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仁义虽美,不及大道

044.仁义*******

00:00
22:36


仁义、智慧、忠孝,这些听来无比美好的德性,在圣人眼中却是凶义,因为已堕入对待。然而,要寻根溯源,再回到大道,仁义乃必经之路。

第十八章 四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我们看第十八章,看本文:大道废,有仁义。大道已经废掉了,所以有了一个东西。这个有,是凶义而不是吉义,它是墮入对待的意思。这个有,如果当成吉义,就是提倡。大道废了,当成吉义,这个就变成提倡仁义。


那大道已经废了,如果当作是一个凶的事情,这个就是凶义,就是墮入了仁义,意义是不一样的。失去了无为的大道之后,圣人才倡导仁义来治世。这意思就是说,仁义不及大道,但却为众生所能及之、所能接受,所以不得不以仁义为阶梯,使他慢慢地接近大道。


上古时代,大道原无心爱物,而物物各得其所。仁义是有心爱物的一个结果,而亲疏之别暗隐于其间。讲到仁的时候,对什么人,等次之别已经开始产生了。故仁义虽美,但不及大道之浑然。


我们知道那个秦琼是最有义气的,江湖的人碰到他,谈及两句话,你兄我弟,然后以后就可以拔刀相助等等。可是我拔刀相助这个的时候,那个等次已经划分开来了。所以仁义虽美,离大道的“无分别”是有一段差距。


又仁义倡之久已,容易失真,遂有施行恩惠、假仁假义之事大行其道。至此仁义已空有其表,而众生竞相效尤。只是说仁说义,其实是为了要来满足自己的一些私欲而已。


《南华经》这一段:泉涸,泉水干掉了。鱼相与处于陆,泉水干掉,里面的小鱼就变成趴在没有水的陆地上,地上还有点湿。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既然没有水了,现在以什么当水?就是那一点的湿气,然后吐了很多很多的泡泡。


我的泡泡浮在你那一边,你的泡泡浮在我那一边,我们就在泡泡里钻来钻去,以这个作为满足。可是你要了解,那个泡泡像个水汽,可是离真正的水有没有差距?那差距是很远的,不过是聊胜于无。


他说: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么样努力地去吐泡泡,不如怎么样?还是以前这么多的水,那时候还不知道有水呢?对不对?它不知道有水的珍贵,可是当我们开始吐泡泡的时候就觉得泡泡好珍贵,对吧?可是那个离真正的水不知道有多远。


所以,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他的意思就是说与其劝这个贪,然后说那个厌恶、说这个贪,不如怎么样?贪嗔皆忘,两忘而化其道!


再看《南华经》这一段:孔夫子说,天之小人,人之君子。老天爷心目中的小人,人类心目中的君子。这很奇特,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人们认定的君子,老天爷看,检验一下,浩然之气这么少,对待这么强,掩饰得这么成功,这个小人嘛!


然后我们一看他,热泪盈眶,总是会说很好听的话,一说我们心头就暖暖的,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好人,对吧?所以他说,天之小人是人的君子。人认为的君子,常常是天认为的小人。


那可见得,在历史上留名青史的,然后很多很多人写书一直褒他的,真的上了西天吗?那还未必,说不定我们写了很多书在批判他的,结果呢?他完好无缺,你信不信?世上这个事可多了。


所以,仁义是什么东西?像稻谷的那个米糠,而大道就像里面的那个米粒。大道废了只是米粒不见了,你看到什么?米糠,就专门吃米糠!


智慧出,有大伪。所以听到这里先别难过,因为我们学那么久的仁义,先别难过,后面还会给你稍微安慰一下,我要告诉你原因。智慧出,有大伪。这个是凶义,那个是凶,对不对?那知道前面那个是凶义,是堕入对待的意思。


这个智慧聪明显现出来之后,为了仿效那个智慧,大的这个诈伪便隐藏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表现出最美好的一面,不是这样吗?表现出最灿烂的一面,说的都是最好听的话,真正的内涵却不敢让人家知道,这种就是智慧一出,大伪便隐藏在里面。


这里所谓的智慧,是能够在各种动荡的情境中,洞悉各种的得失利害、对错荣辱、美丑尊卑等等分别的意思。我有这个智慧,我能够分析别人所不能分析。比如说选美会的评审委员就是智慧,你评审不出来吧?你评审不出来,他是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线条、什么样的重量、什么样的笑容,他一一都有一个评分的标准。可是这评分标准谁定的?就是他们定的。


然而我们看《齐物论》这一章: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分别越来越明显了,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不需要表决。大家一说,大家就懂了,那个时候就是“道之所以亏”的时候,那就是“爱之所以成”。对待越明确的时候,表示我们身中的气血运行越趋于什么?即后天八卦的造化路线。而先天八卦的造化路线早就没有人理了,对不对?


