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师传】治人治国的关键在于一个“顺”字(从人的面相推测五脏六腑)

162.【师传】治人治国的关键在于一个“顺”字(从人的面相推测五脏六腑)

00:00
21:09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灵枢》的第二十九篇《师传》,师传就是从老师那里传授下的宝贵知识。这一篇有很多金句,都非常富有哲理,即使是在今天也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来看原文,首先是黄帝发问: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黄帝说:我听说先师有许多心得秘密,没有写出来在书籍里。我希望能够听取并收藏这些心得秘密,我要把它奉为法则,加以奉行,对上用来治理人民,对下用来保养自身,让百姓没有疾病,上下和睦亲善,让这些美德造福于百姓,让子孙没有忧患,要永远流传下去,没有终结的尽头。可以听你说一说吗?


岐伯说:您这问得太深远啊!治理人民和治理自身,治理彼与治理此,治理小事和治理大事,治理国与治理家,从没有违背天道规律而能够治理好的,只有顺应天道规律罢了。顺应,不仅仅是指阴阳经脉气血的循行,而且也包括了让百姓、人民顺从于意志意愿。


从黄帝和岐伯的问答中,可以看出一个高明的医者,上能治国、治民,下能治身治病。正所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了不起的是岐伯提出了无论是治国还是治民、治人还是治病、治彼还是治此、治小还是治大,其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相通的,岐伯精确地将这个道理概括为一个字——“顺”:“夫唯顺而已矣”;不光要顺应客观规律,还要懂得顺应人心。这是一个高远而又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哲学命题。


掌握了“顺”,即可当良医,又可当良相。所以北宋名相范仲淹才说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名言。


 “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问:怎样顺应呢?岐伯说:进入一个国家要问当地的风俗;进入人家时要问别人家的忌讳;登入大堂时要问明礼节;临证时要问清患者的喜好(“便”是适宜的意思)。


这个“四问”非常重要,如果把最后一问的“病人”改为“人”,那就是对我们所有人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所有人想要成功的基本做法,否则就会四处碰壁。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黄帝问:怎样知道患者适合什么呢?岐伯说:如果是内热而导致消渴病(糖尿病)的,就适合用寒凉的治法;如果体内有寒的,则适宜用热的治法。如果胃中有热的人,谷物就会很快消化,就会感觉空空的,容易饥饿,同时肚脐上方的皮肤发热;如果肠道中有热,就会拉黄色好像稀粥一样的粪便,同时肚脐以下的皮肤寒冷。


如果胃里寒冷,就会肚子胀;如果肠道寒冷,就会肠子咕咕叫、大便清稀、不消化。如果胃中寒冷而肠中热,就会肚子胀又泄泻;如果胃里热而肠中寒冷,就会非常容易感到饥饿,小腹部疼痛且胀满。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纵)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人,恶有不听者乎?”


黄帝问:胃喜欢冷饮,肠道喜欢热饮,两者是矛盾的,如何治疗?况且王公大人们都是吃肉的贵族,骄傲放纵,随心所欲,轻视别人,然而没办法阻止他们这样,阻止就会违背他们的意愿,顺从又助益了他们的疾病,这又应当怎么处理呢?


岐伯说:人之常情,莫不是怕死而想要活着的。把这样做的危害告诉他们,把改变这种做法的好处告诉他们,用适合他们的治法引导他们,把引起他们痛苦的原因开解掉,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即使有不懂道理的人,又怎么会不听劝告呢?


