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变篇05:将军应当注意的五个危险点

九变篇05:将军应当注意的五个危险点

00:00
19:2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洪兵。

我们在上一集已经提到,孙子在这一集着重要谈:一位战场的将军,为什么会犯错误,为什么会被对方夺心,按照孙子的说法,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这就是将有五危。好,我们听一听孙子是怎么说的。


孙子说: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在本段中的“忿速”指急躁、偏激的意思。孙子这段话的意思说:将帅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只知死拼可能被诱杀,贪生怕死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可能中敌人轻侮的阴谋,廉洁好名可能入敌人污辱的圈套,一味“爱民”可能导致烦扰而不得安宁。以上五点,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害。军队覆灭,将帅被杀,必定是由于这五种危险引起的,是不可不充分认识的。


孙子在本篇的最后一段话,专门论述了将帅的变通性。贪生怕死和性情刚烈,都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在许多看起来是优点的东西,如不怕死廉洁爱民,如果不知变通,过于苛求,也会被敌所乘,从而变成了弱点的东西。这种实例,在历史上有很多,如三国时期诸葛亮三气周瑜。有些计谋,如激将法,也是出自于这一思想。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孙子所论述的将帅“五危”。从对抗的角度,我们从中可以悟出“将军可夺心”的道理。从将帅素质的角度,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将帅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的要求。


我们如果仍然扣住本篇的主题来理解,便能够发现孙子在此论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变”思想,即“变中有度”的思想。这个,是尺度的


“度”,作为东方战略的一个重要范畴,反映了一种如何在战略对抗中保持平衡、保持稳定的重要思想,体现了战略对抗过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它能够使战略统帅在决策时处于平稳的心理状态,在调动战略资源和选择战略时机时做到“恰到好处”,从而形成最佳的力量部署,达到最大的战略效益。


“度”在战略实践中既非常重要却又非常难以把握,无论在利用条件方面,还是运用力量方面,既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之,尤其在对抗的关键时刻,更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对此,我想着重谈三点:


第一点,,体现于“中”和“衡”这两个字上。

先说说字。老子曾有这样一句名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通俗一点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得再多,说来说去,不如守住一个“中”字。而这个“中”字,就是最佳的“度”。


实际上,东方战略的“度”的核心就是这个“中”字,这里面有着非常深奥的辩证法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国哲学的“中庸”思想。


因此,深刻理解东方战略的“度”,还有必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庸”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执中”思想。这个思想主张不可偏执,不走极端,不要把事情做绝,留有充分的余地,如冯梦龙所说:“处在局内的人,常留有一块余地,就会退进在我。这是处事的良策。”


将军为什么会产生五危,就是走了极端,没有给自己留有余地,战略运作缺少弹性。这个问题,我们在下面还要专门讨论。


再说说字。“度”与“衡”也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范畴。“衡”在中国古代是指马车上的横木,还包括用秤称东西的意思。按照现在的解释,“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平衡”。“守度”也就是“持衡”。


我们在前面探讨孙子兵法的时候,我还专门提到,战略有两大技巧,一是组合,二是平衡。这个平衡,就是现在所说的意思。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领域,如何“持衡”,是一门带有普遍性的学问和艺术,它对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有一种内在规律性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前面所讲的“道”的某种要义。


众所周知,掌握平衡的关键是掌握重心。敌变,我变,重心也要变,一个人的指挥艺术高低,可以说取决于他把握作战重心技能的高低。


那么,作战中应把握哪些重心?又如何把握重心呢?在这里,孙子的“五危”论述,就是强调将帅要把握好其情绪的重心,掌握心理的平衡。


果断正确的指挥,建立在平衡心理基础之上,军事指挥员应根据战场和部队的情况,把握住自己的情绪重心。胜不骄,败不馁,激不怒,诱不贪,弱不卑,使头脑始终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并随着战场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避免因情绪波动造成指挥失误。


