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洪兵。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孙子兵法的第十篇《地形篇》。“地”对军队行军作战的影响极大,尤其对于技术落后的古代军队,其影响在某些时候甚至带有决定性的。因此,“地”是孙子非常关注的一个制胜因素,在第一篇的“五事”中,他就专门强调过“地”。
在现在的战略术语中,“地”是指战略双方对抗的“空间”,这里面包括地势的高低、距离的远近、自然或人文的地理环境、以及双方兵力部署所形成的战场位置关系等等。
古往今来,许多作战成功或者失败的例子,都与地形的选择有关,或者与在某种地形上部署兵力的对错有关。因此,认识和处理好“人”与“地”的关系,借“地之助”去求“兵之利”,反映了战略家和军事家的素质和能力。纵观历史,真正的战略家和军事家,都是熟悉地理和地形的专家。
孙子在本篇一开始,专门介绍了军队作战当特别关注的六种地形,分析了这些地形对作战产生的影响,指出了军队在这些地形作战的方法和要求。
孙子说: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孙子在此共例举了六种地形,我们下面要分别介绍。说明一下,孙子在这里说的地形,与前面不同,前面是根据自然特征来谈的地形,而这里,是根据敌我双方作战的影响来谈的地形,准确地说,孙子这里所谈的地形,是指一个地域,是一个作战空间概念。
第一种地形
孙子说: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意思是:我们可以去,敌人可以来的地形,叫“通形”。在“通形”的地形上,应先占领视界开阔的高地,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作战就有利。
遇到这种地形,敌我双方都会派出先头部队,抢战要地,夺占制高点,控制交通要道,正如孙子在前面的所说的那样,先处战地而待敌佚。这种争夺要地的较量,非常激烈,也非常惊险,有时差上几步,差上几秒,就可能决定整个作战的胜败。你可能看过《南征北战》的电影,敌我双方抢占一个高地,我军抢先一步,双方的距离只差几十米,真是好险。这一镜头,来自于我军孟良崮战役的一个真实的战例。
第二种地形
孙子说: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意思是:可以前出,难以返回的地形,叫做“挂形”。在“挂形”的地形上,如果敌人没有防备,就可以突然出击而战胜它;如果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取胜,难以返回,就不利了。
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这种地形,就是一个死胡同,进去了,很难出得来。这种地形相当危险,很容易被敌方包围歼灭。遇到这种地域,能避开就避开,最好是不进去,因为这很可能是敌人事先布置的口袋,就等着我们往里面钻。如果非要进去,不得不进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按照孙子前面所说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速战速决。
第三种地形
孙子说: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意思是:我军很难出来,但是敌军也很难出来的地形,叫做“支形”。在“支形”地形上,敌人虽然以利诱我,也不要出击,而应率军假装败走,诱使敌人出来,敌人出来一半时再回兵攻击,这样就有利。
在这种地形上,敌人怎么引诱,我都不动,不仅不动,还要假装败退。这时候,敌人就会出来追击。为什么敌人一定会追?因为这个地方对他们进出也不利,不能久呆,他们也急于逃离开这种地方。当敌人的兵力出来一半的时候,我就杀一个回马枪,肯定大获全胜。
第四种地形
孙子说: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盈”意指满、充足的意思,这里表示兵力配置充足。孙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隘形”的地形上,我们应先敌占领隘口,并用重兵据守,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先占领隘口,并用重兵据守,就不要去打;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则可以去打。
隘口,是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是一种扼守进退要道的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谁先占据,谁就掌握主动。所以,孙子说,遇到这种地形,一定抢先占据,还要派出重兵把守,千成不能丢了,然后,你可以放心等敌人来送死了。这与孙子前面所的“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完全是一个意思。如果敌人先占了,那可麻烦了,你就只好绕着走了,不过,先别急,你要看看敌人守军多不多,战斗力强不强,如果敌人的守军不多,战斗力不强,你就先不走,你要拼上老命,把吃奶的劲都拿出来,一举攻占这个隘口。
第五种地形
孙子说: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意思是:在地势险要,通行不便的“险形”地形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必须控制视界开阔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占领,就应引兵撤退,不要去打它。
这种地形,对军队作战的影响极大,是将帅们选择设伏的好地方。遇到这种地形,能够先占,就做好战场准备,布好口袋,等待敌人就范。如果发现敌人先占,我最好是放弃。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第六种地形
孙子说: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意思是:在敌我双方军队距离较远的“远形”地形上,双方地势均同,不宜挑战,勉强求战,就不利。当双方距离较远,势均力敌,不要轻易出战,既使是赢了,恐怕伤亡也不小。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是孙子一贯强调的思想。
最后,孙子总结说: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至任”,指最为重要的责任。孙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上六条,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综上所述。在这段话中,孙子将地形归纳为“通”、“挂”、“支”、“隘”、“险”、“远”六种类型,并分析了这几种类型的地形对军队作战的利弊影响。对于古代军队作战来说,这几种地形是基本的,依据这几种地形所提出的作战方法也是带有规律性的,所以孙子将其视为“地之道”。就现代战争而言,这些“地之道”也没有完全过时,只要军队还在地面上作战,这些方法和原则都还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我想,我们的讨论不要局限于孙子“地之道”的具体运用上,而应再深入一下,探讨“地之道”后面的“道”,以求通过对孙子具体用兵方法的认识,获得一些方法论上的启示。
归纳起来,孙子思考“地之道”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考虑进退。利用地形,一定要考虑进退的难易和进退的自由。如果我进退不便而敌进退自如,则为不利。另外,既要考虑进,也要考虑退,如果进去方便退出难,则要视情而定,权衡利弊,不要贸然进入。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各种领域的竞争中,都存在进退问题,保持住自己的进退自由,进而可攻,退而可守,这就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地之道”。
其二,“先居高阳”。在竞争中,一定要考虑位势,先敌占据“高阳之地”。从广义上讲,所谓“高阳之地”,就是那些能够先得到并且得到最多有利条件的地方,处在这个地方上,你也许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获得成功,或者说,这个地方就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那么,哪些是“高阳之地”,如何占领“高阳之地”,就是竞争者认真思考具体问题了。
其三,以有备对无备。地形的利与弊,与占据者的有备或无备有很大关系。据有利地形而无备,地形之利则变为弊,有可能被敌所乘;据无利地形而有备,地形之弊可变为利,诱敌之所动,出敌所不意。特别是在那些对双方都有利或都有弊的地形上,有备或者无备便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了。
其四,据险以待敌。你如果不想在遭遇战中与敌迎头相撞,拼个你死我活,最好的办法是寻找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地形等待敌人。如果敌先据险而待我,我一定设法避开。
其五,千万不要勉强应战。在双方都有利或都不利的情况下,许多将帅很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看到敌不利的多一些,看到自己不利的少一些,结果轻举冒进,铸成大错。
其六,诱敌于不利之地再战。当敌处于有利位置,而我不得不与敌交战,切不可抡挙就上,而要冷静分析战局,最好的办法是按孙子所说的“令敌半出而击之”,就是把敌人调出来打。我军采用的运动战,以及具体的“围点打援”的战法,就是孙子这一思想的灵活运用。
在下一集,孙子要谈到用兵可能会产生成的六种败局,简称“兵有六败”。好,我们下一集见。
本集结束,送给你的一句话是:孙子说的“地有六形”,可以引伸理解为我们可能遇到的六种情况,当遇到这些情况,不妨回想一下孙子是怎么说的。
斯大林格勒就是守着险要地形,然后德军a了上去。哈哈
令敌半出而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