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13 | 大乘正宗分如何理解

金刚经13 | 大乘正宗分如何理解

00:00
15:56

33-金刚经13  大乘正宗分如何理解


一、知识点



1、受者:



佛教辩中边论上卷四页云:藏识为缘所生转识,受用主故;名为受者。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2、化生:


化生是名词。所表达的意思很广,可以使用,净土往生就有从莲花中化生而出。看看下面的解释给你提供理论支援。
佛教认为世间所有生灵都可以归到溼生、卵生、胎生、化生,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 化生 】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upapa^duka,巴利语 upapa^tika。本无而忽生之意。即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五趣之中,地狱、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属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则有一部分为化生,如劫初之人为化生,龙、金翅鸟为傍生之化生者,鬼通胎、化二种,故五趣中以化生为最多。凡化生者,不缺诸根支分,死亦不留其遗形,即所谓顿生而顿灭,故于四生中亦最胜。据俱舍论卷九载,化生者,皆以爱染当生处而受其生。又依经中所载,生于净土者亦多为化生。〔放光般若经卷十三梦中行品、无量寿经卷下(康僧铠译)、俱舍论卷八、往生论〕(参阅‘四生’1680)
    【 化生 】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四生之一,即变化而生,如诸天,地狱,及劫初的人类都是化生的。2.指人死后的中阴身,又名中有,它是化生的。



3、虚幻:



《金刚经》当中佛祖告诉须菩提一句禅语叫:“一切皆为虚幻”。



很多人对这句话耳熟能详,但大都不理解这句话,或者说曲解了这句话。我当初也曲解了这句话,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在此进行纠正。



当初一开始学佛的时候,我首先学的便是最精炼的佛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对其中“空”的思想深入骨髓,于是,心里坚信一切皆空!



那时候心里非常释然,我便以为自己已然看破一切了,殊不知,那只是假象。



随着阅历增加,对人生不断地思考,又学习了《金刚经》《六祖坛经》乃至《圆觉经》等,我终于明白,“此空非彼空”的道理!



就是说“雁过不留痕”并不意味着大雁不存在,只是说天空中没有留下大雁的痕迹!也就是说,外界的一切事物经过我们面前的时候,不在我们内心留下任何痕迹,这才叫真正的空!



二、金句/精华笔记



1、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事友情都有这种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佛、做菩萨,都念念响水




2、如果菩萨有这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实际上他还没有领悟如来,也就是佛陀,他的无上正等正觉心还没有,所以他就不能叫做菩萨。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由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至金刚经。今天我们要读的是第三分,叫大乘正中分。可见这一分要讲的是大乘佛教的所谓的正宗的学说或者思想,应该是相当重要的。这一封很短,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赫萨因如是降服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孪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路无鱼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密度者,何一?孤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受者相,既非菩萨大成,正中分就这么长,然而这一分却很不好读,也很不容易理解,我想为大家做一些讲解,或许能够帮助各位听众朋友更好的来把握这一封所要传达的。


佛说。佛就对须菩提讲说,诸菩萨、摩赫萨、应卢氏降服其心,就这些大仆什么啊,应该像下面这样来降服他的妄心,这个心是指虚妄之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佛陀就为须菩提一一列举了。孪生,在佛经当中一般是指鸟虫。孪生,你比如鸡,当然这个禽类算鸟类了,对吧?胎生,那么咱们都理解了,哺肉类动物,比如人,狮生是指水中的这种生物师生,因为这个潮湿的什么化生,一般在佛经当中是指天、人,这四类是御界众生,换句话说,爱与心很深重。接下来还有 4 类叫若有色、若无色、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那么无色借天的这个众生,有色借天的众生有什么区别?若有色就是有色见天的众生,它已经没有暗喻之心了,它跟前四类孪生、胎生、湿生、化生不一样,他没有爱与之心,但是他还有设想。而无色借天终生不但没有爱与之心,而且连色声都没有了。如有想天众生,还有一念,就是他还有这种念,有这种思想,或者有这种思维的存在。有意念。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没有,一个念头都不存。既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他的心境当然是既然不动的,然而他又不像草木砖石那样无知,那么所有这些八大类囊括了一切众生,当然在佛经当中对于众生的分类还有很多种,这是一种分类,囊括了所有的我皆令路无鱼涅槃而灭渡之,就是我都要使他们路欲不生不灭的境界。


