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中听不中用的弹性

93中听不中用的弹性

00:00
15:27

您好,欢迎收听我的经济学课。

 

消费者理论里还有一个马歇尔发明的概念,叫弹性。这个概念跟均衡一样,又是马歇尔从物理学搬过来的,可惜又是跟均衡一样,在物理学是正确的东西一搬到经济学里来就成了有问题。

 

据说马歇尔很爱山,他当年正坐在房子上看着心爱的山,看着看着突然之间就想到把物理学的弹性搬进经济学来。为什么要搬来这个概念呢?因为需求定律只是要求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是向右下方倾斜也有着很多不同的方式。有些倾斜度比较大,有些倾斜度比较小,马歇尔就觉得要区分一下。倾斜度的不同,反映的是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灵敏度是不同的。但为什么能用弹性来量度呢?先回想一下物理学里的弹性概念吧。

 

物理学里的弹性是用来量度物体对施加给它的力作出反应的灵敏度,表现为物体形状的变化。比如有两个弹簧,给它们施加同样的力,弹性大的弹簧一压或一拉就明显地缩短或伸长,弹性小的弹簧就变化很小。又比如人的皮肤和桌面,都用手指去戳一下。众所周知皮肤是比较有弹性的,给手指轻轻一戳就凹下去了,但桌面怎么用力地戳都看不出有变化。其实桌面已经发生了变化,只是变化很小,要用显微镜去观察才能看到它凹下了一点点。对照经济学里的弹性概念,把力的大小换成价格的变化幅度,把物体形状的变化幅度换成需求量的变化幅度,物体对施加给它的力作出反应的灵敏度就换成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的灵敏度。

 

为了消除单位的影响,弹性使用的是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也就是说,它不是指价格变动一单位会引起需求量变动多少单位,而是价格变动一个百分比会引起需求量变动多少百分比。如果价格变动一个百分比,需求量的变动超过了一个百分比,就称为富有弹性。反之,如果价格变动一个百分比,需求量的变动少于一个百分比,就称为缺乏弹性。位于二者中间的叫单位弹性,也就是价格变动一个百分比,需求量的变动也同样是一个百分比。把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放在分母,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放在分子,就推导出弹性的计算公式,跟物理学的弹性公式在形式上是完全一样的。由于需求量与价格是反方向变动的,所以计算出来的弹性是负数,一般会给它加个绝对值的符号,变成正数。以1为分界线,大于1的是富有弹性,小于1的是缺乏弹性,等于1的是单位弹性。

 

马歇尔将物理学的弹性概念引入经济学时,最初是用于分析需求曲线的弹性,后来又再引申出其它弹性,于是经济学里就出现了很多弹性。为了区别开来,马歇尔最早用来分析需求曲线的弹性称为需求的价格弹性,其它弹性也有另外的名称。但如果直接说“弹性”,不加任何修饰语,就默认为是马歇尔最早使用的那个弹性概念,也就是需求的价格弹性。

 

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除了需求的价格弹性外,一般还会再介绍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以及供给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牵涉的是以前的课程提到过的替代品、互补品。比如物品A的价格变动一个百分比,它不仅仅影响到自己的需求量,还会影响到它的替代品和互补品B的需求量。把前面提到的弹性公式中的分子从物品A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改为物品B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就是需求的交叉弹性。如果B是A的替代品,A的价格上升导致它自己的需求量下降,人们会用B替代A,所以B的需求量是上升的。也就是说,A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B的需求量是同方向变动的,所以替代品的交叉弹性一定是正数。如果B是A的互补品,A的价格上升导致它自己的需求量下降,而B跟A是一起使用的,就会受到它的拖累也跟着需求量下降。也就是说,A的价格与它的互补品B的需求量是反方向变动的,所以互补品的交叉弹性一定是负数。交叉弹性有可能正也有可能负,所以这里不能加绝对值的符号,否则会分不清研究对象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

 

需求的收入弹性就跟以前的课程所讲的收入扩展路径推导出来的恩格尔曲线相关,研究的是收入对需求量的影响,严格来说是对需求的影响。收入增加一个百分比,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多少的百分比呢?把前面提到的弹性公式中的分母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改为收入变动的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就是需求的收入弹性。显然,收入弹性也是有可能正也有可能负。富裕物品的需求是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它的收入弹性一定是正数;贫穷物品的需求则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它的收入弹性就一定是负数。所以这里也不能加绝对值的符号,否则会分不清研究对象是富裕物品还是贫穷物品。

 

类似地研究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灵敏度,把前面提到的弹性公式中的分子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改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就是供给的价格弹性。由于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所以供给弹性一定是正数。

 

除了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都会介绍的这几个弹性之外,还可以引申推广出各种各样的弹性。只要经济学家认为两个变量之间有相关性,都可以套用前面提到的弹性公式,替换分子或分母的内容,计算它们的弹性。比如税收弹性,计算的是政府提高税率之后,税收总额的变动。提高税率可以增加每单位应税行为的税收,但人们也会因为税负增加而减少应税行为,这一增一减之后,税收总额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理论上就要看税收弹性。又比如国际金融里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要不要通过搞货币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因为货币贬值会导致出口量增加、进口量减少,但也会因为外币与本币的交换比率变化而造成出口额与进口额有可能跟这些数量是反方向变动的,所以最终的结果未必一定能增加顺差、减少逆差,理论上也要看货币的汇率弹性。

