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消费者理论推不出需求定律

90消费者理论推不出需求定律

00:00
14:40

您好,欢迎收听我的经济学课。上次课比较了马歇尔与瓦尔拉斯在经济学中运用数学,马歇尔的消费者理论虽然多此一举,但由此提出的两商品几何模型的理论逻辑却有广泛的适用性。

 

不过,几何逻辑再美,也救不了消费者理论。由于吉芬物品的困扰,推导到最后,还是推不出需求定律。以前的课程讲需求定律时,列举了一些典型的真实事例来分析,说明它们都没有推翻需求定律。这些真实事例没有一个是跟吉芬物品有关的,后面详细分析时会指出,吉芬物品实际上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只是一个逻辑问题。中国经济学界当年那场“需求曲线会不会翘尾巴”的大辩论中,虽然也有经济学家提及吉芬物品,但在真实世界里找不到对应的事实,只能流于空谈。

 

那么,到底吉芬物品是怎么回事呢?消费者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也就是选择对他最有利的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心理因素,那就是偏好,以效用来量度,用等优曲线来表达;另一类是客观的局限条件,有两个,一个是收入,另一个是价格。

 

先看收入这个局限条件的变化。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对两种商品的消费量有什么影响呢?人们一般立即想到的是需求增加,因为现在钱多了,而商品的价格没变,比以前更消费得起,就会多买。但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随着收入增加,有些商品的需求反而会下降。

 

比如自行车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中国以前是自行车大国,我看过有一张照片拍广州的海珠桥,上下班高峰期时,桥面上密密麻麻全是自行车。后来随着收入增加,大家就鸟枪换炮了,从自行车换成摩托车,因此收入增加后自行车的需求是下降的,增加的是摩托车的需求。但随着经济更进一步发展,大家又将摩托车换成汽车,变成是摩托车的需求随着收入增加而下降,汽车的需求增加。但近年来情况又逆转了,随着收入再进一步增加,出于各种原因,比如环保啦,油价啦,堵车啦,特别是共享单车出来之后,有很多人又回头多用自行车了。

 

截取其中一个时间段来看,会发现随着收入上升,有一段时间自行车的需求是下降的,另一段时间摩托车的需求是下降的。这种随着收入上升、需求反而下降的商品,英语的名称叫inferior goods。因为inferior这个词有劣质的意思,所以中国的经济学教科书就生硬地直译成劣质品。这是不对的,自行车不一定都是劣质的,也有质量很好的自行车,而且它也不是因为质量不好才随着收入增加而需求减少。原因更可能是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的范围变大,骑自行车走那么远很累,不如摩托车有一个动力,不需要用人力去踩。所以需求下降跟自行车的质量高低没半毛钱关系,把inferior goods翻译成劣质品是不对的。正确的翻译是意译成“贫穷物品”,因为收入低、也就是比较穷的时候就多消费,收入提高、没那么穷的时候就减少消费。

 

同样的道理,随着收入增加而需求增加的商品,英语叫superior goods,中国的经济学教科书直译成优质品也是不对的。汽车里也有质量不好的、低档的车。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在收入增加后把摩托车换成汽车,刚开始买的往往是比较低档的汽车,论质量有可能还不如他原来用的摩托车的质量高。正确的翻译是“富裕物品”,因为收入低、也就是不太富裕的时候就少消费,收入提高、富裕起来就增加消费。

 

所以,收入增加对商品的需求影响有两种可能性,既可能是需求增加,那就是富裕物品;也可能是需求下降,那就是贫穷物品。如果直角坐标系的两轴是两种商品,画出来的几何图叫收入扩展路径,根据上次课的讲解,这已经是一般均衡分析。但如果直角坐标系的两轴都用来反映一种商品,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消费者的收入,这就是局部均衡分析。根据收入扩展路径提供的信息画到这个图里,就推导出恩格尔曲线。这不是需求曲线,而是恩格尔曲线,因为它的横轴虽然还是数量,但是它的纵轴是收入,不是价格。

 

一般人听说过的可能是恩格尔系数,它反映了一个家庭或国家随着收入增加、经济发展,用于食物的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会如何变化。恩格尔是一个统计学家,他收集收入与食物支出的统计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食物支出占收入的比例是随着富裕程度提高而下降的,不是绝对量下降,而是相对量。所以食物不一定是贫穷物品,只有绝对量下降才是贫穷物品。因为恩格尔研究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关系出了名,所以这条反映收入与商品数量的关系的曲线也命名为恩格尔曲线。恩格尔曲线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富裕物品的恩格尔曲线,数量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也就是向右上方倾斜;另一种是贫穷物品的恩格尔曲线,数量随着收入增加而下降,也就是向右下方倾斜。因为两种可能性都存在,所以它只是曲线,比起恩格尔系数还更缺乏规律性。

 

再来看价格这个局限条件的变化。当某种商品的价格相对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会如何变化呢?用直角坐标系的两轴反映这两种商品的数量,画出来的几何图叫价格扩展路径,这也是一般均衡分析。但如果直角坐标系的两轴都用来反映一种商品,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它的价格,这就是局部均衡分析。根据价格扩展路径提供的信息画到这个图里,就推导出需求曲线。麻烦的是,这条需求曲线跟恩格尔曲线一样,也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既有可能向右下方倾斜,也有可能向右上方倾斜,只有曲线,没有规律;只有需求曲线,没有需求定律。

 

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正是出在恩格尔曲线也没有规律性,不是必然地向右上方倾斜,而是贫穷物品时向右下方倾斜。经济学不需要恩格尔定律,恩格尔曲线有没有规律性不要紧;但需求曲线没有规律性就麻烦了。