“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岐伯从四个角度列举了顺应人心的方法,即从对方的根本利益出发,威之以害、诱之以利,用爱心去宽容和理解对方的痛苦,这是《黄帝内经》十分重视的情志疏导的方法,和“情志相胜法”“移精变气法”“祝由疗法”一样,不仅在治疗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为我们今天在和别人沟通方面提供了指导。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黄帝问:怎么治疗呢?岐伯说:春夏治疗在外表的病之标杆标病,然后治疗在体内的本病;秋冬首先治疗在体内的本病,然后再治疗外在的标病。——为什么?因为春夏为阳,阳气外充体表,所以要先治外表的病;秋冬为阴,阳气潜藏体内,所以要先治体内的本病。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黄帝问:对那些病情和性情相反的患者应该怎么办呢?岐伯说:对于这样的情况,在吃喝、穿衣上也要适宜于寒冷和温热的变化,寒冷时不能再让他再凄苦,暑热时不能让他再出汗,也就是说天冷时不能再吃寒冷的东西、不能减少衣物;天热时不要再吃大热的东西、不能增加衣物;吃喝方面,热的不要太烫,冷的不要太冰。这样冷热适中,正气就能保持,邪气就不至于侵犯。


我们在学习《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时就知道了一定要按照春夏秋冬的规律来调养身体。春夏是温热的,人体气血向外走;秋冬是寒凉的,人体气血向内收,因此春夏养生要注重守护阳气,秋冬养生要注重提升阳气。


这一篇又告诉我们春夏治病要先治外在的标(因为春夏阳气在外,病亦在外),秋冬治病要先治内在的本(因为秋冬阳气在内,病亦在内)。总之阳气是生命的大宝——大宝贝。


最后,黄帝和岐伯又讨论了怎么根据一个人的肢体五官来推测判断五脏六腑的方法,很有意思,比如:


“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肝者主为将,使之候补,欲知坚固,视目小大……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可以根据肩膀的高度和咽喉凹陷的情况,推测肺脏的情况;可以根据锁骨缺盆到肩端骨的距离,还有胸骨剑突的长短,推测心脏的情况;可以观察眼睛的明暗大小来推测肝脏的情况;可以观察嘴唇与舌头好恶口味来推测脾脏的情况;可以根据耳朵听力的强弱来推测肾脏的情况。


这是从外表推测五脏。那么怎么推测六腑呢?岐伯说:六腑之中,胃像大海一样能够容纳水谷,如果一个人脸颊宽阔、脖子粗壮、胸部舒张,那么这个人的胃的容量就大。


如果一个人鼻道深长,可以推测这个人的大肠功能就好;如果嘴唇厚、人中长,可以揣度小肠功能好;如果眼睛下方的眼袋大,这个人的胆是横着的;如果鼻孔向外露出,那么膀胱储尿功能就弱,小便就容易泄漏;如果鼻柱中间凸起,那么三焦功能就好。总之如果一个人的面部匀称上中下三部相等,那么他的内脏功能就良好。


这一篇所说的五官五体和五脏六腑的对应,和其他篇章五体和五脏的对应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五体筋、脉、肉、皮、骨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而这一篇对应比较特殊,很有意思,值得研究。


尤其是最后一句:“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让我想起《管子》的一句话,叫“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就是外表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心不专一的人,是因为心没有修好。这其实就是中国哲学和中医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内外合一、形神合一。


总之,《师传》篇讲的核心就是一个“顺”字,顺应自然规律,顺应人心人性,不失天道亦不失人情,这既是治病治人的大法,也是治国治家的基本原则。


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静默儿

    “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此言正应合了“有诸内必形诸外”一理,细思量之,以为不谬也。天人合一、内外合一、形神合一当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冬之雪_d0 回复 @静默儿: 看来,外貌协会还是有几分道理滴!心乃世界世界的本源,万物唯心,万法唯心!

  • Settlor

    张老师是当今的圣人,追随圣人真是人生的幸运

  • 仁和系统勤修戒定慧

    老师讲的很好,特别好听

  • 1560088kgvq

    大哉内径!除了教我们治病养生,还教我们为人处世

  • faabaa_vp

    听课诸多,张老师正宗也。

  • 王文贤_n6

    这篇随机读书,受益良多感恩感谢老师无私分享点赞支持您!

  • 阿穆古狼

    深有体会,气不顺的时候干什么都不顺!

  • 果酱咩咩咩

    古人太伟大了!相由心生是有依据呀!心身一体内外一致

  • 福悦养生

    讲的好!

  • 王文贤_n6

    老师讲的好棒点赞,新年祝福张老师健康快乐长寿,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