无欲涅槃而灭除妄信,这个当然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这里提到了无语涅槃,那么这个是一个佛教的一个专业的术语,是值得要为您做一些讲说的。我们先讲无鱼涅槃,在梵文当中它叫尼路巴蒂薛沙尼尔瓦纳,它相对的是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也翻作无余一,涅槃一就是指医生,也就是人的身体了无余涅槃。或者说无余涅槃是指什么呢?指断了烦恼杖,灭掉了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的涅槃,换句话说,无语音涅槃是彻底的涅槃。这个佛经当中讲的比较多,这个概念与它相对的有余涅槃,梵文叫 somebody 雪山尼尔。哇呢,那么有一的意思咱们就比较好明白了。一是指人的身体而小趁佛教认为虽然断却一切生死原因这烦恼而正的涅槃,然而因为你前世的业所造成的果报生还存在。换句话说,生死之阴已断,然而生死之果尚在,这就称为有余涅槃。那么反过来,以断尽生死之因,又无生死之果而达到了麾生涅制的究竟涅槃的境界,就称为乌鱼涅槃。所以这里讲的无鱼涅槃,是涅槃的一个非常非常高的一个境界,咱们一定要对这个概念有所掌握。


而在佛教当中,对于涅槃还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叫什么呢?有嗜涅槃之说,在佛经当中有这样的说法,何谓四种涅槃?是指第一,本来自信、亲近涅槃,又称为自信清净涅磐、信净涅槃,这是一种涅槃,那这种涅槃就无生无灭,湛蓝如虚空,一切友情皆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也不一不二了,对吧?又离一切相而无有分别,而且言语、思虑等等都已经敏觉,唯有胜者才能自内政治,这个是一种涅槃。


第二种涅槃叫有余涅槃,也就是有余涅槃,这个我刚刚为您解说过了。第三种涅槃叫无鱼涅槃,也就是无鱼涅槃。我刚刚也为您解说过了。金刚经第三分就讲无鱼涅槃。而第四种涅槃叫无助处涅槃,这个也就是断字智障,则得生死涅槃,无差别之生智,对于这两者没有喜欢,也没有讨厌,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经常和这种大慈大悲这样的这种境界相辅相成,利乐有情。是这样的,这种涅槃叫无助处涅槃。


这种嗜涅盘之说是通常我们可以在法相中,也就是法相为师中的经典当中看到,但我们不管,那么在这里,金刚经这里提到的无欲涅槃就是很高的一个境界了。那佛接着讲,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渡者这个话就很难理解了,你这样渡了那么多的众生,然而实际上根本没有众生得赌。何一姑,为什么?佛陀就告诉徐菩提,洛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受者相,既非菩萨,这个是什么意思?这个实际要讲的是众生是虚幻,有它不是真有,对吧?那么忘心前面我们不是讲要降服其心吗?这个性指望性吗?人的忘心也是虚幻,有的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不带降服也不带灭度。


所以要探到究竟来讲,没有任何众生要得到面,因为凡是可以证明我有我存在的这种任何的境界都是我想,比如快乐或痛苦。你如果有一种这种境况的,那你不就有我吗?对吧?你如果没有我这样的意识,怎么会感受快乐和痛苦呢?其他你比如救济穷困、发慈悲心、不杀生、发菩提心、求解脱等等,其实都有我的存在了。


甚至讲到究竟,你追求不生不灭的境界,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等等,不是我要争取,我要追求的吗?那么这个就是讲到了非常高妙的一个境界了,对吧?那这里边所谓的洛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受者相,既非菩萨,其实讲的就是这个。如果菩萨有望心要降服,有无量无边的众生要去灭度,就是有我相。


对不对?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对各种境界能够取舍的就是人像。比如你领悟了烦恼是由我向所生,因为你有我的这个概念,所以你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你会感受到痛苦和快乐等等等等。那么你感受到这一点了,你不取我相了,但实际上你还是有人相,所以人像跟我像的区别就要在这个地方去把握。那么如果你除了我相人相,咱们刚才稍微讲了讲,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事友情都有这种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佛、做菩萨,都念念响水。有很多修行的人甚至挣到了这一个角质了,以为悟到了,实际上这反而也是众生小。如果菩萨认为排除了我相人相念念的守住,也就是执着于这样一个觉知,那就更高级了。你以为悟到了,佛跟须铺地长,这还是着相了,只不过着的是众生相,那这样的象推到受者相,根本就是大无名了,对吧?对于大无名,就是没有知识,就是你是错误的一种知识嘛。你受者相,那还了得?就好比人先有了生命,你才会有受者相,才有身心,才有痛苦,快乐完了以后,你才会想要离苦得乐,那么最后连乐也被你正知,他是虚妄有不是实有的。


