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好,欢迎来到今天的语文小课堂。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聊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在上一节小课堂里,我们讨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今天,我们来聊聊四大名著的最后一部小说《红楼梦》,此外,小西老师来要跟大家说说,除了四大名著之外,还有哪些古典小说值得我们去读,去思考。
先来说说《红楼梦》。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他的祖父叫曹寅,这个人晓得时候城市康熙皇帝的伴读,关系非常密切,康熙皇帝登基后,曹家获得恩宠,曹家三代都层担任江宁织造的职务,这个职务,是康熙派驻在江南负责体察军政民情的心腹,同时控制着江南的丝织产业,所以这个家族在江南拥有非常高的权势。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的家族里,并且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然而康熙死后,曹家的地位一落千丈,不仅失去了江宁织造的职位,还被抄没了家产。曹家的子弟也沦落到了社会的底层。曹雪芹只能在一所学堂里当掌管文墨的杂役。晚年在北京西郊的一个小山村,花了十年时间,写就了这部书,然而还没有写完就遗憾离世了。
乾隆年间,这部未完成的小说开始在民间流传,那个时候它还不叫红楼梦,而是叫另一个名字,《石头记》。现在我们读到的《红楼梦》,分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而后四十回,据说是高鹗的续篇。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要讲这么多关于作者的事呢?因为《红楼梦》这部书,不仅仅是关于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他描绘的是整个富贵之家——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以及在家族兴衰之中,被裹挟在其中的人物的命运和悲欢。
这其中,无不交叠着曹雪芹自身家族和个人遭遇的影子。因此,当我们了解了曹雪芹,我们就离这个缥缈无着,似空似幻的“红楼儿女”的梦,更近了一些。
《红楼梦》中有非常多动人的主题,比如宝黛钗之间的爱情,比如人生的虚无感,比如对封建传统价值的反叛。但是《红楼梦》最撼动人心的力量,来自于那些大观园的女儿们,她们或娴或愚,或嗔或慧,或娇或闹,举手投足间,透着青春万般“美”的姿态,而《红楼梦》最大的悲剧,则是这些美的凋零和毁灭。曹雪芹无意为读者制造迷局,早在故事的一开始,他就透露了这些女儿的结局。
这些女子的命运早就被锁在那金陵十二钗的册页里,就连那元宵的灯谜,在贾政看来,也成了预言这些小女儿下落的命运谶语。在曹雪芹的笔下,他们的人生一眼就望得到底,他们的生命从一开始就背负着命运的无奈和沉重感。所谓的“悲”,不是最终那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收尾,而是看这些活蹦乱跳的女孩子如何听凭造化,最终和命运的预言符契相和。
只有读懂了这些女孩儿,你才能读懂贾宝玉。你也许会说,就是那个一心爱着林妹妹的贾宝玉吗?倘若只看到贾宝玉对林妹妹的爱,那真是把贾宝玉读浅了,如果你认真去读《红楼梦》,就会发现,贾宝玉是在这大观园里,唯一真心疼爱这些女儿,并为她们的命运感到哀痛的人。
在小说的一开篇,宝玉就说他生来就喜欢女子,只因“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一见女儿,便觉得清爽。你看,他初见黛玉,便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认真端详起宝钗,又惊异于她不同于林妹妹的妩媚风流怔怔如呆雁一般。凤姐生辰,他一身素衣去城外祭奠丫鬟金钏儿。偷看龄官画蔷,他在雨里呆呆地竟看痴了。与其说是爱这些女儿,倒不如说他爱的是这些美丽的生命,不论她是尊贵的小姐,还是低微的丫鬟。
好了,聊完了《红楼梦》,我们再来说说另外两部值得一读的古典小说,一部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另一部则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先来说说充满了鬼怪狐仙的《聊斋志异》。写这些鬼故事的人叫蒲松龄,他出身于一个衰落已久的世家,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可是从十九岁一直考到了七十一岁,始终没有考上。传说他常常在路边支一个茶摊,只要有行人经过,便提供一些茶水,趁机和他闲聊,搜罗一些传说和异闻故事。最后,写成了这部《聊斋志异》。
