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犯罪恐惧】害怕受到犯罪伤害,这种恐惧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33【犯罪恐惧】害怕受到犯罪伤害,这种恐惧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00:00
10:14

33 犯罪恐惧|害怕受到犯罪伤害,这种恐惧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开头引入:


各位好,我们又见面啦,我是张蔚。转眼到了第三章的最后一课啦,这一节我们讲什么呢?讲一个我一直在研究的问题,犯罪恐惧。你可能会问,前几节课不是说恐惧感讲完了吗?怎么又来一节?其实犯罪恐惧感是犯罪心理学领域中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它和我们因为恐惧这种原始情绪而引起的心理反应还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那我们一般认为受过犯罪伤害的受害人,对类似的行为是一定会有很深程度的恐惧的,这个没错,大多数受害者都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我被偷了,那我就会格外担心再次被偷,那没有受到过犯罪伤害的人呢?


其实这种犯罪恐惧,并不完全和犯罪经历联系在一起,在没有受到过犯罪伤害的人身上,也会有这样的犯罪恐惧,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讲一讲这种恐惧,在没有遭受过犯罪伤害的前提下,对犯罪的恐惧感。


很多人说犯罪恐惧好像字面意思就是我对犯罪很害怕的那种感觉,这有啥好说的,比如你走路上问路人,你怕不怕犯罪行为,基本上都会说怕的。还有些人说,刚开始听课,听着听着,害怕的感觉就上来了。




知识概念:


其实对犯罪恐惧的理解并没有这么简单,关于犯罪恐惧感的定义,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了不同观点。这个针对这个概念的研究,已经默默的进行了50年了,这意味着什么呢,50年前,大家就开始关注我们对犯罪的感到害怕的这种内心感觉了。


这个概念最早是出现在1976年,为什么出现?因为在美国,政府在法律领域进行了一个很大胆的改变和尝试,是什么呢?就是犯罪数据公开化,这个举动,给当时的美国国民带来了很大震动,大家第一次看到全国的犯罪数据,原来这么高?所有人都很害怕,那政府不得不重视这件事情,相关研究也随之跟进了。


你们听到这里可能会说,你看人家40多年前就开始犯罪数据公开了,超前的很,我们国家怎么不公开呢?其实我们有公开,公开了也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了,比如每年发布的一些犯罪报告之类的,只是没有完全的公开,在慢慢的一步步推进。


回到犯罪恐惧感定义上,其实现在的定义,比较偏向于一种认知、情绪与行为的综合表现。就是我们可以从这个定义中看出来犯罪恐惧感包含了什么,三个方面。


认知方面是指个人对其自己的一个评价,就是你觉得你自己是不是容易成为犯罪的受害者,或者是你觉得犯罪行为可能给你带来什么程度的伤害,这个认知评价实际上是我们根据对自己的一些状态的判断来做出的;


情绪方面是指与犯罪威胁有关的惊吓感,或者是焦虑,抑郁,没有安全等等。比如你一个人住,对吧,在你住的这个地方的附近,或者是同一个小区里面,短时间之内出现了五六起的入室盗窃行为,而且还没抓到人,那这个时候你就会很焦虑,很没有安全感,这些都属于情绪方面的因素;


行为方面是指个体为了降低犯罪恐惧感所实施的措施。诸如购买枪支,当然这个在我们国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是管制和禁止的,或者比如选择避免晚上独自在街上行走以及安装防盗门或监控摄像头等,这些都是一些可以提高自己安全感,降低犯罪恐惧感的行为。




细化分析:


看到这里,我想你就能理解,这个犯罪恐惧是一种综合的结果,那就有一个问题,恐惧一般都有程度之分,恐惧高和低代表什么?对我们又有哪些影响呢?


它其实会产生很多的影响,比如如果我们在过去的特定情况下有过犯罪恐惧感,比如目睹了小偷偷自己钱包的场景,那么我们相比之下就更有可能在未来的类似情况下产生犯罪恐惧感,比如上电梯的时候,有一个人突然贴你很近,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会下意识的把包跨到前面去。又比如,今天你看了一个跟踪狂杀人的报道,那你晚上下班的时候会特别警觉,平时习惯一边看手机一边走路的,那今天可能也不看手机,而是特别警觉地观察路况,走得也很快。


特别啊,很多人一到这种时候就喜欢怀疑自己,我是不是被害妄想了?


