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金刚经20 声闻四果都不是实有的吗
⼀、知识点
1、无相:
“无相”,中国最早的道教理念,远比佛教的“无相”之说早两个多世纪。最早写作无象。指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概念,.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
无相,佛教用语,绝真理之众相名无相。
《大乘义章》二: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盘法相释。涅盘之法离十相、(《涅盘经》三十: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故曰无相。
《大论》曰:般若波罗蜜、是无相相。
【无相】
(术语)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盘离男女等十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涅盘经三十曰:“涅盘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乘义章二曰:“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盘法相释,涅盘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此无相有浅深二重。
2、妄念:
佛家妄念指的是心的意识因为错误的理解和思维而产生的联想造作。佛法中常说的是以假为真、以虚为实、以苦为乐等。正如我们所追求的名利,都是镜中花水中月,百八十年后,一切都与你无关了带不走毫厘,但是我们依然不停地去追求,不知道适当的歇一歇脚步,放肆一下我们追求的东西意义有多大,追求的越多,下一世因缘果报就越多,只能不停地轮转,生生世世。这就是妄念。
3、果味:
古时候有位大富长者,家中流行风寒,惟有形似槟榔的庵摩罗果可以缓解病情,大富长者就让没有染病的一位仆人到果园购买,特别叮嘱道:「告诉果园主人,多挑些熟透的甜果,没熟的不要。」
仆人来到果园。园主热情地接待他,说:「我这里的果子味道都很好,凡是摘下来的果子都是熟透的甜果,没熟的都留在树上,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
仆人说:「只尝一个怎么知道所有的果子都甜呢?」
园主劝道:「你想的虽然很周到,但果子如果破了皮,就不好再招待客人了。如果你执意要挨个尝,不甜的可以还我,甜的就不能退还了。」
仆人点头道:「这个办法很公道,那我就开始尝了。」于是他开始将庵摩罗果一一品尝。就这样,他买了一筐咬破了的庵摩罗果。
长者见了那筐果子,气不打一处来,全部倒掉了。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肉眼虽不见,而自然遵循至理。世人听到因果的道理不肯相信,说:「除非亲身经历之后,我才相信。」等大限到来,业障现前,一切都晚了,就像那些果子一样被丢弃。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如果有人能够授职金刚经中的哪怕是四句寄送,或者他还为别人讲说这其中的四句寄送,那么他的功德是不可计量的。
2、如果你能够受持整部金刚经,并且为别人去讲说这整部金刚经,那么他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了。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由我接着和您一块诵读佛教十三经之金刚经。在上一讲,我们讲到了金刚经的第八分,依法出生分。佛陀问须菩提,如果有人用无量的、无数的整个世界里所有的这种七宝,也就是金银、琉璃、珊瑚等等这 7 种宝物来做布施的话,这个人的福报多不多?须菩提回答,当然是多的,而须菩提当然他的智慧不一般,所以他强调了一句,说这个福德既非福德,幸,是故如来说福的多。
须菩提认为,如果有一个人用海量的珍宝来布施,他的福德是多的。那么佛陀接着对须菩提讲,还有比这福德更大、更多的事情。什么事?佛陀讲,若父有人于此经中受此乃至四句记等,为他人说西服圣,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诺多罗三谬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处。须菩提,所谓佛法者,既非佛法,佛德,讲什么呢?须菩提,如果有人能够从这部经,也就是金刚经中学到了,掌握了,哪怕是四句寄语,他在为别人去讲述,那这个人的福德比那个用满世界的七宝来进行布施的人的负德还要大。为什么呢?因为所有诸佛以及他们的无上正等正觉法都是从金刚经出的。