你也许会觉得,这部书不过就是一个道听途说的鬼故事合集。但是如果你认真去读,就会发现,这些故事全部出于“蒲松龄”之口,不仅“异史士曰”里包含了许多不得不一吐为快的感叹,故事题材中呈现的共同特征也透露了,蒲松龄绝非是有口无心的记录者。
我们就拿《聊斋》中最讨人喜欢的女鬼来说。
蒲松龄是爱极了这些妩媚妖娆的鬼怪狐仙,无论是巧笑的婴宁,还是苦苦追随的聂小倩,或者是死而复生的连锁,虽然故事总是以男子开篇,但似乎这些男子,都只是蒲松龄特地找来的千篇一律的书生,来成全这些女子的爱情。
虽然爱情的开始并没有多少精神层面的沟通,往往只是鱼水之欢,但是故事发展下去,总有些坎坷波折让“爱情”从情色欲望中升华出来,比如杨于畏为了使连锁复生心甘情愿忍受病痛(《连锁》),莲香虽然遭到桑生的背叛,但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仍然及时赶到救他一命(《莲香》)。这些都是要告诉读故事的人,这并不只是一场你情我愿的艳遇而已。
正是因为爱情,蒲松龄笔下的女鬼都有了人的神韵和生气,而一旦缺少了爱情,女鬼纵然貌若天仙,也只是一副狞鬼的“画皮”而已。
除了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另一个值得深思的就是故事最后的“异史士曰”,这是蒲松龄个人的夫子自道。 只要读一读故事后面的“异史士曰”,就不难体会到蒲松龄对现实世界的种种不满,无论是怎样天马行空的奇异想象,只要最后的一笔,任何故事都被拉回到蒲松龄所生活的土地上,表面上是赞美狐妖的美丽忠贞,其实是要对照人类的懦弱和妥协,明明是要赞美平凡人挑战权威的勇气,末了仍不忘挑明这是因为世道茫茫,天网有漏。
总之,蒲松龄绝对不是一个故事的传抄和转述者,从选择故事到叙述故事,无不包含着他对世界的个人意见表达,而其中总是有种愤世嫉俗的情绪,对官僚的腐败,对人情的势利,对科举的荒唐,对百姓的疾苦,似乎总有积蓄于胸的愤懑。
最后我们来说说《儒林外史》。顾名思义,这部小说写的是科举制度之下,读书人扭曲的精神世界和虚伪的灵魂。这部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情节,他是将一个个独立的人物和故事巧妙勾连在一起,进而展示出读书人的世相。那么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呢?
这是一个充满表演和伪饰的世界。“表演”是文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从言语到动作,无不要体现出自我的涵养、谦逊和与众不同。像那范进中举、老母丧亡之后,看见席间的银镶杯箸,以丁忧为由迟迟不用,以显示自己居丧尽礼,可是看到大虾圆子却绝不含糊,一口送进嘴中;还有那声称与汤父母情深意重的严贡生,平日恶霸一方,惹下官司时也只能一走了之,直到弟弟去世才赶回来“干号了两声”,对人解释说为了科举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于心无愧”……
在这些表演之中,文人的传统意义被消解得一干二净,寒窗苦读的圣人文章只用来作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圣人颐养心性的礼数全是装点门面的花哨功夫。嘴上说的是仁义礼智,心里想的是名声颜面。
在众多的书生文人之中,匡超人的故事最让人伤心。刚出场的匡超人是个流落他乡的穷小子,因重疾的父亲而心急如焚;退场的时候,他已经身为朝廷命官,对曾经的恩人潘三哥避之不及,唯恐他阶下囚的身份成了自己的“官场之玷”。父亲临死前嘱咐他“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的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结果却一语成谶,遇到潘自业之后的匡超人,代写婚书,代入科场,虽比读书应试更近富贵,却全是些为虎作伥之事。曾经一边守着父亲,一边苦读举业文章,却丝毫没读出些文人的气节和秉性来。
好了,同学们,在了解了《红楼梦》、《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这三部小说之后,你是不是已经忍不住要把这些书找来好好读一读了呢?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的收获,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分享你的阅读心得。今天的小课堂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的,脂砚斋批语里有解释
小西老师,感谢您精彩的讲解!您上一节小课堂讨论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的音频是不是忘了发了?我在课程里找不到呀
贵州黄柏樵 回复 @枫叶_u31: 不是没有,而是在课文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