如果菩萨有这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实际上他还没有领悟如来,也就是佛陀,他的无上正等正觉心还没有,所以他就不能叫做菩萨。这一段就是大乘正宗封这一封要传达的经营。如果你有了这样的一种想法,你要把这一切众生这八大类都让他灭渡,让他进入无余涅槃,而你要清醒的认识到,实际上也并没有众生得到什么灭度。你如果有这么一种想法,那就说明你还没有摆脱我相、人相、众生相、受者相,还不能成为菩萨。这一封。我在这一讲先和您一起读到这里,我先为您略做一些解释,讲解到这里,因为在后面的若干风当中,我们会不停的提到金刚经的这个思想,也所谓大臣正宗这个思想,今天我就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一起接着阅读《金刚经》。今天我们要读的是第三分,叫大乘正宗分。可见这一分要讲的是大乘佛教的所谓的正宗的学说或者思想,应该是相当重要的。


第三分:大乘正宗分 

这一分很短:“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


大乘正宗分就这么长。然而这一分却很不好读,也很不容易理解。我想为大家做一些讲解,或许能够帮助各位听众朋友更好的来把握这一分所要传达的佛说。


佛就对须菩提讲,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就这些大菩萨们应该像下面这样来降服他的妄心,这个心是指虚妄之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佛陀就为须菩提一一列举了。卵生,在佛经当中一般是指鸟虫,卵生,你比如鸡,当然禽类算鸟类了,对吧?胎生,那么咱们都理解了,哺乳类动物,比如人。湿生,是指水中的这种生命(湿生,因为潮湿的湿嘛)。化生,一般在佛经当中是指天人。这四类是欲界众生,换句话说,爱欲心很深重。


接下来还有四类,叫若有色,若无色,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那么无色界天的众生,有色界天的众生,有什么区别呢?若有色,就是有色界天的众生,他已经没有爱欲之心了。


它跟前四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不一样,他没有爱欲之心,但是他还有色心。而无色界天中生不但没有爱欲之心,而且连色身都没有了。如有想天众生,还有一念,就是他还有这种念,有这种思想,或者有这种思维的存在,有一念。


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没有,一个念头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呢,他的心境当然是寂然不动的,然而他又不像草木、砖石那样无知。那么这些所有这些八大类,囊括了一切众生。当然在佛经当中,对于众生的分类还有很多种,这是一种分类,囊括了所有的。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就是我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无余涅槃,而灭除妄心,这个当然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这里提到了无余涅盘,那么这个是一个佛教的一个专业的术语,是值得要为您做一些讲说的。


我们先讲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在梵文当中,它叫Nirupadhisesanirvana。它相对的是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也翻作无余依涅槃,依就是指依身,也就是人的身体了。无余涅槃或者说无余依涅槃,是指什么呢?指断了烦恼障,灭掉了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的涅槃。


换句话说无余涅槃是彻底的涅槃,这个佛经当中讲的比较多这个概念,与它相对的有余涅槃,梵文叫Sopadhisesanirvana,那么有余依的意思,咱们就比较好明白了,依是指人的身体,而小乘佛教认为,虽然断却一切生死原因的烦恼而证得涅槃,然而因为你前世的业所造成的果报身还存在,换句话说,生死之因已断,然而生死之果尚在,这就称为有余依涅槃。


那么反过来,已断尽生死之因,又无生死之果,而达到了灰身灭智的究竟涅槃的境界,就称为无余依涅槃。


四种涅槃 

所以这里讲的无余涅槃是涅槃的一个非常高的一个境界,咱们一定要对这个概念有所掌握。而在佛教当中,对于涅槃,还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叫什么?有四涅槃之说。在佛经当中有这样的说法。何为四种涅槃呢?


