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逆顺肥瘦】不同体质人的针刺有什么不同?

166.【逆顺肥瘦】不同体质人的针刺有什么不同?

00:00
21:19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灵枢》第六卷最后的三篇,这三篇都是有关针灸治疗的。先看第三十八篇《逆顺肥瘦》,这一篇黄帝和岐伯讨论了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所适用的针刺方法。“逆顺”,就是人体经脉气血的循行的顺正和邪逆;“肥瘦”,就是胖廋,是指不同体质的人。


    岐伯说:


“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


圣人所总结的道理,对上符合于天道,对下符合于地道,对中符合于社会人事,一定要有明确的法则,来确立尺度的长短、模式规矩,然后才能传之后世。


就针刺之道而言,针刺要有法则、有规矩,针刺之道要根据经脉的顺和逆,以及各人气血情况的不同来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法。针刺之道必须要遵从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是什么呢?岐伯做了比喻:


“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在水的深处决堤放水,不必耗费大的气力,就能把水放完。循着地下洞穴疏通地道,就能使水流通畅无阻。这个道理在人体就是:气有滑涩之分,血有清浊之别,而气血运行有逆有顺,治疗时应当顺应人体气血运行的自然规律。


“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黄帝说:“希望听您讲讲人的肤色黑白、形体胖瘦、年龄长幼,在针刺时,是否有不同的标准?”岐伯说:“身体强壮的壮年人,气血充盛,皮肤致密,由于感受病邪而治疗,所以针刺时应采用深刺法并且留针时间要长,这是肥壮的人的标准。


肩、腋部宽阔、肌肉薄皮肤厚,颜色偏黑、口唇肥大的人,他们的血液发黑而浑浊,气的运行滞涩缓慢,性格争强好胜,对这种人,针刺时应刺得深而留针时间长,并增加针刺的次数。”


这是形体太过之人、肥胖之人的针刺方法。形体太过,往往与水湿泛溢有关。水气太过,气的运行滞涩,气道不通畅,得气就缓慢,所以针刺时间要长,要深刺、久刺,还要增加针刺次数。


那么针刺瘦人又要用什么方法呢?岐伯回答: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浊,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瘦的人,皮肤薄而血色浅淡,肌肉消瘦,嘴唇薄,说话声音轻,他的血液清稀而气机滑利,气容易虚脱,血容易消耗,因此针刺这样的人应浅刺而快速出针。


这是气血不足之人的针刺方法。针刺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它也会对人体之气造成一定的消耗。因此对这种人针刺,需要浅刺、快速的出针。


那么针刺常人——普通人又要采用什么方法呢?岐伯说:


“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要根据其肤色的黑白分别进行调治,对于端正敦厚的人,因其血气调和,针刺时不违背常规。对于骨骼坚实、肌肉结实的壮士,如果是性格稳重的,说明他的气机运行比较滞涩缓慢,所以要深一点针刺而长时间留针,并增加次数;如果是轻劲好动的,说明他的气血流动比较滑利、血液清稀,所以应当浅刺并且迅速出针。


对于婴儿怎么针刺呢?岐伯说: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婴儿的肌肉脆薄,血少气弱,应当用毫针浅刺而迅速出针,一天可以针刺两次。


总之,针刺之道就是要随其自然——顺应气血的强弱来调整针刺的用法。


再看第三十九篇《血络论》,血络就是瘀血的络脉。这一篇主要讲述了对瘀血的络脉进行针刺所出现的八种不同情况,并分析了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


一开篇黄帝就问了“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我希望听您讲讲奇邪不在经脉的情况。岐伯说:这就是血络。什么意思?我们都知道络脉在外面,经脉在里面。血络就是在皮肤表面的络脉瘀血被堵住了,外邪停滞在这里,不能深入到经脉了。那么针刺瘀血的络脉,病人会发生哪些情况呢?


