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忍耐心理】别人都动手动脚伤害你了,怎么还不好意思反抗?

25.【 忍耐心理】别人都动手动脚伤害你了,怎么还不好意思反抗?

00:00
09:47

25 忍耐心理|别人都动手动脚伤害你了,怎么还不好意思反抗?




开头引入:


其实老一辈经常说,忍耐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我是不否认的,但是对遭受到犯罪行为伤害的一些受害者来说,这种忍耐心理有时候却显得不合时宜,我们这节课就来讲一讲忍耐。


其实忍耐心理这个概念啊,怎么说呢,因为我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是我对欧洲的宗教史感兴趣,所以去了解,我发现,忍耐好像在基督信徒中,被奉为一种应该有的品德,圣经中教导信徒在面对别人长时间的不友善对待的时候,要有不怀恨或不怨愤的能力,并且认为这种对痛苦的长期忍耐,是一种应有的心理状态。


使徒保罗特别强调虔诚的人需要恒久忍耐,英文的原词,叫做long-suffering。他在哥林多前书中列举爱的特质的时候,也有提到对不友善行为的忍耐,而加拉太书的九个圣灵果中也包括了忍耐。


但是要注意,圣经中强调信徒应该忍耐,其根本是认为信徒所遭受的痛苦,一定会有负责公正审判的神来接手,神必定会报应这些不友善者或罪人,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二章中特别写到,神必报应。


而使徒也说过,对于一个尚未学会忍耐的信徒来说,其实最担心的,就是公平的问题。担心那些罪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使徒给出的解决方法,则是把这些问题全部交给神去处理。当然,可能对于信徒来说,这确实是一个解决方法,但是回到现实呢?




现象分析:


现实中我们其实确实面临着这种公平的问题,但是好像刚好和圣经中说的相反,很多受害者选择忍耐,反而是因为担心得不到公平的处理。这方面的顾虑并不是有没道理的,可以注意到的是,忍耐心理一般出现在具有相对隐秘性的犯罪行为中,比如入室盗窃,亲密关系暴力,以及一些类型的性骚扰,甚至是性犯罪之中,而这类型相对隐秘的犯罪行为中又分为有社会关系基础的,和没有社会关系基础的两种,比如入室盗窃这种,就没有任何的社会关系基础,需要单独来分开来讲。


有社会关系基础


我们先来看看有社会基础的一个例子,在几年前的5月,《日本经济新闻》,就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日本职场的一个问题,性暗示和骚扰的应对方式来做的,只围绕一个普遍应对心理展开,就是忍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忍耐心理产生呢?我们来看看这个社会调查的数据:


在针对1000名日本职业妇女进行的这项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超过60%的日本女白领,在职场上遭到性骚扰或者是性暗示都选择忍耐,只有18.4%的女白领会当场向行为人提出抗议或明确表示不喜欢这样的方式。理由是担心工作受到影响。有42.5%的女性在职场上有被性骚扰或性暗示的经验,对方是公司内部人员的情形下,有61.3%的人选择忍耐,对方是公司外部有业务联系的人员时,有67.7%的人选择忍耐。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忍耐的心理产生呢?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在有社会关系的前提下,选择忍耐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担心说出来社会关系会受到影响,比如工作不好做下去,或者是朋友没有办法继续做朋友


2、另外,有社会关系的情况下,一般都存在着利益上的牵连,所以担心说出来,自己反而没有办法控制事情的发展。


3、还有忍耐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受害者认为自己即使说出来,状况也不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日本的这项社会调查里,只有17.6%说出来的受害人表示,在说出来之后,问题确实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其余有28.6%的人表示,说出来没有任何效果  没有效果,因为情况并没有任何的改变,不要忘了另外还有53.9%的人认为,说出来之后是有改变的,但是真的不大,那既然说出来没有很好的结果,又会有很大的概率毁了现在有的一些东西,那不如选择忍耐好了。


可能你们觉得,这和日本的社会形态有关系,换个地方看看就不一样了,那我再举个例子,我们前面有讲过亲密关系暴力的问题,大部分现实的情况是,你和别人说了,能解决吗?其实你报警也没有办法有效处理吧,而且基于这种社会关系基础,很多人会觉得说出来,解决的了最好,解决不了则会更加严重和谨慎。


不具有社会关系基础


那不具有社会关系前提的犯罪行为,会出现忍耐心理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比如入室盗窃和一些典型的性犯罪行为的发生,受害者很多时候都呈现出这种忍耐心理,让周围的人不太理解受害者的一些表现


当你真正的经历这样的环境的时候,你就会清楚的明白为什么会有忍耐心理产生了,当然我还是希望你们都不要有真的去亲身经历的机会,所以我现在就讲给你们听,这个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根本,就是趋利避害的选择形成的忍耐心理。我们注意到相对隐秘的犯罪行为受害者和公开犯罪行为的受害者的区别,公开的犯罪行为受害者会选择逃跑,大叫,反击等显著的手段,而大多数的相对隐秘的犯罪行为受害者,在当下都不会去选择作出这些,而是选择忍耐,就是对于犯罪行为人和自己实力的一种预测判断带来的忍耐心理,确实,忍耐心理中是包含了这样一种预测判断的——


相对隐秘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受害者在当下会去预测犯罪者的行为和思考实力的差距,因为是隐秘性的犯罪行为,比如入室盗窃或者是性暗示和骚扰,它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不会像公开犯罪行为那样突然发生,来不及思考或判断过程较短。受害者在预测之后,如果觉得能力差距太大,反抗的可能性不大,则会选择当下忍耐,后续再报警处理的模式。


我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预测之后,还在当下贸然作出一些行为,可能会刺激到犯罪者,让受害者自己陷入危险之中,这种案例并不是没有,因为当下的不忍耐,错失了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机会。


当然,像有社会关系前提的一些行为,不会危及到自己的生命安全,特别是类似相对隐秘环境的性暗示和骚扰之类的,忍耐心理能收一下就收一下,让这些犯罪行为人得到应有的处罚,比如最近的一部非虚构纪实作品,《黑箱:日本之耻》中的自由记者伊藤诗织,她就站在了不忍耐的前线。



应对建议:


如果遇到事情,已经有了这种忍耐心理,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在有社会关系前提的基础下,你要清楚的认识到,这段关系对你的实际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你要有一个很清楚的权衡,它给你的好处多,还是它带来的困扰会更多,因为一旦一个社会关系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种社会关系就称之为垃圾社会关系。它有用吗?你需要认真考虑。在这个问题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后,忍耐的这种心理可能就会从你的意识里面减弱一点。


第二,如果你选择继续忍耐,你需要认识到一个问题:你自己因为忍耐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一定需要找一个发泄的渠道,你既然选择了去忍耐,你能找到的发泄渠道是什么,每个人都不同,可能有些人会找专业机构去诉说,有些人找专业机构的帮助,有些人会跟亲戚朋友说,当然这些渠道都不同。


但是,我还是劝你们,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尽量不要去忍耐,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你可以一样站在这个不忍耐的前线。关于忍耐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看了忍耐的机制和案例,以及它的方法和手段,我是张蔚,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