比如高中生,在路上碰到发型都像你这样,丝毫没有创意。真的,都那一副样子,大家都这样,这样子才好看!那时候你看到别人那样你就会觉得动了你的心情,所以你就会学那样,这就是气数!


可是看久了,看到这样也会动你的心情,开始讨厌的时候我们就会改了。然后改了另外一个,又有人开始改了,蛮顺眼、蛮对味的,气数又在变。然后我们的心情又跟着变,气血也跟着变,都是玩这个游戏的。这个堕于对待,我们的性被乱了,所不能免,所以叫做道之所以亏


我们看骈母这一章,《南华经》里面的。这个骈拇的“骈”,就是拇指头旁边再多长一根。各位看过这种吗?变六根手指头了,有的会长在小指头旁边那都算骈拇。比喻多出来却没有用处,而且还蛮碍事的,那个叫骈拇


骈于明者,明就明,看就看东西,他还看出个厉害得失来,看出对待的心情来,那是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离朱就是这样的人,眼睛这么锐利,这么明,还教导我们怎么明才好看,怎么样明才高尚,所以五色本来没有高下,好坏被他乱了,什么色才高,第一等?


在古代的颜色里面,黄色是最高贵的,最卑贱的就是那个紫色。不过他们的颜色有这个意义吗?那是没有的,那是聪明锐利的人搞出来的花样。然后用文采,什么样的文采什么样的形状?青黄黼黻,黼黻就是古代的官服上绣的那些花纹,富丽堂皇地来表彰这个对待、差异。什么样的人是这样的代表?就离朱,眼力过人。


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黄钟大吕就是音调的一种,就像“Do Re Mi Fa Sol La Si Do”,当时是五音,宫商角徵羽,还要分阴阳,然后也给它取名字。声音只是一个声音,竟然分别出好坏来,乱我们情性的,像是什么呢?金石丝竹这些乐器、这些音韵。


而师旷是已,而师旷就是各中的翘楚了,他可以听出一丁点的差异。那个心情差了一点点,有没有?特别享受在什么样的音韵之下,什么样的音韵是最为不堪的,这些全部都被分化出来。


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枝就讲分枝,也是多出来的意思。仁是本来本性中的具足,但刻意被提出来谈而提倡的时候,什么才是有仁,大家一窝蜂;什么是不仁,然后大家一直鄙视他,那个一窝蜂跟鄙视的时候,其实是不是贪嗔的另外一种版本上演?其实就是版本正在上演!


擢德塞性,性已动荡,可是名声却是一流,让天下的人不断地去宣扬,宣扬一个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为什么?因为矫饰的根本源是有不同的。而曾史是已,这个史是史由,而曾是指曾子。


骈于辩者,说就说,然后辩出个高下来。累瓦结绳窜句,就是堆砌那些美好的词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辩论白马黑马,诡辩之术。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敝是非常疲惫,辨到很疲惫。跬誉,跬是半步叫做跬,短暂的声誉的意思。无用之言,那些浮华的词藻写得非常的美,但是实际上对于我们的心性只有开倒车。这个像谁呢?杨墨是已,非常非常大的雄辩家、慈善家。


六亲不和,有孝慈。有孝慈这个,有两个意思。吉义是显现,显现出孝慈,或者是提倡这个孝慈。凶义则是造作或是扰乱的意思,扰乱了孝慈的本意。六亲不和了,才现出孝子慈父来。因为六亲很和乐的时候,大家都是孝子慈父了。那都是孝子慈父,谁是孝子?谁是慈父?那就没有这个名称了,因为大家都是这样生活而已。


可刚开始,六亲都不和了,还有一家人算是比较淳朴的、比较原始的、比较符合本来的,那他跟别人相比较显然是很不相同,那个时候就会现出孝子慈父的声名来。刚开始提倡孝子慈父之道时,又惹得一群又一群的人,伪饰造作去竞相效尤。因为这个贪嗔计较的问题,动了纯真的本性,那个时候就不好了。


我们看《南华经》这一段:寅门有亲死者寅门就是子丑寅卯的,就是把这个城划成十二块,在寅的方向的那个门。有一个人,他的双亲死了。以善毁爵为官师,他就不吃不喝,然后饿得很瘦很瘦,非常非常弱,快死掉,他是真心的!然后这个声名就传扬开来,官就来给他表扬,表扬之后还请他当官。而后,他的这个县城里面如果再有父母死掉了,怎么样?那糟糕了。