岐伯一一做了分析。简单的说主要有八种情况:针刺放血有的使病人昏厥,有的血出呈喷射状,有的血量少但色黑浓稠,有的血质清稀且其中一半像水液,有的起针后局部肿起,有的无论出血多少都面色苍白,有的拔针后面色虽然不变但胸中烦闷,有的虽然出血很多但没有什么不适应。岐伯主要是从经脉之气血的盛和虚、阴阳的相合和相离的角度进行分析。


最后,我们看第四十篇《阴阳清浊》,这一篇主要讲述了人体清气与浊气的生成来源、具体分类、输注部位,还有针对清浊属性的不同应当采用什么针刺方法。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之,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黄帝说:“我听说人体的十二经脉,与地上的十二条河流对应,这十二条河流的颜色有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有的清,有的浊,但人的气血却是一样的,怎样说二者相应呢?”岐伯说:“如果人的气血都是一样的,那么天下万物也可以说是一样的了,怎么还会混乱呢?”


黄帝说:“我问的是一个人的气血情况,并不是问天下的众人。”岐伯说:“一个人体内有逆乱之气,和天下众人有逆乱之人是一样的,都是一个道理。”


岐伯说“人有乱气,众有乱人”,乱气指的是人体内清气与浊气升降间出现的异常,是一种反常状况。具体地说:


“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饮食物所化生的是浊气,呼吸的空气所化生成的是清气。清气注入属性为阴的五脏,浊气注入属性为阳的六腑;浊气中的清气,向上出于咽部;清气中的浊气则向下运动。如果清气和浊气相互扰乱,而不能正常的升降,就叫乱气。


可见清气在这里指的是人呼吸所化生的人身之气,浊气指的是食物所化生的人身之气。古人在将事物进行阴阳的划分时,往往将趋向上的、趋向大的、趋向光明的事物划分为阳,而将趋向下的、趋向小的、趋向阴暗的事物划分为阴,呼吸是与天之气有关的,空气是轻的、透明的,与阳的性质一致,因此称它所化生的气为清气;而饮食吃下的谷物,是与大地有关的,是实质的,更偏向阴的性质,因此称它化生的气为浊气。清气注入五脏,为五脏所收藏;浊气注入六腑,为六腑所排泄。


“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清气注入阴,浊气注入阳,浊中有清气,清中有浊气。清气向上输送到肺,浊气向下行进入到胃。胃中水谷化生的清气部分,上出于口;肺中清气所含的重浊部分,可向下注入经脉之中,并且在内积聚于气海。


这是对人体之气的清浊做了进一步划分,好像阳中又分出阴阳,阴中又分出阴阳。也就是两仪分出四象。其中,浊气的轻清部分,会上行至口;清气的重浊部分,积聚在气海。气海究竟指哪里?气海有两个,一上一下,也就是上气海膻中穴,下气海下丹田关元穴,我认为这里应该指下气海下丹田。


    在六腑中,手太阳小肠接受的浊气最多;在五脏中,手太阴肺接受的清气最多。那么对于清浊之气,应当怎样治疗呢?岐伯说:


“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比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清气的性质是滑利的,浊气的性质是滞涩的……因此针刺浊气引起的病变,应当深刺而长时间留针;针刺清气引起的病变,应当浅刺而快速出针。要是清气与浊气相互干扰而导致升降失常,就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了。


好!这一讲就讲到这里,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易道思维

  • 1395828gqof

    ,。:。你,

  • 福悦养生

    讲的好!

  • 静默儿

    “人有乱气,众有乱人”,故而修己可安人,内外一理也

  • 离七七77

    肥人深而留之,瘦人浅而疾之。针刺之道,随其自然。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清气引起的病变,应该浅而疾之。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浊气引起的病变,应该深而留之。

  • 压制不住的梦想

    易道功 收功的一刻感觉自己为天地之间的巨人。顶天立地的感觉。

  • 王文贤_n6

    张老师讲的好棒点赞受益无穷点赞,

  • 和_vvv

    人有乱气,众有乱人。

  • 长歌行123

    感恩张老师精彩讲解!受益颇多!提前祝张老师国庆节快乐!!!

  • 1360258evjp

    老师: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记得老师讲过婴儿阳气最足,阳气足者气为什么会弱呢?浊者有清,在浊中或清中,如何分辨浊中的清与浊?淸中的清与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