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耻》:诺奖作家库切代表作,谁能回避耻辱及其历史?

文学 |《耻》:诺奖作家库切代表作,谁能回避耻辱及其历史?

00:00
28:23

诺奖作家库切代表作,谁能回避耻辱及其历史?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添加微信【xmly1919】备注“听书”,限时免费加入【喜马讲书官方微信交流群】有优质伙伴共同交流,独家福利资源共享!



听书笔记 


《耻》的作者是南非作家J.M.库切


一、《耻》的最重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耻》涉及的最重要的历史背景是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这是一个在南非延续了将近一百年的残酷制度,从20世纪初英国殖民者来到南非,一直延续到1993年。这种制度,以“肤色决定身份”为理论,将生活在南非的人按照白种人、黑种人等作出区别,生活区域上严格隔离,如白人的购物、交通、休闲场所,黑人绝对不能进入;在选举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等方面,待遇也截然不同。黑人的日常生活,要受到三百多项歧视性法律的限制,生存权利被最大限度地剥夺。就如小说《耻》中写到的,白人曾占据了南非城市的核心位置,过着井然有序、体面的西式生活,而黑人则聚居在贫民窟。在乡下的农场里,经营者也大都是白人,而黑人大都沦为廉价劳动力。

 

但是,《耻》并没有正面表现种族隔离制度的黑暗,小说讲述的,是这一制度结束后的状况。上世纪90年代,种族隔离制度已经完结,人们为黑人民权运动的胜利欢呼之际,作家库切却敏锐地发现了新的问题。在他看来,制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矛盾和痛苦的完结。的确,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的南非,社会治安问题和暴力事件不断。在人们的心理层面,在清算历史罪责和重建互信方面,南非依然需要面对殖民后遗症的问题。

 

二、《耻》写到了哪几种“耻辱”?

 

开始时,是卢里个人生活中遇到的两性道德之耻,其中涉及到的难题是,如何在服从制度和法律的同时,也能够在道德层面敞开自己,对受害者做出真诚的忏悔,而这一忏悔,是人获得尊严的唯一手段。之后,卢里在女儿农场中遇到了抢劫事件,露茜被黑人侮辱,这件事的背后,是殖民统治的漫长历史,是种族层面上的“耻辱”故事,也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历史之“耻”。西方殖民者对南非的统治,是以“我们文明,你们落后”为逻辑的,他们在此基础上,强制推行白人的制度和价值观。这种统治逻辑,不仅要展现他们在制度和技术上的优越感,还要展现种族的优越感,种族隔离制度,就是这一文化观念的具体表现。种族隔离,让黑人承受了来自白人的羞辱。而当殖民结束之后,黑人社会的力量,又慢慢冲击白人的统治,并且将他们曾经遭受的耻辱,以同样的方式返回给白人。“羞耻”在历史中展开了重复与循环。

 

三、历史之耻与个人之耻的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之“耻”与个人道德之“耻”,是一脉相承的。当白人真正接触了南非社会的现实复杂性之后,最终学会了重新反思自己。在农场的经历,让卢里开始明白,整个南非的殖民历史,都包含着一种无法化解的残余暴力。随着露茜怀孕、产期临近,他们也尝试着与当地黑人群体的和解,选择将“耻辱”化解到对下一代混血儿的祝福中。小说的书名“耻”,disgrace,含有宗教内涵,原意是指那些失去了上帝眷顾的人的处境。那么,如何重获上帝的眷顾,重获尊严?就是真心忏悔。小说中,卢里不接受校委会的忏悔要求;但是,他最终在女儿露茜的农庄,完成了忏悔。忏悔并不能取消耻辱,但是,忏悔可以让人获得上帝的宽恕,让人重获尊严。如果说,卢里勾引梅拉妮而受到惩罚,这是一种“耻辱”的话,那么,通过这一次迟到的忏悔,他内心的世界终于获得了平静。卢里曾经伤害过梅拉妮,并为之受过惩罚,但是经过最终的忏悔,他终于可以坦然面对命运的安排,因为他已经接受了精神和道德惩罚,并由此而获得了平静。只有这时,他才能真正把这件事情画上一个句号,真正向自己的过去告别。

 

四、《耻》中的动物意味着什么?