其党人毁而死者半。双亲死掉的,他的儿子有一半是饿死的,为什么?因为他不表现这样就表示什么?不孝,甚至有一种想法说,在接近快死的边缘是不是官会大一点?说不定有这个想法,那这种孝还叫孝吗?这种孝是造作的,所以叫做有孝慈,那个在这种情况下变成凶义。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亲戚死了装着哭,这个不是真的悲哀,不是。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正的悲哀不一定要哭,不一定要落泪,内心的哀戚就已经足以表达。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不一定要苟合,不一定要逢迎的,这才是发自于内心的。


再看下一段:国家昏乱,有忠臣。这个也是一样,吉义是显现,凶义是造作。国家昏乱的时代才显出忠臣的名号来,刚开始提倡这个尽忠报国之道的时候,这也种下了不断追逐跟造作的心思,当这个皇上说那个人最忠,那其他的人那一霎那就开始动荡,然后他的心性开始飘荡。


接下来就产生很多的现象:那他忠他的好了,我守我的清贫,对不对?那开始不屑,不屑心性也动了。那另外一个想说,那他做这样,我要比他做更好,我要让皇上看得见!心性动了没呢?也动了。这种事情在社会上是不是整天上演?在公司里面也在上演。


《淮南子》这一段:魏文侯觞诸大夫于曲阳,觞就是设宴款待,魏文侯在这个曲阳宴请诸大夫。饮酒酣,喝到有一点半醉。文侯喟然叹曰,魏文侯有点感叹说:“吾独无豫让以为臣乎?”我就是没有这个福气,没有那个豫让那样的忠臣来当我的臣呀!他就感叹说他找不到那么忠的忠臣。


蹇重举白而进之曰,举酒说:“请浮君!”你说错话,请你自己罚一杯!那个就是罚酒。然后魏文侯说:“何也?”为什么要罚酒?我只是感叹没有忠君啦!对曰:“臣闻之,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夫豫让之君,亦何如哉?”你说豫让是忠臣,那请问豫让的君最后下场怎么样?还是被杀!因为有这样的臣,却也不能保护他的君。


我听说,古代上古的时候,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意思是说:臣不表彰那个,不凸显那个,自自然然从内心里面的一种行仪,而不是在行为上面的一种雕饰,那有道的明君也不应刻意凸显这个差异,差异凸显的时候,人心浮动。


文侯受觞而饮釂不献,曰。他就自己罚,喝一杯说:“无管仲、鲍叔以为臣,故有豫让之功。”管仲、鲍叔是什么样人物呀?管仲他的国君做错事,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器皿是他不能用的,是只有天子才可以用的,然后他为了要让他的君的过不彰显出来,他自己也做了一个。然后大家骂谁?就骂管仲,有你这种臣才会出那种君,对不对?


那个君是没有过错,都是因为你的关系,有没有?他不彰显自己的清誉,然后来保全他的君。他说因为没有像管仲、鲍叔这样的臣,所以才凸显出豫让的功,原来这样的凸显的方式是不对的。所以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


古代的人为了买这个忠会用尽各种各样的办法,那是简直让你无法想像的。你听过吗?割自己屁股的肉给君王吃的,对吧?我想不懂为什么不去挖个地瓜?你听过那种君王死的时候,他去告诉所有的人,说要料理他的后事讲一讲,然后他用他的身体剖开,把君王唯一剩下的好好的肝装在我的身体里面,然后再叫他们把我埋掉,就是用他的身体当做棺木,我就在想为什么不去订一个棺材?


这样的一直演变,会演变到最后奇形怪状,就是这边所谓的有孝慈、有忠臣,不是在褒,多半的意思在贬,因为他是写在大道废了之后,有没有?多半的意思是在贬。


看《列子》的这一段:忠不足以安君,适足以危身。凸显这个忠,凸显得非常明显的时候不足以安君,那个君反而会因为下面的敬族而受到危害。适足以危身,义不足以利物,适足以害生,安上不由于忠。安他但是不要凸显这个忠臣的名份,不要凸显你的智慧,不要凸显你的功劳,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安好了。


而忠名灭焉,利物不由于义,而义名绝焉。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古时候有道的臣、有道的君就是这样“不知有之”的情况之下,通通都已经上轨道了。那我们现在的话要提倡这个把它凸显出来,提倡那个把它凸显出来,有没有?当你举一个,废掉几个?废掉百个,当你一个人成为百个的敌人的时候,都要动荡起来。


这章是在说,这个道是忠孝仁义的归宿,忠孝仁义是道的应用,所以忠孝仁义必以真道为本,以那个实相为本,乃能够成为真仁真义。孔子、孟子开口闭口都是说仁义,而老子这一章偏说大道废,才有仁义,并且还在下一章直言绝仁弃义


各位,你看十九章第三句: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一章先贬一下仁义,下一章就说应该直接废掉。可是,孔孟却开口闭口都说仁说义,对不对?如此来说,不仁不义还有什么样的人格呢?还有什么样的道可言呢?


