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德的唯一依据

049.判断************

00:00
10:43


人们亲近有德之人,也向往成为有德之人。怎样才算有德性?且听圣贤如何依据唯一的准则来观察和判断。如果走错方向,可是会变成被圣贤所批判的义袭呀!

第二十一章 从道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二十一章从道,我们看本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盛大的叫做孔,或者是洞察也叫做孔。“惟道是从”,“道”在天就是阴阳,现在附在我们身上,我们给它改个名词叫做性。性是什么组成的呢?就是气。所以“道”在天也是气,赋予我们之后,我们叫它性,也是气,它是有特质的。所以叫做性。洞察这个“德”的容貌,叫做孔德之容。唯有在一切作为之中,时时不违背身中的大道的造化的规律,以这个为准则,才配称得上是有德的人。


所以一个人有没有德,看外貌吗?看他讲话斯文吗?看他口气和婉吗?看他对着下面很爱护对上面很恭敬吗?只看这些吗?不是这些,跟这些可以完全没有关系。洞察什么叫德?唯有在一切作为之中,往内观照,他的身体里面的本性造化,时时不违背身中大道的造化规律,以这个作为唯一判断的准则。这个便是古代的圣哲在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德性的唯一的依据。


看外在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再看他的内在。若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得再怎么样的好,但其内在本性的返本造化却未曾进寸步,那么圣哲便要讥讽为造作,或者是孟子就讥讽为“义袭”。


义袭不是那个烂小人,那个假好人,那个说“我爱台湾然后专门坑钱的人,不是在骂这些这么粗陋的人。我为了守着一个很好的规矩,我在内心里面产生了很大的净相、很大的对待,这个大的对待竟然让我的内心像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天天都这样,让我的精气神不断地溃散;我为了守这个原则,可是我的精气神不断在溃散,我的内心忐忑不安,我的对待是这么样地鲜明……那你的本性是到底跟无极相合,还是跟六道轮回的气数相合?往六道一直去,这点你得要搞清楚。


所以在《庄子》里面不是有这样吗:两个人去牧羊,然后羊都掉了,他的主人就骂他,然后说:“你去干嘛?”“抱歉,主人,我去赌博。”他说:“那另外一个在干嘛?”说:“很抱歉,主人,我在读书。”大家看起来读书是比较高尚,可是问题是你今天来替主人做什么?牧羊。我管你去做什么掉了,反正两个人都掉了,来统统拖到旁边去打十个屁股。


老天爷创了这个善法创了这个恶法来规范我们的世间,但其目的是什么?大家得牧一只羊。那只羊是什么?就你的性。不管你做好做坏,把你的性搞砸了,来统统拉到旁边打十个屁股。


大家就要了解这个道理。外面做的很好,而里面的本性依然跟那些做恶的人的溃散的速度是一样的,这种情况圣哲就把他讥讽为“义袭。他的意思不是要把你打入地狱,而是要用这样难听的话,让你当头棒喝,了解说“是不是我是被骂的那一个”?这才是他的目的。


《论语》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于礼乐”,就是礼乐还没出来之前,那一些本来心性就泰和的人,叫做“先进于礼乐,野人也”,质朴的人。“后进于礼乐“,透过礼透过乐,丝竹之乱耳,乱了半天才慢慢平静下来,像这些“君子也”,是世俗人所谓的君子。但是如果要以修行来说,“如用之”,不是说用它来治国,用它来干嘛?而是说,如果要以修行来说,要从哪一个为准呢?从“先进”。


就是在还未学这些以前,我们的本性之中,在未污染之前,本来就有一个太和是存在的。所以外面只是一个礼乐的样子,是圣人所标榜的吗?圣人不是标榜外在样子,外在的礼乐是为了要熏陶内在的太和的本性来用的。结果现在的人觉得乐,我们听这次有一个台湾的第一把交椅,来中岭山演奏,我们私下听他聊天,他的学生都是一流的,比赛完的那一刹那,没有第一名,就两个两个一对都抱着哭。一场比赛只有几个第一名?就一个啊!那你知道一场比赛下来,要有多少人在下面、好几个团队抱着哭的呢?


