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条快讯2: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诺贝尔文学奖?

纸条快讯2: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诺贝尔文学奖?

00:00
06:15

每年10月的诺贝尔奖,都是万众瞩目的存在。而相较于医学奖、物理奖、化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离寻常百姓最近,也最容易引发现象级话题的奖项。


就像每年春天的奥斯卡金像奖会引发全民热议一样,那几天,无论是职业作家还是普通人,都在兴致盎然地猜测着、讨论着诺贝尔文学奖。即使是平日里并不怎么热爱文学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这场狂欢。


这大概是一年中纯文学得到最大关注度和曝光度的“高光时刻”。今年登上微博热搜的是中国作家残雪。这位已经在文学园地中耕耘了30余年,创作了无数优秀作品的女作家,因为进入英国某博彩公司发布的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预测名单得以走到大众面前,不免让人感到略微讽刺。


10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获奖。这两个名字,即使对于文学院的学生来说都可能稍显陌生,但并不妨碍他们的作品迅速出现在线上线下各大书店的“畅销书目”上。


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它?在纯文学被日益边缘化的今天,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1901年到2019年,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1个多世纪,见证了百年来人类历史的变迁。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严谨的征选态度赋予了诺贝尔奖以极高的权威性,不管是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忽视它的价值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诺贝尔奖在中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特别在莫言、屠呦呦相继获得诺贝尔奖后,铺天盖地的采访和报道更是将这个奖项推向了“金字塔的顶端”。它似乎成为彰显一国科学文化实力的标志之一,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誉。


但那些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难道就没有做出极大的贡献吗?单就文学领域论,无论是鲁迅、沈从文,还是托尔斯泰、卡夫卡、乔伊斯,都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难道世界会否认他们突出的文学成就吗?


而拒领诺贝尔奖的作家也不在少数。2016年备受争议的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就拒绝接受领奖,认为“一切荣誉都会使其读者产生一种压力”。相比于“诺贝尔奖得主鲍勃·迪伦”这个称号,他更愿意做一个自由的摇滚歌手。


根据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先生的遗嘱,诺贝尔文学奖每年将奖金“授予在文学中创作了富有理想倾向和最优秀作品的人”。人文领域奖项的评选难免会强烈受到评选人道德判断、审美取向等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绝不是由某个面容模糊的机构来决定;一个民族的自信自强,也绝不是依靠一个西方话语体系下的奖项来树立。我们不能否认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和它对科学与文化的鼓舞力量,不能否认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际的认可,但“神化”诺贝尔奖也大可不必。正如作家残雪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些)国内的朋友太重视这个奖了,这只是一个奖。”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人话莫言,仿佛知道他的经历,聊一聊他的几部作品,文学品味都能上升几个档次。然而, “莫言的胜利”并未给中国日渐萧条的纯文学创作注入活力。而今天,人们对残雪的关注,也仅限于她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在“金碧辉煌”“激动人心”的诺奖面前,文学仿佛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这是文学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


所以我们既无需为残雪未获奖而感到遗憾,更没必要为村上春树再次“陪跑”而惋惜。没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一个作家持续的潜心创作,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莫言曾说:“文学作品对于社会的改变,是没有直接效应的。它不可能防止战争,也不可能将偷了的包还给失主。但是文学作品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关于心灵的,关于灵魂的。”


你热爱文学吗?曾经读过莫言或残雪的作品吗?你认为文学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快到评论区聊聊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31879224

    一直都很喜欢作文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