当然,佛陀马上追加了一句须菩提,所谓佛法者,既非佛法,因为佛陀怕须菩提产生执着之心,所以加了一句所谓的佛法,因为它的本性空,它的本性并不是实有的,所以它也是非佛法。加了这么一句,这里边讲到了四句g。这个 g 梵文叫Shlora,这个是古代印度对于经典文字一种计算的方法。汉译佛经里把它翻成比如切陀、嘎塔,或者寄托,或者粉送,或者寄送等等歌颂的颂,甚至有的还把这个 g 徐罗嘎翻成歌谣,在汉语佛景当中一翻,满眼都是这个继子寄送等等。
当然到底寄送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义,佛经当中也是各有各的说法。比如有一种说法说一首希罗嘎是由梵文 32 个音节构成的。当然还有别的说法我们不必太在意,反正它是指佛经的一种句子,叫技术,这里实际讲的是法布师比财布师更有福德,当然你也不能执着这个依法出身风。
第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有人能够授职金刚经中的哪怕是四句寄送,或者他还为别人讲说这其中的四句寄送,那么他的功德是不可计量的。因为受持金刚经的寄送,或者说你学习去理解或者掌握金刚经的经历是自立的,你是对自己有利益的,而你为他人说是传法,是利,他的功德当然非常大了。那更不要说,如果你能够受持整部金刚经,并且为别人去讲说这整部金刚经,那么他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了。这是依法出身份要讲的内容。
接下来的一封叫一项无相封。第九,那么这是金刚经的第九封,在这一封里边依然是佛陀和须菩提,一问一答,依次提到了小乘佛教里边的四种果味,用这 4 种果味来破除大家的一些错误的认识,也叫妄念。这个错误的认识是什么呢?就是大家认为这个世界上是有货可断,有果味可以挣得的,这个佛陀认为是妄念,必须破除佛陀,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波惹的石像是什么呢?是非有相非无相是非一想是离,一切想,这才是思想。如果你认为,唉,我能够挣得某种果味,那当然就不对了,这就首先要有能挣的人,还要有你可以挣得的果,这当然就是执着,对不对?这就是直取,所以一项无相分。
第九,依然是在着力破除众生的曲铸,也就是执着直取佛陀问须菩提,予以云和须脱环能做试念。我得须脱环,果府须菩提言佛也。适尊何以故虚头怀名未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舍生香味出法,市民需拖还。虚脱环,梵文叫斯罗德巴纳,也叫索德巴纳。它是什么呢?它是小乘佛教当中的一个果味,一般我们认为它是小乘佛教里边经常提到的一个果味。过去翻译为陆流逆流,还有比较奇怪的方法,沟港心意,也就是鸠摩罗什为旧义。玄奘大师以后为心意,心意把它翻成欲流,所以陆流不入流,欲流不欲流。
我们现在汉语当中经常讲到的这个词,和佛经也有很大的关系。它是声闻四国里边的第一国,就虚都还国,它已经断除了三界一切贱货出得法眼,它是这样的一种成就。当然其实对虚脱环,佛经里边还有更复杂更详细的说法,有很多成的意思,我们就不展开了,简单的说,得了虚脱还果味的人,再经过七次生死,他就一定可以录涅槃。所以佛陀就问这个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认为正德虚脱还果味的人会升起这样一个念头吗?这个念头是我已正得虚脱还果威,会不会虚菩提回到不会。为什么不会呢?因为虚脱环的意思是入流,但实际上是无所陆的,因为它对声、色、香、味、出法都不执着,他挣得的这种境界就是对这些不执着,所以他才叫虚脱环,才叫索德巴纳,或者叫索德巴纳。
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念头,那么佛陀就接着问,把四个声纹的这个果味一一列举了一遍。佛陀接着问,须不提于云和司托函。能做事,念我的司托函国佛须菩提曰,否也?或者不也。世尊何以故斯托海。明以往来。儿时吴往来是名斯托海,斯托海就是声纹的第二个果位,它的梵文叫 Sagaga me。它是什么意思?又翻为一来国,意义就是一来一往来,是声纹四个果味当中的第二果。当然它也很复杂,我们照例也不展开。反正修到了这个果味的人,他要一次来往天上,人间就一次去天上,然后一来人间受生,才能得到究竟。从此往后,它就不再降生了,不再瘦身了。所以它叫斯托海,也叫一来果,一来就是往来一次的意思。所以佛陀这么问了以后续菩提就回答,不会的。为什么呢?因为斯托函的意思是以往来,而实际上也是吴王来的,心中已经没有了往来和不往来的分别,所以他才叫斯托函。那么他怎么会有这个念头?我以挣得了斯托函国位,不会的。
