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影视圈的乱象:小鲜肉、数字小姐、明星天价片酬

72影视圈的乱象:小鲜肉、数字小姐、明星天价片酬

00:00
15:45

您好,欢迎收听我的经济学课。上次课讲了价格管制理论可以推广到分析类价格管制的现象,比如名为质量监管、实为质量管制的客观效果也跟价格管制一样适得其反,管得松会被卖方轻易地绕过管制,管得严又会使得交易费用大增,反而加重了穷人的负担。

 

不仅对产品的质量监管是这样,金融监管也一样。我本科读的就是金融,是名符其实的科班出身。我研究过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结论是基本上一点用都没有。以前的课程说过了,金融市场的信息费用特别高,所以诈骗的空间很大。人们以为这就很需要政府监管来保护大家。其实政府也是外行,一样是被骗得团团转。金融创新的一大动力就是绕过管制,虽然比起不绕过能减少租值消散,但还是不免增加了绕路的交易费用,反而越发增加了金融风险。关于这一点,等以后的课程说到货币理论、经济危机时再详细讲解。很多人(包括政府在内),因为是外行,以为经济危机往往是金融危机引起的,所以对金融风险非常害怕,严防死守。其实光是金融风险本身并不会引发金融危机,恰恰是政府害怕金融风险而搞出来的金融监管反而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因,真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除此之外,也是政府的各种恶法造成金融危机,以前的课程提到过香港对唐楼的房租管制引起拆旧建新热潮最终造成银行大量的坏账损失就是一个例子。

 

总之,不懂真正科学的经济学,导致很多人,包括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在内,都错误地把种种问题归咎于市场,其实罪魁祸首无一例外全是政府的恶法。没有正确地解释现象,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一味错怪市场,最多只能让政府一时甩锅躲罪,但无助于彻底地根治问题。

 

中国还有一种类价格管制的现象,又是广电总局担纲主演,那就是内容管制,包括书籍出版、影视作品发行,都要经广电总局审查内容、获得批准才能上市。广电总局的内容管制一直以来都有,但以前相对没那么严格,现在越来越厉害,结果又是造就了一大堆奇葩现象。

 

现在人们对娱乐圈、影视圈意见很大,最让人生气的就是没啥演技的小鲜肉横行、流量明星当道。水平不行演技不好也就算了,更令人火大的是连态度都很差,爆出什么数字小姐、数字先生的丑闻,也就是拍电视剧时连台词都不背了,直接就是念1234567,让后期的配音员给他们配音。类似的还有大量使用替身、抠图。观众对这种种乱象也只是一通痛骂现在的演员怎么连基本的职业道德都没有了,拿着那么高的薪酬,却交出那么烂的表现。但这都是道德审判,不是科学分析,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您有想到吗?这全是广电总局的内容管制造成的。

 

为什么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影视人员辛辛苦苦地做内容,却很可能在审批的时候就会被广电总局咔嚓剪掉、甚至完全通不过审批无法上市。我有一位朋友说他以前在一个拍电影的公司里工作过,当年曾制作了一部关于飞机失事的电影,耗费巨额成本,因为需要制作大量的特效镜头。电影公司信心十足,认为有很大的机会能在市场上大卖,连广告语都想好了,大概是“中国第一部足以媲美好莱坞特效的灾难大片”。然而拿到广电总局审批,竟然被枪毙了。理由是:怎么可以拍飞机失事的片子?你这是抹黑我们中国民航!得,敢情好莱坞拍了那么多灾难片都是抹黑美国的。原来中国拍不出好莱坞大片其实不是拍不出,而是拍出来几乎都难逃给广电总局咔嚓掉的噩运。就是这样,花了巨资拍出一部好莱坞效果的灾难片,只因为一个莫名其妙、令人无语的理由就投资全打了水漂。影视作品本来就是比其它行业有更高风险,别只看到成功的影视作品日进斗金、数钱数到手软。您是没看到失败的绝大多数,而且一失败就基本是血本无归。行业本身的风险已经很高,广电总局的内容管制的理由又常常变幻莫测、捉摸不定,那就越发地增加了风险。

 

日本流行文化里有一个梗:可爱就是正义!中国的影视人员则发现:颜值就是安全!广电总局总不会因为演员的脸蛋好看就把它剪掉吧?所有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可能因为触碰广电总局的监管红线而被剪掉,只有流量明星、小鲜肉这些纯粹靠颜值不靠演技的最安全!结果当然就是一窝蜂全都去找脸蛋漂亮的年轻演员来拍电影拍电视剧。剧本不重要,其实是什么都不重要,因为什么都有被剪的风险,只有颜值没有风险。

 

所以,这都是被迫无奈。根据经济学理论中的“边际相等原则”,本来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求均衡,让所有因素在边际上相等才能达到最优。以影视作品的制作而论,剧本、演员的颜值、演员的演技,某些类型的作品还有外景风光、武打动作,这些生产要素都要边际相等才是最优,通常其实不可能走极端地大量投入某一种生产要素。以后的课程会讲的生产者理论里的“边际收益递减定律”决定了,如果某种要素投入得太多,它带来的边际收益会下降得很厉害,甚至变成负值,拉低了总收益。事实也是,现在只有颜值没有演技的小鲜肉、流量明星大行其道,观众就变得很厌倦、甚至是很讨厌,无不在验证着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运用“边际分析法”,横向对比中国和外国的情况,以及纵向对比中国以前和现在的情况,都可以看到影视圈里既有主打颜值的偶像派,也有主打演技的实力派,而即使是偶像派的明星也会苦练演技。比如《泰坦尼克号》的男主角莱昂纳多靠脸蛋成名,但他年轻时的演技与实力派相比虽然确实是远远不如,但看过他在《铁面人》中一人分饰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角色的观众,都会对他的演技跟对他的颜值一样地感到惊艳。后来过了少年轻狂的荒唐岁月之后,他更是浪子回头,抛下会随时间而贬值的容貌,苦练能随时间而增值的演技,终于获得梦寐以求的奥斯卡金像奖。又比如唐国强,年轻时凭《小花》这部电影一举成名,但当时他反而因为脸蛋太漂亮而受到歧视,因为当时的观念把长得俊的演员看成是花瓶,蔑称为小白脸。当时他的演技确实也不咋地,他深感羞愧,于是努力磨练演技,到出演《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时终于甩掉了小白脸的刻板印象,演技得到业内外的众所认同。

