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有君子之道四焉

023.有君*****

00:00
21:27

《论语》23课|有君子之道四焉


大家好,我是杨鹏,欢迎来到我的“《论语》共读课”。今天讲第23课,《论语》“公冶长”篇第16章。


我先读一遍。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老师评价子产说:“子产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行为准则:他的自我行为恭谨,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育民众实惠,他使用民众讲道义。”


孔子对子产的评价很高。除《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三次赞扬子产外,《左传》中也记载了孔子对子产的正面评价。孔子认为子产执政,行的是仁政,带给百姓实惠。


分析本章之前,我们需要先介绍一下子产的情况。不然,我们无法知道孔子为什么对子产有这么高的评价。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著名国卿,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84年,死于公元前522年。子产在郑国执政近22年,孔子比子产小33岁。公元前543年,子产开始担任郑国的国卿,那年孔子8岁。子产去世的时候,孔子近30岁 。


孔子推崇子产,思想上也受子产影响。孔子“为政以德”的提法,就来源于子产。《史记》记载子产的原话是:“为政必以德。


子产是位有改革精神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家。从外交上看,子产执政郑国期间,北方有大国晋国,南方有大国楚国。郑国处于晋国和楚国之间,要平衡好与两个大国的关系,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子产当政期间,既维持了郑国的尊严,也尽力保持了与晋国、楚国的和平外交局面,使郑国没有遭受大的战争灾难。


从国内治理来看,子产是一位开创性的改革家。在外部压力之下,子产全力推行国内改革,巩固郑国内部的团结。在土地制度上,重新确立了田界划分,承认了新开垦的私田的合法性,许多贵族和民众受益。


子产最有名的故事有两个:一是子产不毁乡校,另一个是子产不侵犯商人权益的故事。


先简单说一下《左传》中记载的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初中语文课本也选了这篇文章。


《左传》中记载:郑国人在乡校中聚会,议论和批评时政。有一位叫然明的人建议子产毁了乡校。但子产反对压制批评意见,他说:“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去做;他们认为不好的,我就改正。这是我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呢?”


《左传》原文是:“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


孔子听说子产不毁乡校的事后,评论说:“由此观之,人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


《左传》原文: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孔子非常认同子产不毁乡校,认同民众参政议政的权利。


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多数人都知道,讲的是执政治国、要保护议政自由。但子产不侵犯商人权益的故事,知道的人不多。


《左传》中是这么记载的。晋国是春秋大国,晋国的国卿韩宣子是一位实权人物。韩宣子有一只玉环,这只玉环本来是成对的,另外一只在一位郑国商人手中。韩宣子来见郑国国君时,提出要得到郑国商人手上那只玉环来配对。


一个大国的执政国卿来要一个玉环,我们会想,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拿个玉环是小事。但子产对韩宣子说:“这玉环是商人的,不属于我们官府,我们官府给不了。”韩宣子只好自己去找郑国商人买这只玉环,但这位商人不肯卖,韩宣子又来请子产帮忙。


有人劝子产说:“韩宣子要的不多,晋国是大国,不要违背。何必为了一个玉环,引起大国的仇恨呢?”子产解释出一段特别的历史,他说:“我们郑国开国者郑桓公,与商人们有一个盟誓,我们郑国世代坚守,与商人们相互信任。”


春秋时期的中国人,非常重视盟誓誓约。盟誓过程,要燔烧牛羊牺牲,请神来见证。郑国与商人的盟誓内容是什么呢?


