则反驳,别人种树,养树就可以,那么他画树为什么就是神经呢?梵高虽在画坛起步晚,但他着实努力,虽然不断被艺术节专业人士所否定,但他没有一刻停下自己的笔,不单是画,梵高有意思的在于他还保持着大量的文学阅读,因为他相信,描绘人,这不单单要懂得解剖学,更要明白人们对于生活的世界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这一切,和他最初的理想不谋而合,梵高始终希望达到一个崇高的境界,要为人类做点什么的同时,更要了解人性。他的画作,指引了后续太多艺术家的路,更是将艺术,从高高悬挂的位置取下,变成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美丽。不知道有没有朋友曾看过梵高的真迹,并非那种2D平面的色彩,而是具有笔触肌理的立体之作,即便你看过再多的画作,那一瞬间仍旧会被一股热浪气息所席卷,进入到一个由色彩、阳光组成的世界,那是从梵高种种荒诞行为中迸发出来的生命力。

在打开这本传记前,我其实一直都在想一个问题,究竟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无法发现梵高的好?如今我终于找到了那个答案,梵高的思想是如此的超前,以至于时代在他的身后气喘吁吁。当然,更实在的原因是,梵高留给人们发现他的时间实在太短了,他的主要创作期是在去世前两年,著名作品也大多出自这个时间段,倘若梵高能多活几年,多撑一段年岁,恐怕结果又是不一样,艺术的风潮或许将向这边吹来。这本传记里,其实还记载了许多和梵高同时代的画家,包括我们所熟悉的高更,塞尚,修拉等等,梵高于三十七岁开枪自杀,修拉因过度劳累三十二岁便病故;塞尚选择隐遁俗世;高更成为了《月亮与六便士》的原型。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们,无一有个好结局,即便成为了美术史上永垂不朽的明星。但就像约翰雷华德所说:“这是些不幸的天才,因为它们的艺术刚刚诞生就受到了摧残;这又是幸运的人,因为他们用自己的痛苦孕育出了不朽的艺术之花。”你说,画出《向日葵》、《星月夜》的梵高,不满足吗?

 有句话叫做知行合一,其实就是说,你的想法要和你的行为统一起来,才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效果。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永远是通往幸福最好的捷径。那么通往成功的捷径呢?想要爬到一定的高度,我们究竟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梵高和弟弟提奥之间,为何会形成一个供养关系呢?这些,我们下期节目继续来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10910507

    我己经买了为什么还叫买!这是什么意思!

    上官文露 回复 @听友210910507: 问下客服怎么回事

  • 天马伯

    我很郁闷,听讲时,看不到文稿。能见不能见,反复多次。既然有文稿,为什么不让看到呢?

    上官文露 回复 @天马伯: 文稿看不到么?

  • Call_aspade_aspade

    纳闷为何不用2011年出版的最新梵高传版本呢?渴望生活这个版本会否不像最新版本那样更能还原真实的他?!

    上官文露 回复 @Call_aspade_aspade: 嗯嗯 这本书是喜马拉雅邀请我们做的 可能有平台方慎重的考量呢

  • 墨烟离儿_轩逸小二妞

    文露老师曾说生活是自己的,不是因为别人的言论怎么样,而是你自己怎么选择。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斯特里特兰德,最终获得什么样的生活,他自己做主。只是不要让这种自我也让他人这么效仿,别让自己的自我伤害到他人就是好的自我修为。

  • 墨烟离儿_轩逸小二妞

    梵高的自我,是一种本心的释放,是他想要去表达的一种方式。一个敢于剖析自我,面对真实的自我,的确是一个勇敢的人。勇敢是可能知道最坏结局也要完成自己的梦想。伟大的爱和忧伤都需要承担。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无论成功与否,不白活一场。

  • 是个好猫

    哪來的什麼鳥上帝,不過是教會的權威神棍用來欺騙老弱病殘和勾結官商的堂而皇之的政治名詞罷了!

  • 无声至衡

    “你想过梵高这样的人生吗?”我想说说对文露姐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完全不了解画,甚至不太了解梵高的人生,但知道一点,就是梵高在认清自己之后选择了做自己,如我们看到的那样穷困潦倒一生,这并不能说想过梵高的生活就该跟他一样去穷困潦倒,他只是在做自己,只是在那种社会环境里想要做自己就是那种境地,而他的这种穷困境地并不是因为他在向谁学习、在崇拜谁、要过谁的生活而刻意去做的,他只是在做自己;且不说当环境不一样时境地的变化,主要是他...没有在想学习谁、想成为谁而活,所以我想,想过梵高的生活那就等于忠于自己的内心。如你所说,他要是再活两年也许境地就不一样了,不是吗?

    上官文露 回复 @无声至衡: 说得好!

  • 墨烟离儿_轩逸小二妞

    人才有很多,但怪才就少了。就像美女很多,但长得有特点的美女还是少了。怪人,只是在多数人眼里做了他们不敢做的事。他们没有勇气,而艺术家,常常都是自省的。他们要做的就是突破自我。 梵高是怪人吗?他不是,他是一个多数人认为是个但其实他的思想一点也不奇怪的人。欣赏他的怪,那是一种高度。对于他这种怪,我是欣赏的,虽然也许我不会成为那样的人,看待一个人,客观地了解,会更全面。

  • 听友458139799

    原来花钱买过又让花钱重买了

  • 一个李漫漫

    真的的生活是让自己内心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