小说中,随着卢里在动物诊所的工作开展,随着他与诊所里的狗开始频繁接触,他原先的对于动物的轻慢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些狗,大都是白人离开南非后遗弃的。它们都很苍老了,有的还有很严重的伤残。动物诊所的工作,就是治疗这些伤残的狗,或者对一些狗实行安乐死。在这些被抛弃的狗身上,卢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甚至找到了一种生命孤独的认同感。后来,他接受了一个新任务,就是他给无法治愈的狗实行安乐死,随着他处死的狗越来越多,他的内心开始焦躁不安。有一天,他在从诊所回家的路上,终于忍不住,眼泪顺着脸颊不停地流下来,握着方向盘的手,也开始颤抖不停。这个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女学生骗上床的个人主义者,开始显露出内心柔软的一面。在后来处理狗的尸体时,卢里不像其他工人那样用铁锹拍打尸体,然后与其他废物一起焚烧。他坚持亲手焚化这些狗的尸体,他也终于明白露茜的那句话,即:“生活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这是我们同动物共同拥有的生活。”

 

在小说结尾,卢里已经明白,在南非的今天,他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被颠覆了,他深切地明白了自己的困境,并同时感受到了他人身上的同样的困境。在狗的身上,他充满了怜悯和同情,他复活了自己的爱心。如果说,之前的卢里是一个坚定甚至狂妄的个人主义者,这时的他,已经完全明白,自己并不是天生的硬心肠。他把自己最心爱的一条残疾狗送到诊所,实行安乐死。这条残疾的狗,是南非破败的历史进程的象征,也是对这块土地上一切经受过“羞耻”的生命的象征,同时,也透露出卢里对自己以及他那一代白人的伤感之情。卢里已经变得越来越无力的,越来越充满自我怜悯。他怀着无限伤感,将这只狗送入了大地的怀抱,仿佛浑厚和荒凉的大地,有着终结一切“耻辱”的力量,有着化解残酷的人类历史的力量。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也是全书最后一段抒情的咏叹调,它让读者在被小说紧张的对立和激烈的情绪裹挟之余,能最终长舒一口气,平静感受库切笔下广阔的大地和善意的期望。


解读 | 木文

大学老师,现居上海

播音 | 张煜

策划编辑 | 周向荣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白鼠尾草

    第一重,大学教授卢里和女学生梅拉妮的“道德之耻”。 第二重,卢里的女儿露茜事件,是“个人之耻”。 第三重,非洲的白人需要在黑人的庇护下生活,是“历史之耻”。仇恨则是“历史之耻”的核心部分。 故事结局,怀孕的露茜,安乐死的狗,是对“耻”的习惯和妥协。“耻”是人类坚守文明的底线,一旦失去,文明便向野蛮,彻底投降。

  • 小旭的故事

    非洲才开化不过一百多年,要接受非洲的规矩,这才是文化逆流,那个女儿表现的貌似什么都懂,其实她才是最无知的,如果改变不了这里,就离开这里。让外圆内方的人去统治。

    承载的更多 回复 @小旭的故事: 能逃早就逃了。

  • Rebecca506

    完全无法理解,觉得接受了这本书的观点才是真正的“耻”呢,不但耻,而且蠢,文明呢、规则呢、法律呢,因为肤色的解放就都烟消云散、视同乌有、一钱不值了吗? 为什么要有灵魂的救赎,男主人公就算得到救赎,谁又去拯救那帮黑人罪犯的灵魂,他们会认罪、会忏悔、会赎罪吗,恐怕永远不会,那么男主的忏悔显得多么可笑。 没有必要忏悔,没有必要赎罪,就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犯了错,惩罚就是,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你大一爷 回复 @Rebecca506: 看来你没有完全了解

  • Rebecca506

    这个女儿毫无做人的尊严和底线,一味的妥协退让,卑贱到无可救药、令人发指,活得还不如一条狗,像残弱的狗一样被安乐,才是她最好的选择,想用自身的低贱达到两个种族的和解,简直笑话,以为自己是耶稣吗

    匆匆_ytu 回复 @Rebecca506: 男主一直当做异类就是一个鲜明对比

  • _zhangqun

    卢里的耻辱,路西的耻辱,女学生的耻辱,这不仅仅是历史遗留问题。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去越界。听完这本书我感觉内心很压抑。

  • 夏目理

    本书讲述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终结后的殖民地遗留问题,殖民白人遗留后裔与独立解放后黑人崛起之间对待历史仇恨的反思。作者认为白人与黑人融合的后裔,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纽带,民族融合与时间沉淀才能淡化伤痛。 近代史是殖民压迫的血泪史,也是觉醒解放的抗争史。如何理性看待历史罪责与信任重塑,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 哭泣的月光

    然而黑人和白人的混血还是黑人

  • 小C日记

    卢里的原来的思想被反噬了。人生经常会有类似事情发生。所以,凡事没有绝对。

  • Meilin美琳

    生活就是我们现在的样子

  • 红唇狂曲

    能征服一次就能再次征服,什么黑人土著、白人为黑人的遭遇谢罪和解很可笑,亡国灭种也是很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