佛陀接着又问到了阿纳韩国。佛陀,文须不提,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正德安纳韩国的人是不是会有这样的念头?我以正德安纳韩国为那须菩提照例回答,不会的。佛陀接着又问第四个果味,那须菩提,你认为正的阿罗汉果的这个人,他会不会升起我以正的阿罗汉果味这样的盛念呢?须菩提回答,额,不会的。那这里边的阿纳韩,它的原文是安。
是什么呢?就义是不来,这个人不来了。意义是不还无来、不来等等。它是声纹四果中的第三果,修到这个果味的人,他是生于色戒,无色戒不再到御姐来受生死,所以叫做不来或者不还,他就不来了。第一个果味旭脱环要经过 7 次生死露泥盘,第二个果味斯托海就一次往来,而到了阿纳海,声纹似果的第三果,他就已经不来。
阿罗汉大家比较熟悉了,他叫阿拉特,也叫阿汉特,略微有一点点区别。阿罗汉意义有的就很厉害,意义叫不声,无声真人,你看这个都很高,有的翻译非常有意思,有的时候还把阿罗汉译成杀贼,这杀贼还有这种译法,它是生文四果中的最高果味。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它已彻底震到了无声寂灭、解脱生死这样一个境界,所以也有人把它翻成无声。
从广义上来看,很多人认为阿罗汉是小称的一个最高国威,这果然没错。但是从佛经里边看,其实阿罗汉有的时候也只大乘的一个最高过位。如来有很多种称号,其中有一种称号就叫阿罗汉。所以这一讲其实讲的所谓的一项无相分。第九,这一分主要破除众生的执着,众生千万不要认为有货可断,有果可证,你正到了声纹里边四个果味的任何一个果味,你也都不能执着,不能认为这个果味是实有的。这就是金刚经的第9分,一项无相分所要讲述的经历,今天我就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由我接着和您一块诵读佛教十三经之《金刚经》。在上一讲,我们讲到了《金刚经》的第八分,依法出生分。
第八分:依法出生分
佛陀问须菩提,如果有人用无量的、无数的、整个世界里的、所有的这种七宝,也就是金、银、琉璃、珊瑚等等,这七种宝物来做布施的话,这个人的福报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当然,是多的,而须菩提,当然他的智慧不一般,所以他讲强调了一句,说这个是福德,既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须菩提认为,如果有一个人用海量的珍宝来布施,他的福德是多的。那么佛陀接着对须菩提讲,还有比这福德更大、更多的事情。什么事呢?佛陀讲,“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陀讲什么呢?须菩提啊,如果有人能够从这部经,也就是《金刚经》中,学到了、掌握了哪怕是四句偈语,他再为别人去讲述,那这个人的福德,比那个用满世界的七宝来进行布施的人的福德还要大。
为什么呢?因为所有诸佛以及他们的无上正等正觉法,都是从这部《金刚经》出的。当然,佛陀马上追加了一句,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因为佛陀怕须菩提产生执着之心嘛,所以加了一句,所谓的佛法,因为它的本性空,它的本性并不是实有的,所以它也是非佛法。加了这么一句。
这里边讲到了四句偈。这个偈,梵文叫gatha,这个是古代印度对于经典文字一种计算的方法。汉译佛经里把它翻成比如伽陀,或者伽塔,或者偈佗,或者讽诵,或者偈颂等等,歌颂的颂。甚至有的还把这个偈,gatha,翻成歌谣,在汉译佛经当中一翻,满眼都是偈子,偈语,颂等等。
当然到底偈颂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义,佛经当中也是各有各的说法。比如有一种说法,说一首gatha是由梵文32个音节构成的。当然,还有别的说法,我们不必太在意,反正它是指佛经的一种句子,叫偈颂。
这里实际讲的是法布施,比财布施,更有福德。当然,你也不能执著,这个依法出生分第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有人能够受持《金刚经》中的哪怕是四句偈颂,或者他还为别人讲说这其中的四句偈颂,那么他的功德是不可计量的。
因为受持《金刚经》的偈颂,或者说你学习去理解或者掌握《金刚经》的经义,是自利的,你是对自己有利益的。而你为他人说,是传法,是利他的,功德当然非常大。那更不要说如果你能够受持整部《金刚经》,并且为别人去讲说这整部《金刚经》,那么它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了。这是依法出生分要讲的内容。
第九分:一相无相分