这样子的学习能不能颐养他的太和?那是最快的速度在开倒车,危不危险?当有一天,念了三十年五十年下来,他的精气的溃散的程度比那个赌博的还更溃散。所以圣人不是这样看,在礼乐之前还有个什么?还有个性真还在。


我们再看《七真》的这一段:王重阳说,王重阳就是七真的祖师。嗟乎!可惜啊!世之修道者,他们怎么修呢?或在事上修,庙盖很大,几十亿;或在貌上修,谦卑恭敬,耳垂很大,额头很亮;或在口上修,赞美,认同。皆失之远矣于道原无分毫,对于本性的造化,对于离开对待而获至无极之真的本性造化,一步也未曾经过。又有从耳目上修,勿视勿听的,肚腹上修,气纳丹田的,恭敬上修,卑恭屈膝的。一切有为之法皆非道也,不是原来天然就本真的,是后天的巧饰。


圣人也创这些法,创这些法就是为了要熏陶内在达到它的太和。但是如果这个主轴给丢掉了,道是什么?道是气,气应该怎么样?应该任其本真,就是一个太和。如果这个主轴失去,我们就如同吃到米糠没有吃到米,虽然你也是吃了一大碗,可是明眼人一看,你在吃什么?吃米糠哎!那一个人才吃半碗,那一个吃什么?吃白米。哪一个内行,吃白米的才内行。所以有时候我们学道会这样,学到好几碗的米糠,学太多了。为什么要绝学?那些没有用的东西,你要把它认清楚。


《论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时候修道的人,是为了要圆满我的本性,不要外在的东西,是其次的,主要的外在东西是要来熏陶内在;“今之学者为人”,现在学习的人是,“我做这个礼貌给你看的,我说这个好话给你听的,我做些功业要来跟你相比的”,处处是往哪里去?是往外面去。这是只为了玩人耳目。可是他的外在可以做出你认为一流的德行,而他的内在可以溃散成跟那个天天赌博的人是一致,这个德还叫不叫德,这叫做“义袭,这样了解吗?


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太过于注重外表,“令色”是什么?和善的表情,令人动容的表情,令人动容的语言,叫做巧言令色。通常我们解“巧言令色”都怎么解?就是皇上前面那个小李子,那样有配资格当巧言令色吗?“巧言令色”一上台说罢,若不能够动台湾人的心,他还叫巧言令色吗?他一上台、他一鼓动,下面的人不落泪,他还叫巧言令色吗?就是那一种人,专门收买你的心,外面做好他不是故意收买,可是我认为这样是对的,这样的礼貌、这样的角度、这样的笑容、这样的口气刚刚好。


可是专注在外的时候,内在匮乏,叫“鲜矣仁”。这个仁就是本性、种性、造化的种性。像花生仁,花生仁的可贵就是它有一个种性,它正在生生不息,那个才叫做仁。果仁,一个水果最珍贵的不就是那个仁吗?那个仁种在地上,它才会长啊!我们的身中也有一个仁,那比果仁比花生仁可要珍贵多了,因为它长出来可以类似于无极之真。当然也可以长的像藤蔓一样往六道钻去,但它也可以像乔木一样高耸入云天。


今之修道者,能将一切的作为举止与本性造化息息相连贯者,是非常非常少的。若所做之德,未曾吻合于本性的造化,那么圣者视为伪德,而非真德。就是我所做出来,大家当然都认为你很有德性了,你的道貌很好了,可是若不是吻合本性的造化,没有息息相关,失联了,那这是伪德。既然真修假修的分界,只在能否吻合大道的规律,就是本性的规律,那么认识道的原貌,岂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所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要拿放大镜看德,叫孔德之容。要去洞悉什么叫德,谁是真正可以学习的,那就要看,放大镜放到他身体里面看,不是只看外面。他的言谈举止跟内在的心性,一个虚字在关联着,这个道在我们的身中到底是什么样的情貌。以下的这一段便是在述说这个问题,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说“德”是什么?大家不要搞错方向,是在里面,要跟身中的道息息相关。那道是什么呢?以下这一段就在说这个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青青毛豆

    原来,世上的各种法有千千万万, 创造各种法是为了熏陶内在达到泰和,这个才是主轴。 不然全是盲修瞎炼!警醒之~

  • 王幼芬

    学习这集,发现自己经常处于义袭的状态上。

  • 青青毛豆

    原来,一个人言谈举止有没有跟内在的心性相连,决定着他是有真德还是伪德! 谨慎之~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24

  • 爱吃素的使者

    真修假修的分界,只在能否吻合大道的规律。,

  • 1569375orjm

    听讲师解经,爽!过瘾!感谢,感恩!!!🙏🙏🙏

  • 潇宇麻麻

    修行的关键在辨别真德伪德

  • 泡沫公子

  • 乙睻

  • yIJ2024

    感恩张讲师!🙏🌹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