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投机心理】为什么很多高学历的人也会被骗?

31 【投机心理】为什么很多高学历的人也会被骗?

00:00
10:55

31 投机心理|为什么很多高学历的人也会被骗?




开头引入:


上节课我们讲了善意心理,善意是必须的,但是要分情况,也要注意分辨,保护自己的安全。这一节,我们来讲一个盛行在一些经济财产类犯罪或者是传销中的心理,投机心理。


说起投机,你会想到什么?低卖高卖?机会主义?还是赌徒心理?甚至九几年的时候有投机倒把罪,最高是可以判死刑的。其实,这些情况下都有投机心理,投机的核心就是一种概率,以及侥幸,觉得自己可以以小博大,不用投入什么成本就可以得到超乎寻常的回报,而且很多时候,投机心理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是一种与我们认知错误紧密相连的特殊心理状态。




现象分析:


案例一


来看一个例子。20183月,河北唐山市郊早市,出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女的负责推销抽奖券,高喊“免费抽奖,中奖率100%”,男的负责“兑奖”。这个时候,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其中一个老年人就上去抽奖试试,结果随便一抽就中了一等奖,一台价值200元的高档收音机。兑奖时,这对男女要老人缴纳50元手续费,老人不肯并且表示不要奖品了,可是对方说,“不要不行。奖券打开了就得兑现。”老人无奈,周围的人又跟着起哄,就只能交了50块钱了事,拿了所谓的收音机走掉了。


一个月后,这对男女再次在集市上出现,一个老大妈这次经不住诱惑上去抽了一把,结过又是一个大奖,有一堆奖品,但是同样是交了60元的手续费,而花掉60元抽的一大堆“奖品”,总值超过300元的,但实际上,其实都是“一元店”淘汰的那些废品。


案例二


你可能觉得老年人好骗,是吧,其实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不是老年的人的身上。山东的刘先生就是因为投机心理,成为了这种中奖骗术的受害者,刘先生前段时间收到一张由广州某公司寄来的彩色宣传单,宣传单上还有一个刮奖区,刮开后发现中了“二等奖”,奖金为100万元。


刘先生又惊又喜,迫不及待地联系对方,要求领奖。随后,骗子一边介绍领奖程序,一边诱骗刘先生先后支付了7800元、9000元、20000元。其间,骗子多次提示:“你中了100万大奖,先不要跟别人讲,就是拿到奖金后,也不要张扬。”就这样,刘先生把多年积蓄都汇了过去。然而,对方不但没有打来奖金,却变本加厉的要求缴纳5万元“保险金”。此刻刘先生突然警醒,这才报了案。


这种中奖的骗局实际上就是很好的利用了部分人的投机心理去实施的,其实因为现在社会的财富不均衡,有一些负面榜样的存在,导致不少人在做一夜暴富的梦,不靠脚踏实地奋斗,总是抱着投机心理,想和别人一样。


案例三


那这部分人是想一夜暴富的,还有一部分人是已经富裕了,但是依旧抱着投机心理追去高回报的,比如之前轰动一时的巨额非法集资案,其实就是因为利用了追求高回报的投机心理去实施的,这些受害人是老年人吗?是想暴富的人吗?都不是,大都是精明的生意人,或者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最夸张是受害人仅11人,但是涉案金额却高达7个亿,这些人就是因为投机想追求高回报,钱生钱,所以才会掉进这种经济陷阱中。


好像看完了上面的三个例子后,我们会发现,投机心理的受害者主要是出现在经济类犯罪的行为当中,那暴力类型的犯罪中有吗?在实际的情况中,暴力类型的犯罪中确实很少出现投机心理的受害者,这个主要是因为投机这种心理的性质决定的,一般只有经济类的因素才会引起我们的投机心理,暴力类别的因素并不会出发这种依概率为基础追逐利益的心理倾向。




犯罪中的投机特点分析:


我们也看了三个案例了,不知道有没有总结一下这种利用受害人投机心理的经济类犯罪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可以关注一下:


第一点,犯罪行为通常都是产业链式或者是团伙式的。比如那些电话诈骗的,或者是这种中奖的,其实都是有产业链的,有人负责引导,有人负责写稿子,有人负责最后的说服,就临门一脚,有人负责应急处理。


第二点,犯罪行为基本都是以看似正常的商业模式去包装的。比如非法集资那些,都是正常的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金融公司之类的,看上去都挺高大上和正常的。


第三点,基本都予以与正常情况不相符的反馈或回报。一般怎么样才能激发受害者投机心理呢,主要就是以一个不合理的数字以下吸引住受害者的注意,比如每年年化50%的收益,或者是你买个几块钱的东西,甚至是一分钱不花就可以中100万,电脑,手机这种,《疯狂的石头》里面黄渤用易拉罐拉环中奖忽悠人那个经典的片段,就属于这种。


第四点,可能以各种方式要求你在过程中缴纳各种费用。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都会在你最后拿到奖金或奖品之前等着你,这个很像之前微信有那种中奖了,然后你必须分享到几个群或者是朋友圈你才能领奖那种,但是实际上你分享了之后,还是啥也没有,都是没用的东西。


第五点,不要有地域偏见。很多人说还有那个,犯罪行为人一般都有南方口音,这个其实也没有明确的共通性啊,所以不要随便开地图炮,特别是有一些在境外的这种团伙,其实口音是没什么专门的偏好的。




受害者心理与行为特征分析:


那看完了犯罪行为的特点,我们来看一下,投机心理的受害人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呢?


第一点,普遍对于风险的认识不完善。这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完全没有风险意识或者是觉得有风险很正常。不正确看待这个因素,体现在什么东西都是不考虑直接执行。


第二点,多数受害人比较倔强固执。很多的这类型受害人并不听劝告,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


第三点,过于自信和相信自己的判断。


第四点,有部分不能脚踏实地,想着天降横财。


第五点,沉稳不足,容易急躁,易受暗示性强。容易被人煽动和牵着鼻子走,比如一些电话诈骗,会诱惑受害者说,“我们的奖品是有限的,奖金也有限。你现在在犹豫,已经有人先领了,又少了一份”,煽动人心。


第六点,不懂的辩证的看问题和思考。不会去考虑“为什么这一百万这么容易就砸到我的头上?”




应对方法:


如果你身边出现了这样的人,我们要怎么办呢?


首先,阻止或阻断受害者当下的行为,这是第一步,止损。假如,你身边的那个人正在打电话,或者正准备打钱。那么,我们可以直接把对方的电话挂掉、电话线拔掉,或者直接没收电话、手机。因为止损真的是第一步,不能让他的行为真的完成。


其次,劝说受害人认识到骗局。比如,列举一些明显的逻辑上问题或错误,希望他认真考虑,不要被这种投机心理影响。你可以把这些问题抛给对方,说“你觉得如何”。引导对方考虑问题,这样可以有效让他思考其中明线的问题。


第三,如果受害人不听劝告,依旧执意要去做,那就果断报警,让警察去处理。就好像,有些新闻中,老年人已经去到银行准备打钱汇款,大堂经理看到之后就进行劝说,但是怎么劝老人都不听,甚至老人怀疑大堂经理的用心。那么,大堂经理就报警,警察来处理这个事情。警察花了很长的时间,最后终于让老年人明白自己被骗了。


有人提出一个疑问,万一报警之后,破坏了双方的关系,对方生气了,或者对自己不好,该怎么办呢?我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不报警处理,对方真的被骗了,那么双方之间的关系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被骗之后,对方可能反过来会觉得,“你不是聪明吗?你当时为什么不竭力阻止我呢?”,因此,建议大家认真考虑一下,对方会不会因此而责怪你。所以,两相权衡,不如主动报警,快速处理这件事情。但是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尽量陪在身边,不要让对方独自面对。


关于投机心理,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讨论了它的发生机制、行为特点和补救措施,我是张蔚,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