 

价格这个局限变化,比收入这个局限变化要复杂得多,需要在逻辑上分解成两步来分析。价格变化其实包含了两种效应,一种叫替代效应,一种叫收入效应。比如价格上升其实有两种影响,一种影响是东西变贵了,人在自私本性的支配下就会趋利避害,避开这个贵的东西,用别的没有变贵的东西来替代它,这就是替代效应。以前的课程讲需求定律的其它因素时不是讲过替代品这种第三类其它因素吗?当时举的例子是猪肉贵了,人们就减少吃猪肉,但还是想吃肉怎么办?就用鸡肉来替代它。替代品就是能够差不多也满足类似需求的东西,当然不是完美的替代,但是能够部分地替代也行了。所以价格上升带来的一个影响是替代效应,而替代效应带来的一定是需求量下降。反之,如果是价格下降,人们就会用这个变便宜的东西去替代别的没变便宜的东西,这时替代效应带来的就是需求量上升。总之,替代效应带来的一定是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是支持需求定律的。

 

麻烦的是另一种叫收入效应的影响。价格上升不仅仅影响到这个东西相对于别的东西变贵,其实还影响到消费者的真实收入。以前的课程讲通胀时不是讲过真实价格与货币价格的区别吗?当时举的例子是水与手机。一瓶水是1元,一台手机是1000元,这些都是货币价格,真实价格是一瓶水是1/1000台手机,一台手机是1000支水。同样的道理,收入也有真实收入与货币收入之分。比如一个人的月收入是1000元,这是货币收入,是名义上的收入,不是真实收入。真实收入依然要用物品而非货币来表达。这个人的真实收入就是1000瓶水。如果现在水的价格从1元涨到2元,这不仅会影响到人们对水的消费,还影响到他们的真实收入。如果这个人的货币收入依然是1000元,那么他的真实收入其实是下降了,从原来是1000瓶水,下降到只有500瓶水,因为1000元从原来能买1000瓶水变成只能买500瓶水了。

 

所以您明白了为什么要先讲收入这个局限条件的变化,因为价格变化里就包含着收入变化,称为“收入效应”。刚才说了,恩格尔曲线有两种可能性,如果是富裕物品,价格上升包含着收入下降的影响,导致的是商品的消费量下降,这与替代效应的影响方向一致,二者互相加强,还是支持着需求定律。但如果是贫穷物品,价格上升包含着收入下降的影响,导致的却是商品的消费量上升,这就与替代效应的影响方向相反,二者互相抵销。问题来了,最终结果会是什么?这要看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哪个的影响大,替代效应比收入效应大的话,价格上升最终还是导致数量下降;但如果收入效应比替代效应大的话,价格上升就反而导致数量增加,将需求曲线“逆转”为向右上方倾斜。

 

消费者理论能画出几何图来证明,这种贫穷物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情况在逻辑上是成立的,称为“吉芬物品”。因为是马歇尔的朋友吉芬爵士最早向他指出这种可能性,所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中国经济学界当年那场“需求曲线会不会翘尾巴”的大辩论中,有经济学家以为支持需求定律的人竟然连“吉芬物品”的存在都不晓得,但无知的其实是他们,他们只晓得经济学教科书上写着吉芬物品的数学证明,却不晓得吉芬物品从来没有在真实世界中被发现过。这说明了一个关于数学与科学的重要问题:数学果然不是科学,数学只是逻辑学的一种。数学对,只证明了逻辑对,证明不了事实对。而科学不仅要有第二部曲的逻辑推理,还要有第三部曲的事实验证。只有逻辑,没有事实,仍然不是科学。吉芬物品就是逻辑对、事实错的典型。

 

另外,当年的大辩论中,反对需求定律的人举出他们认为是推翻了需求定律的真实事例,没有一个符合吉芬物品的要求。从前面的介绍可知,吉芬物品有着严格的定义,不能一见到貌似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的物品,就认为那是吉芬物品。它首先必须是贫穷物品,可是前面的课程讲需求定律时举的三个事例,有哪一个符合贫穷物品的定义?第一个例子是服装,当然质量很差的地摊货确实属于贫穷物品。但例子里的服装是标价20元时不买、标价200元时反而买,根本不是地摊货的问题。第二个是MBA学费,这更加不可能是贫穷物品,难道越穷的人就越去读MBA吗?第三个例子是股票,怎么会越穷就越炒股呢?这么明显的荒唐大错,是连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没学好的节奏吗?一边嘲笑别人不懂吉芬物品,一边举出的事实没一个符合吉芬物品的要求,不,是连贫穷物品的要求都不符合。因为光是贫穷物品还不一定是吉芬物品,还得收入效应强烈到能抵消替代效应。总之吉芬物品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实际上从来没出现过,以为能用吉芬物品推翻需求定律本来就是痴心妄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_Soul_

    “这说明了一个关于数学与科学的重要问题:数学果然不是科学,数学只是逻辑学的一种。数学对,只证明了逻辑对,证明不了事实对。而科学不仅要有第二部曲的逻辑推理,还要有第三部曲的事实验证。只有逻辑,没有事实,仍然不是科学。吉芬物品就是逻辑对、事实错的典型。”

  • 刘波_品牌策划设计

    “但如果收入效应比替代效应大的话,价格上升就反而导致数量增加”,不理解,想不出例子。怎么解释呢?

    刘波_品牌策划设计 回复 @刘波_品牌策划设计: 比如大米涨价了,肉也涨价了,人们相对收入减少了,吃不起肉了,所以多买米吃,是这个意思吗?

  • 我思顾她在

    李俊慧是佛科大的,还没有结婚,大家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