盟誓内容是:“你们不要背叛我。我不对你们强买强卖,我不会对你们索取剥夺。你们有市场利润,有珍贵财货,我并不需要知道。”


《左传》原文是: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音gài,索求) 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特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匄”,音gài,意思是索求。


从这两个故事可见,子产认为:民众有批评时政的言论自由,商人的财产权利不能受到侵犯。


讲完子产的情况,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本章。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有君子之道四焉”,指子产是君子,子产有四个方面的行为,符合君子的行为准则。君子之道,在这是指君子的行为准则。


“其行已有恭”,“行已”指自己行动的时候。“有恭”,指行为恭谨,态度庄重谨慎。“恭”的原义,就是向神献上供品。大家想象一下,你捧着供品向神献祭的时候,你应有的神情和态度。祭神,你得很庄重,也很小心,别让供品掉下来。由此可以想象子产为人处事的这种恭谨的态度了。


子产不毁乡校,除了他尊重言论自由外,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在乡校中议政的,其实多是贵族子弟,郑国是各大贵族家族联合执政的国家,执政治国要平衡各贵族势力,不能轻举妄动。子产对毁乡校的建议,是很小心谨慎的。


“其事上也敬”,他事奉君主的时候,也很敬重。郑国的政坛,是被七大卿大夫贵族把持的,郑国国君并无实权。但子产对郑国国君,仍然保持了礼教规定的敬重。


“其养民也惠”,他养育民众,给予实惠,给民众带来实利。朝廷怎么才能给民众带来实惠呢?朝廷工作人员,他们主要任务是维持社会秩序,他们并不从事生产贸易,并不创造税收和就业,他们是靠从事生产贸易的人们来养活的。所以,真正的养民,就是朝廷少收税,这样民众手上留下的财富就多一些;朝廷少管制干预,民众的活路也就多一些。


“惠”字的象形文字,是女子用心纺织,给家人提供衣料。所以现代中文,仍然用贤惠来称呼心地善良和能干的女子。“惠”就是生产财物的意思。


前面讲过的子产的经济改革,承认新开私田的合法性,保护商人的权益。这些都会给民众带来实际利益。《论语》“宪问”篇中,孔子还称子产为“惠人”,能给民众带来实惠的人。


“其使民也义”, 他使用民众的时候讲道义。中国古代,使用百姓的事,主要是从事战争,修建城墙、桥梁、道路等公共工程,当然还有修建君王宫殿和朝廷殿堂等。


要做到“使民也义”,第一条,组织民众去做事,这些事得是服务民众公共利益的。这是目标上的正当性。例如,修城墙是为了保护民众,修桥建路是为了民众走路运输,组织自卫战争,也是为了民众不被杀戮和侵犯。不能以为人民服务的名义,来扩大朝廷的权力和朝廷贵族官吏的特权利益。


第二条,要衡量民众的力量,不能让民众负担过重。例如,不能在农忙季节去从事战争和修建城墙。这是方法上的正当性。


第三条,如果是在民主国家,还得有程序上的正当性。即政府所做的事,是民众的意愿,是民众代表、议员们讨论和表决同意的。


总结一下,要“使民也义”,理想的制度下,要保障目标的正当性,要服务民众的公共利益。要在民众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能滥用民众,方法上要保证正当性。决策过程得有一个民众代表参与,保证程序上的正当性


要做到“使民也义”,就得“三正”。这“三正”子产似乎都有,子产不毁乡校,就是那个时代的听取民意。


我们再看看孔子评价子产的这四句话:“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对自己来说,行已也恭;对君主来说,事上也敬;对养民来说,养民也惠;对使民来说,使民也义。


孔子谈子产的君子之道,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二是对领导,三是对民众。对自己,强调要严肃谨慎;对领导,强调要恭敬;对民众利益,强调要造福于民,使用民众,强调要符合道义。


我曾经讲过,人生永远要面对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我,二是人与人,三是人与自然,四是人与神。孔子本章所谈的子产的君子之道,讲的是人与自我、人与人的关系,没有谈到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会造成一个影响,认为君子之道,只涉及人与人的上下关系,不涉及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君子之道,是不完整的。其实《左传》中记载的子产的言行中,人神关系是一组很重要的关系。子产是敬奉天命的。子产认为,执政治国就是敬奉天命、助天行政。


如果加上子产敬奉天命的内容,我们可以在孔子评价子产的君子之道上,再加上敬天的内容:“有君子之道五焉:其敬天也诚,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今天听课的朋友,你的君子之道中,怎么考虑的这四大关系?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欢迎大家总结一下,分享在课后的评论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