被害妄想是某一些精神疾病、心境障碍或者是人格障碍的症状,显著的表现就是不能区分现实与幻想,对于幻想中要伤害自己的人事物,他们是觉得真是存在的。而犯罪恐惧感是普通人都会有的,并且我们有一种自知,我看了一个新闻,产生了害怕,并且我知道我在害怕,以及正在家里看手机的自己是相对安全的。只不过是被害妄想这个词在大众化传播的时候,大家对它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所以经常有错误使用的情况发生。


恐惧看起来这么重要,有什么会影响到犯罪恐惧呢?说起来,这个影响因素多的可以吓死我们,


我把犯罪恐惧感影响因素分为五个大类,分别为“个人或周围人经历”,“新闻报道”,“环境因素”,“个体心理因素”以及人口学因素。其中又细分为近二十五种细分影响因素,当然我不会全部都讲,挑几个比较重要的讲一下。


比如说,受害者经历,之前如果有过受害经历,那么之后就更有可能产生恐惧感;还有媒体报道,媒体对于特大案件的报道,对犯罪的报道,等等,这可能会给看新闻的人带来一种恐惧感;还有公共治安措施,你居住区域内的摄像头多不多,出警的速度快不快,有没有巡警在这个片区巡逻;另外还有焦虑和抑郁,有研究显示,焦虑和抑郁状态的人,恐惧感会高很多。性别因素,女性在大部分的情况下,犯罪恐惧感会高于男性;年龄因素,老人和小朋友的犯罪恐惧感会高于中年人;还有对犯罪的认知,也就是你怎么看待社会上存在犯罪这件事情,如果你的认知是非常全面的,如果你的认知是非常全面的,那么恐惧感就会低一点。




生活应用:


这个影响因素有点多,因为有25个。但是犯罪恐惧感并不是只有这些影响因素值得关注,我还想特别说一个就是犯罪恐惧感的预测因素


国外许多研究针对犯罪恐惧的预测因素展开,研究人员花了大部分时间研究这些对预测因素对犯罪恐惧的影响,包括个人层面的预测因素(即性别、种族、年龄、社会阶层)、背景预测因素(社区混乱、不文明和社会凝聚力),以及犯罪恐惧的后果(心理和行为)。这些结果指向了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犯罪恐惧感的主要内涵是个人对犯罪的恐惧。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不恐惧啊,我又没有受害,好好的坐在家里,对吧”。其实这种恐惧并不和实际的犯罪行为对你是否造成影响有关系,比如我坐家里看一个犯罪报道,或者是一部电影之类的,都会产生对犯罪行为的恐惧,这其实就是你联想判断,你自己是不是可能成为受害者,注意是可能成为,只要你想到了这种可能性,你就会有恐惧感产生。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恐惧。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有没有人实际上完全不怕犯罪行为的侵害呢?有人可能说犯罪者就不怕吧,毕竟他们自己就在做这个,其实连犯罪者都怕,比如偷东西的怕被暴力,性侵的更加怕被暴力,普通人呢?普通人都怕啊,各种担心自己的利益被损害,人身受到伤害之类的。这是一个趋利避害的必然结果和我们之前说过的本能问题。


第三个问题,日常生活的影响。有一个问题出现了,犯罪恐惧感会持续升高吗?或者反过来我们想一下,会有那种完全不害怕任何犯罪行为的人吗?其实目前普遍认为犯罪恐惧感是一个区间,犯罪恐惧感太高的话,它会限制一个人的日常身心活动,降低生活质量,比如你很害怕很害怕成为犯罪行为的受害者,那你可能会很焦虑,不愿意出门,因为害怕被偷,不愿意交新朋友,怕被人骗之类的;犯罪恐惧感太低会放任自己的日常行为,成为犯罪行为的易感目标,就是你感受不到这个恐惧感,然后你就为所欲为,大大咧咧,行为没什么注意的,比如你就这么拿着一打现金出去溜达,那肯定就容易被人盯上。


而在正常范围内的犯罪恐惧感提升,它其实是对我们人身安全的一种保护力量,比如我们因为听课而触发了犯罪恐惧感提升,那我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也随之提升了,并且同时学了一些方法,这对我们日后更有能力保护自己是很有帮助的。


对犯罪恐惧的研究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其实它可以为犯罪预防犯提供支持,改变环境,降低个体成为受害者的概率,比如增加个别区域的照明,摄像头的铺设,以及人流量的区域控制等等。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讲了犯罪心理学领域的专业概念,知道这是一个认知情感行为相结合的综合概念,与被害妄想不同;我们还仔细分析了它的影响因素,以及个人层面、日常生活上,犯罪恐惧感对我们的意义,三个方面进一步了解了我们这种心理感受,我是张蔚,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