 

这么看来,弹性岂不是很有用?但实际上大谬不然。弹性这个东西对解释现象乃至经济决策其实没啥用。弹性这个东西是存在的,但弹性理论却是不存在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以前的课程说过了,解释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跟推断还没发生的事情,是同一回事。人类之所以研究科学,更重要的是需要科学帮助人类推断未来,所以如果不能推断,其实就是没有解释,那是没有意义的。弹性就属于不能推断的情况,经济学家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找到可靠的规律形成弹性理论,帮助人们在事前确定弹性的大小。以前说过了,不能事后诸葛亮,否则其实又是套套逻辑。

 

经济学教科书说弹性是个对决策很有用的概念,因为如果一种物品是富有弹性的,那就意味着它的价格只需要上涨一点点,需求量就会大幅度下降。而作为卖方的收入是价格乘以数量,传统教科书实际上是把需求量当作成交量,所以需求量就是数量。这样价格上升带来数量大幅度下降,总收入其实是减少的。因此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卖方不要加价,那会造成收入下降;反而应该减价,因为需求量的上升幅度大于价格下降幅度,总收入是增加的。但如果是缺乏弹性的商品就不一样了,就算大幅度涨价也只造成需求量减少一点点,卖方的总收入反而会上升。所以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卖方不妨大胆地加价。

 

乍一看弹性确实很有用,如果能事先知道某种物品是富有弹性还是缺乏弹性,对于采用什么定价策略就很有帮助。营销学里有一句老生常谈,叫薄利多销。但这句老生常谈其实明显地存在着非均衡的问题,因为世界上固然是有薄利多销而成功的情况,但也有专门就是要卖得特别贵、只面向小众市场也很成功的情况,比如奢侈品。薄利多销肯定只能在某些局限下才能成立,到底是什么局限条件呢?从弹性的角度来看,这个局限条件是指富有弹性的商品。薄利是指减价,使得每单位商品的利润下降,但它能带来多销,只有当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超过减价的幅度,最终的总收入才是增加的。

 

这是富有弹性的应用场景,那么缺乏弹性的应用场景呢?那就是俗话所说的谷贱伤农。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大凡讲到缺乏弹性,就一定会提谷贱伤农,认为粮食属于缺乏弹性的商品,谷贱就是指粮食的价格大幅下降,但需求量却没增加多少,所以农民的总收入是下降的,丰收对农民反而是伤害。

 

这些例子听起来都好有道理,但实际上根本没用,因为这一切都建立在要事先知道这个物品到底是富有弹性还是缺乏弹性的基础上。但事先怎么知道呢?如果说,因为我看到这个东西降价之后销量增加了很多,所以认为它富有弹性。但这是事后诸葛亮,是一个循环论证的套套逻辑:什么是富有弹性?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价格变动幅度的情况。那你怎么知道这个东西是富有弹性的呢?因为看到它降价之后销量大增。这不就只是把富有弹性的定义又重复了一遍吗?决策者需要知道的是,在决策作出之前,这个东西是富有弹性还是缺乏弹性?应该是涨价还是降价,才能增加收入?

 

经济学家确实也努力地寻找了与弹性有关的规律,想以此构建起弹性理论。一个真正有用的弹性理论,必须能提供一些明确的原则,人们根据这些原则,事先就能清楚地辨别出一种物品是缺乏弹性还是富有弹性。运用弹性理论,就是在现实中根据理论所指明的那些原则来考察有关的局限条件,判明物品的弹性大小,再根据理论的逻辑作出涨价或减价的决策。事实验证就是看实际运用时这些决策是否得到与理论所预计的一样的结果。

 

传统教科书认为,决定弹性大小的因素有三个,其实就是影响弹性的局限条件。因素之一是能否容易找到替代品。其实这说的是市场竞争是否激烈,因为替代品与原物品之间是竞争的关系,物品的价格一涨,消费者很容易就能找到替代品的话,就会都转为使用替代品,造成需求量大跌,呈现出来当然就是富有弹性。

 

因素之二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一般认为奢侈品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如果它的价格一涨,消费者就不买了,导致它的需求量大跌,所以奢侈品都是富有弹性的。但必需品就是所谓的刚需,一定要用的,不能不买,就算贵了还是得买,需求量不会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必需品都是缺乏弹性的。

 

因素之三是高价品还是低价品?高价品一般都比较富有弹性,低价品则比较缺乏弹性,因为弹性是用百分比来界定的。比如100万的房子涨价1%就已经是1万,但1块钱的盐涨价1%就只是1分钱。1分钱对很多人来说是无所谓的,不会因为多花了这么点钱就大幅改变需求量;要多花1万元却可能会吓跑了很多人。

 

这三个因素听起来也都很有道理,但为什么还是不行呢?请您先自己结合事实思考一下,答案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我思顾她在

    李俊慧是佛科大的,还没有结婚,大家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