第二点:“度”,就是“恰到好处”和“顺其自然”。

上面谈到,“度”的核心是一个“中”字,强调的标准是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但是,在具体的战略实践中,我们把握“度”,很难去精确地量化“太过”的一端,或者去精确地量化“不及”的另一端,而只是从整体上迅速把握住两端中间的最佳点。


这种整体上迅速把握的能力,取决于战略决策者的素质,来自于他的一种战略上整体和谐的灵感,也就是说,他所做出的战略决策和采取的战略行动,从整体上看非常得体,在整体结构上非常到位,与周围各要素的联系也非常顺畅和简捷,形成了一种既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的整体完美感。


这种完美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恰到好处”。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在解释《易经》时具体地阐述了这一点。他说:“事物若要臻于完善,若要保住完善状态,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


对于“守度”来说,“恰到好处”是一种要求,而“顺其自然”则是一种更高的要求。这里所说的“自然”,也就是古书《兵经》中所说的“自”字,其中说到:天自然,故运行;地自然,故专凝;兵自然,故无有不胜。是以善用兵者,欲其自然而得之于心也。


“顺其自然”,是一种和谐,是一种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身心合一”更高层次的和谐,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达到了这种和谐,自然也就把握好了自身与周围各种相关要素的“度”,自然就会处于一种最为“适中”的位置和状态。当然,在别人看来,这种把握,没有任何人为做作的痕迹,没有显示出任何刻意的趋向,一切都好像是客观使然,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应当说,顺其自然地“守度”,这是一种很高的战略境界,是孙子“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所要求的战略素质在另外一种形式上的体现。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战略决策者的“守度”则变得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顺其自然”,是一种动态的“守度”。战略决策者用动态的眼光而不是静态的眼光注视着周围的各种联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度”的“刻度”,保持自己的重心,保持自己的平衡,始终使自己处在最佳的位置上,就像骑手和冲浪者一样。


第三点:“度”,就是强调不要片面,不要偏激,不要太趋向和执着于某一端。


在现实中,很精确地把握“度”是困难的,这要有一种技巧,有一种弹性。更准确地说,我们在“过之”和“不及”两端把握的中间位置,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段”,有一定的幅度和范围。只有这样,我们“守度”,才能围绕“中”的最佳位置保持一种灵活性,才能恰到好处,顺其自然。


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我们采取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做什么事情不可偏执,不能走向极端。对此,中国思想家们有过专门的论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对孔子的这一思想大为赞赏,说这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细细品味,古代圣人们关于“度”、“中”的态度,就是强调不要片面,不要偏激,不要太趋向和执着于某一端。这种不偏不倚,表现出非常全面而又灵活。这种不偏不倚,需要很高的战略素养才能理解和掌握,否则,就会导致一种机械性的认识和行为。


在本集的最后,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我们要从战争的角度正确理解孙子关于将帅五危的说法,特别是爱民,可烦也这种说法。好的将军一定要爱民,这点不容质疑。另外,人有许多优点,在生活中我们要坚持,要弘扬,这点也不要有任何的质疑。


但是,在激烈的战场上,作为一名统帅,他的思维和行为,关系到成千上万士兵的生命甚至整个国家的存亡。所以,高明的统帅,知道什么是大爱,什么是小爱,什么是大仁,什么是小仁,他在做战略决策的时候,他的思维是客观的,清醒的,不会受到自己感情因素的任何影响,更不会走向极端,做出错误的事情。


今天,孙子兵法的《九变篇》就讨论完了。在这一篇,孙子告诉我们许多应变的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求其在我,以不变应万变。就战略而言,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一篇所说的杂于利害变中有度的两个思想。


在下一集,我们将开始讨论孙子兵法的《行军篇》,在这一篇,孙子就部队行军的问题,说得很具体,很全面,将会在你的眼前展现一个真实的古代行军作战的场面。好,我们下一集见。


本集结束,送给你的一句话是:恰到好处,顺其自然,找到一种战略上整体和谐的灵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和_vvv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 春芝堂食用菌系列产品

    呀呀呀呀……我来了

  • 月亮晒黑

    当v也要掌握心理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