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视频引起关注,在视频中,许多孩子坐在课桌旁,快速翻着手中的书,一遍又一遍。据称,这是在利用HSP高感知力进行量子波动速读,只要通过72课时训练掌握“精要”,就能一目千行,再也不用熬夜苦读。
可量子波动速读真的有效吗?该机构老师接受采访时,用宛如背书般的语气称:“这个是物理学的量子纠缠,还有光的波粒二象性。一般因为这个很专业,所以我们不太跟家长讲课程原理。”说着说着,她自己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从全脑教育到蒙眼识字,再到如今的量子速读,类似披着“科学”外衣的伪教育屡见不鲜,已经被相关监管部门和各大媒体曝光数次。但如此老套陈旧的骗术,为什么还能忽悠住高知家长?即使是高昂的费用,仍会有许多人纷至沓来?
快速记忆和学习,向来都是人们最具有探索欲的领域。从艾宾浩斯曲线到市面上广泛流行的教人快速记忆的书籍,人们对提升记忆力的执着,从未减弱过。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的发展给予人无限想象,也使各类骗术有可乘之机。
虽然说人不分三六九等,但同样的话、同样的道理,经由不同人的口中说出,所产生的效应终究是有天差地别的。
如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说“有一种阅读法可以让你五分钟读完一本书”,那么绝对极少有人相信,然而,一旦这个“阅读法”被加上诸如教育博士、国际学术贡献奖等光环,一切的不合理都好像能变得合理。
尤其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处于一种普遍的焦虑中。而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发展,在加重这种焦虑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多种可能。
五花八门的成功学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带着各种高大上标签的“明星”纷纷用亲身经历“证实”各自的理论。他们光鲜亮丽的存在,仿佛在告诉你,只要跟着我做,美好未来不是梦。
许多骗术之所以能成功,并不是它们本身多么高明,而是因为它们巧妙利用了人们的好胜、贪婪和焦虑。它们用一套套“科学理论”“高端名词”“现身说法”,圈住了躁动不安的心。
与其盲目追随各种“大师”“经验”“速成”,白白交上“智商税”,不如先冷静下来,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抽丝剥茧,理性思考和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铁与飞机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互联网让远隔千里的人能“触屏可即”,这些本为人们节约了不少时间,但人们的时间,却好像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无比。
再也没有多少人肯安安静静地坐在窗前,一笔一画,为远方的朋友写下一封信;再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捧起一本诗集,释放想象,去探索另一个精神园地。有些人甚至连吃饭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放弃味觉,去寻求简单快捷的代餐食品。
对速度的追求,也同样体现在学习上。人们不求理解深刻,只求博闻强识;不求学识渊博,只求名列前茅;不求过程体验,只求结果完美。在这种氛围下,有的人“病急乱投医”,痴迷荒谬的“量子速读”,也算是“情有可原”了。
或许一篇范文能让你迅速模仿成文,但若想真正提升写作能力,还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或许记忆名著的作者和主要梗概能帮助你应付一场考试,但若想真正提高语文修养,还需要你逐字逐句去理解和体会经典。
虽然并非所有的捷径都是骗人的把戏,但总是以“寻求捷径”的态度应付学习,长久来看,并不能让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味地沉浸在“快餐式学习”中,只会离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越来越远。
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在保证方向正确性和努力专注的情况下,所耗时间和所达质量,几乎都是成正比的。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是人们调侃科幻小说作者的常用梗。有些作者在遇到创作瓶颈,编不圆逻辑的时候,就会以“量子力学”所代表的深奥神秘来敷衍剧情。没想到有一天,人们竟可以用它来糊弄学习和教育。
对于“量子速读”,你怎么看?你认为学习有捷径吗?快到评论区聊聊吧~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