是指第一,本来自信清净涅槃,又称为自信清净涅槃,性净涅槃。这是一种涅槃。这种涅槃就无生无灭,湛蓝如虚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也不一不二了,对吧?又离一切相而无有分别,而且言语、思虑等等都已经凝绝,唯有圣者才能自内证知。这个是一种涅槃。


第二种涅槃叫有余依涅槃,也就是有余涅槃,我刚刚为您解说过了。


第三种涅槃,叫无余依涅槃,也就是无余涅槃。我刚刚也为您解说过了,《金刚经》第三分就讲无余涅槃。


而第四种涅槃叫无住处涅槃,这个也就是断智之障,则得生死、涅槃无差别之深智。对于这两者没有喜欢,也没有讨厌,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经常和这种大智大悲,这样的这种境界相辅相成,利乐有情,是这样的这种涅槃叫无住处涅槃。


这种四涅槃之说,是通常我们可以在法相宗,也就是法相唯识宗的经典当中看到,但我们不管啊。那么在这里《金刚经》这里提到的无余涅槃,就是很高的一个境界了。


佛接着讲,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个话就很难理解了,你这样度了那么多的众生,然而实际上根本没有众生得度。何以故,为什么?佛陀就告诉须菩提啊,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个什么意思?这个实际要讲的是众生是虚幻有,它不是真有,对吧?那么妄心,前面我们不是讲要降伏其心吗,这个心指妄心嘛,人的妄心也是虚幻有的,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不带降服,也不带灭度。


所以要看到究竟来讲,没有任何众生要得到灭度。因为凡是可以证明我,有我存在的这种任何的境界,都是我相。比如快乐或痛苦,你如果有一种这种境况的,你不就有我嘛,对吧?


你如果没有我这样的意识,怎么会感受快乐和痛苦呢?其他比如,救济穷困,发慈悲心,不杀生,发菩提心,求解脱等等,其实都有我的存在了。甚至讲到究竟,你追求不生不灭的境界,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等等,还不是我要证取,我要追求的嘛。


我相、人相、众生相

那么这个,就是讲到了非常高妙的一个境界了,对吧?这里边所谓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其实讲的就是这个。如果菩萨有妄心,要降服,有无量无边的众生要去灭度,就是有我相,对不对?


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对各种境界能够取舍的,就是人相,比如你领悟了烦恼是由我相所生,因为你有我的这个概念,所以你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你会感受到痛苦和快乐等等。那么你感受到这一点了,你不取我相了,但实际上你还是有人相。


所以人相跟我相的区别就要在这个地方去把握,那么如果你除了我相、人相咱们刚才稍微讲了讲,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这种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佛,做菩萨都念念相随。


有很多修行的人甚至证到了这一个觉知了,以为悟道了,实际上这反而也是众生相。如果菩萨认为排除了我相、人相,念念的守住,也就是执着于这样一个觉知,那就更高级了,你以为悟道了,然而佛跟须菩提讲,这还是著相,只不过著的是众生相。


那这样的相推到寿者相,根本就是大无明了,对吧?大无明就是没有知识,你是错误的一种知识,你寿者相那还了得,就好比人先有了生命,你才会有寿者相,才有身心,才有痛苦、快乐嘛。


完了以后你才会想要离苦得乐,那么最后连乐也被你证知,它是虚妄有,不是实有的。如果菩萨有这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实际上他还没有领悟如来也就是佛陀他的无上正等正觉心,还没有。所以他就不能叫做菩萨。这一段就是大乘正宗分,这一分要传达的经义。


如果你有了这样的一种想法,你要把这一切众生这八大类,都让他灭度,让他进入无余涅槃。而你要清醒地认识到,实际上也并没有众生得到什么灭度。你如果有这么一种想法,那就说明你还没有摆脱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不能成为菩萨。


这一分我在这一讲先和您一起读到这里。我先为您略作一些解释,讲解到这里。因为在后面的若干分当中,我们会不停的提到《金刚经》的这个思想,也所谓大乘正宗这个思想。今天我就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老仙大人

    一个走神就听不懂,要重新听

    1883117vwnn 回复 @老仙大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暖暖的阳光小屋

    按部就班,随遇而安。

  • 疏_雨_滴_梧桐

    问题挖掘深入,讲稿准备认真, 专业理论功底深厚,佛教泰斗带出来的弟子,开讲不凡,我爱听。

  • 月光下的华尔兹_ly

    老师讲的非常细致,学到了很多

  • 北部湾的小鱼

    缘起缘灭皆是因果报应,无余涅槃,无我状态,回归重生!

  • 13502462zmb

    钱老师讲的佛教十三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听,感思🙏

  • 十月小青

    如果你是佛学爱好者或初学者,听听钱教授的讲解能理解不少。如果你是一位坚定的修行者,建议一定要听听梦参长老讲解的金刚经,能让你豁然明心。相信我

  • Ralph辰

    如果没有众生相 那菩萨去度谁呢 岂不是连目标都没了

  • 小小_5pw

    为什么我听不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