无怪乎自古这个儒道之前者总是水火不容,因为孔子的徒弟都提倡仁义,道家的都绝仁弃义,对不对?本来这上面的意思是一致的,可下面的人不一定了解这个意思。此二说皆是一物,实则一本,散万殊跟万殊归一本的立论点不同而已。


原来大道空洞无物,名为无极继而这个道,欲生天地人物之造,名为太极。就是它微微一动,太极一生,生化万物,就开始判为两仪,以人道来说两仪就是“仁义”;两仪生出四相,这个便是四端“仁义礼智”;再生出八卦,便是“八德”;再化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人道来说这个叫做“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种种道,生生化化有它的规则,有它具体值得效法的地方。因此大道一分判便有了这个仁义,而见流于末端,是慢慢慢慢往下流的,这个叫做“一本散万殊”的说法,使人人知道本源的所在。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往下流这个方式的说法,是先告诉你说,是什么?本就是道,这个说法。


而孔孟的学说,所重行仁行义,因而常被道家批为不及老子,说我们这些学道的,没吃几把空心菜就要来论断哪一个仙佛比较高,各位这是不是笑话?如来佛比较高还是药师佛比较高?谁论断?你比如来佛跟他们都高的时候,才有办法论断!我们妄加去判断,我们就开始判断如来佛比孔夫子要高得多,有没有?我们妄加判断。


实则大道既化为仁义,必借由仁义之路乃能重回这个大道。大道化为两仪,要不要借由两仪的结合再回到大道?当然是必经之路,你无可逃的。这个是“万殊归一本”的说法,已经散开了怎么回来呢?借由那个散开的末端一节节往上跳,就是这个说法。


老子使众生知本源的所在,而孔孟使众生的行持有所依据,就是做这个做那个,内在就会影响心性,阴阳就得以和合,因此《道德经》有这个孔孟的期盼在里面。大道废,有仁义,借由仁义而回来。行仁行义为什么?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为哪桩?发而中节为什么?就是为了要行这个神机的造化。


这二者本是缺一不可的,不过以我们现在来说,大道已经废了,已经降为两仪而四相而八卦了。各位,你现在只讲一个空空的道有用吗?那是没用。从你身上的两仪、四相开始化合吧!这就是一直要讲见性,讲心性的造化规则,这个是它的必要性。


孟子说,仁义是救乱世的祸,因为乱世都乱了,讲道、讲无知无识,听得懂吗?那是没有用的。就讲一个听得懂的,他们可以行持的。孔子讲信修睦,是尽生平为大同;老子讲道德,是大同于无为的道,这是各有阶梯的。


然后我们这样讲的话,你又说那老子比孔子高,孔子比孟子高,果然如此?我给你讲,都是一样的,他没有达到一致的水准,他就看不出他的先后,他就安排不出次序,这样懂吗?这个是互为本根,无分高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笨笨的素素

    老子告诉众生大道的本源,孔孟使众生的行持有所依据。 无极——道 太极——仁义 四相——仁义礼智 八卦——八德 64卦、384爻——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一本散万殊——万殊归一本

  • ellen128

    仁义不及大道,仁义离大道甚远,只是接近大道的阶梯,但借由仁义之路能重回大道。

  • 听友132770476

    世上本没有尊贵卑贱也没有好坏更没有对错,只有大道至简自然规律。后来有了评判标准,而这些标准又是裁判指定出来的,五浊恶世中的人又蒙蔽了心神,自愿陷入了这个规则中,争取做着规则里的顶层。世上本无规则,有些人制定了,有些人乐意遵守了,逐渐都在遵守了。尧舜禹以后就开始吐泡泡了

  • 泡沫公子

    怪不得当下的时代,看到一点好人好事就感动的不得了,当下的时代到底多么乱呀,一定要在主轴上好好前行。

  • 荔枝听

    谢谢讲师把道德经讲的这么通俗易懂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231350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1002

  • 听友132770476

    孝慈是大道本来就存在的。当大家都这样时候,就体现不出来孝慈的存在,就像空气一样自然。只有开始不慈不孝时候,才会被显示出来与众不同,被吹捧。侧面可以看出大道很远了

  • 暖aaaa

    仁义虽美,不及大道

  • 积_德

    感恩

  • 听友65325697

    仁义不是学来的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