 

也就是说,并不是影视圈就是只看脸,也不是中国的影视圈一直都是只看脸。这些近年来才出现的乱象,不是中国影视行业的固有问题。但为什么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绝不是人性变差了,而是局限变得对颜值更有利。这个局限,就是广电总局的内容管制之手越伸越长,导致颜值之外的其它生产要素的风险越来越高。

 

这还进一步导致了明星的片酬偏高。据统计,中国的明星片酬占影视作品总制作费用的比例,在最近10年间从10%、20%大幅飙升到50%、甚至70%。相比之下,美国这种偶像派与实力派明星数量比较相当的国家是30%。就算也是主打小鲜肉的韩国,虽然明星片酬的占比高于美国,但金牌编剧的身价比明星更高,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但很多人只知道批评中国的影视成本结构畸形,痛骂明星贪婪,却不明白背后的真正成因又是广电总局的内容管制。

 

道理还是很简单。由于管制,影视人员一窝蜂都找高颜值明星。脸蛋长得漂不漂亮是天生的,而且供给非常有限,不是想增加就能增加。以后的课程讲到垄断时会说,这种情况叫“天生垄断”。顶多就是通过整容能增加一些供给,但整容效果千人一面就不说了,而且整出来的漂亮一多,只会让天生丽质变得更值钱。这样一来,供给天生有限,管制却导致需求大增,供求理论决定了价格只能飙升。

 

前面提到的数字小姐、替身抠图之类已经不是演技差、而是态度差的问题,其实恰恰是为了设法降低明星的价格。影视人员为了节省高颜值明星的片酬成本,就降低对TA们的投入要求,不仅不要求投入时间精力琢磨剧本、人物形象才有可能具备的演技,甚至不要求投入时间精力去记背台词,也就是通过降低质量来降低价格。而明星只要念一串数字就能赶工完成一场戏,又可以再赶另一场戏,这就变相增加了TA们的供给,这种增加供给的方式比整容要容易多了,正是交易费用增加得最少的最优选择。所需增加的是后期的配音成本,而配音员的价格比明星低很多,增加很多配音的成本都不会超过多用明星一些时间去记背台词所要增加的成本,何乐而不为?这个解释用“边际分析法”就能容易地找到事实验证。同样是受广电总局的内容管制影响的影视行业,电视剧的资金预算比电影要紧张得多,也就是电影更能负担得起使用质量较高的明星,因此电影界到目前为止还没出现数字小姐、先生的现象。

 

不过,当然了,广电总局从来不会认为这都是自己错的,正是自己制造出来的问题,反而又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到明星片酬太高,就简单地甩出一个限薪令,这不就是直接的价格管制了吗?客观效果会是如何,已经举过太多各行各业搞价格管制的下场,不再重复了,留给大家做作业,并对照现实中的发展来进行验证。

 

前面说了,广电总局对内容的管制一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近年来是不断地加码,将影视人员越来越逼向别无他选、只能多投入颜值的“华山一条路”上。抛开“小鲜肉”的现象,从其它乱象也能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描写现实的影视作品除了谈情说爱的内容之外都容易触雷,于是除了小鲜肉大拍爱情剧之外,很多影视人员都躲去拍历史剧。可是历史剧也是除了谈情说爱之外,一旦触及民族斗争,以前是不管的,现在都成了不能触碰的雷区。所以怎么能责怪现在电视剧里的历史人物都只谈情不讲国家大事了呢?影视人员又改为躲去拍神怪妖精这些完全脱离现实的影视作品,广电总局却又“与时俱进”地推出一个“建国之后不准成精”的新禁令,啼笑皆非,以至于都成了一个梗。《潜伏》一出,影视人员一见这种电视剧又受欢迎又没被禁,于是又一窝蜂地拥去拍间谍剧。

 

由此可见,一窝蜂地赶场拍同类题材的作品,以至于有关题材迅速被拍烂,其实也是广电总局内容管制的结果。因为影视人员看到这种类型的剧作既得市场欢迎,又没被禁止,两全其美,则何必还要冒险去拍不同类型的、有可能过不了审批的作品呢?以前的课程分析过金融市场上的散户“跟风”,其实这种策略并不仅仅只出现在金融市场,只要是风险高的地方就会用这种策略来降低风险。然而结果呢,广电总局到后来甚至都不管有没有合适的理由了,只要见到太多影视作品跟风拍同一个题材,就直接禁止! 这场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的“猫捉老鼠”,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02356axur

    这里不是学习的地方吗?还出现这样攻击人的评论,真是让人汗颜。李老师是MRWHY应老师推荐的,我深信应老师的推荐,听下来我觉得李俊慧老师是很棒的经济学家,真经济学家,难道她是触痛了同行不想公众知道的骗局而遭受不实评论?

  • _Soul_

    质量监管是一种典型的类价格管制

  • 陈思勉888

    金融监管,毫无益处。认赌服输,贵客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