接下来的一分,叫一相无相分第九,那么这是《金刚经》的第九分。在这一分里边,依然是佛陀和须菩提一问一答,依次提到了小乘佛教里边的四种果位,用这四种果位来破除大家的一些错误的认识,也叫妄念。
这个错误的认识是什么呢?大家认为这个世界上是有惑可断,有果位可以证得的。这个佛陀认为是妄念,必须破除。佛陀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般若的实相是什么呢?是非有相非无相,是非一非异相,是离一切相,这才是实相。
如果你认为,我能够证得某种果位,当然就不对了。这首先要有能证的人,还要有你可以证得的果,这当然就是执著,对不对?这就是执取嘛。所以一相无相分第九依然是在着力破除众生的取著,也就是执著、执取。
佛陀问,“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梵文叫srota-apanna,也叫sota panna,它是什么呢?它是小乘佛教当中的一个果位,一般我们认为,它是小乘佛教里边经常提到的一个果位。过去翻译为入流、逆流,还有比较奇怪的翻法,沟港。新译(也就是鸠摩罗什为旧译,玄奘大师以后为新译),新译把它翻成预流。
所以入流、不入流,预流、不预流,我们现在汉语当中经常讲到的这个词,和佛经也有很大的关系,它是声闻四果里边的第一果,须陀洹果,他已经断除了三界一切见惑,初得法眼,他是这样的一种成就。当然,其实对须陀洹,佛经里边还有更复杂更详细的说法,有很多层的意思我们就不展开了。
简单的说,得了须陀洹果位的人,再经过七次生死,他就一定可以入涅槃。所以佛陀就问,这个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认为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人会升起这样一个念头吗?这个念头是我已证得须陀洹果位,会不会?须菩提回答,不会。
为什么不会?因为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但实际上是无所入的。因为他对声、色、香、味、触、法都不执着,他证得的这种境界,对这些不执着。所以他才叫须陀洹,还叫srota-apanna,或者叫sota panna。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念头呢?
那么佛陀就接着问,把四个声闻的果位一一列举了一遍,佛陀接着问,“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就是声闻的第二个果位,它的梵文叫sakrad-agamin。那是这样的音,它是什么意思?又翻为一来果。意译就是一来,一往来,是声闻四个果位当中的第二果。
当然它也很复杂,我们照例也不展开,反正修到了这个果位的人,他要一次来往天上人间,就一次去天上,然后一来人间受生,才能得到究竟。从此往后他就不再降生了,不再受生了。所以他叫斯陀含,也叫一来果,一来就是往来一次的意思。
所以佛陀这么问了以后,须菩提就回答。不会的,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而实际上也是无往来的,心中已经没有了往来和不往来的分别,所以他才叫斯陀含。那么他怎么会有这个念头,我已证得了斯陀含果位,不会的。
佛陀接着又问,问到了阿那含果,佛陀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呢?你认为证得阿那含果的人是不是会有这样的念头呢,我已证得阿那含果位。须菩提照例回答,不会的。佛陀接着又问第四个果位,须菩提,你认为证得阿罗汉果的这个人,他会不会升起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位这样的心念呢?须菩提回答,不会的。
这里边的阿那含,它的原文是anagamin,anagamin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旧译是不来,这个人不来了,意译是不还、无还、无来、不来等等。他是声闻四果中的第三果。修到果位的人,他是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到欲界来受生死,所以叫做不来,或者不还,他就不来了。第一个果位须陀洹要经过七次生死,入涅槃。第二个果位斯陀含,就一次往来,而到了阿那含,声闻四果的第三果,他就已经不来。
而阿罗汉大家比较熟悉了,他叫arhat, 也叫arahant,略微有一点点区别。阿罗汉,意译,有的就很厉害,意译叫不生,无生,真人,你看这个都很高,有的翻译非常有意思,有的时候还把阿罗汉译成杀贼,这杀贼,还有这种译法。
他是声闻四果中的最高果位,那么他的特点什么呢?他已彻底证到了无生寂灭,解脱生死这样一个境界,所以也有人把它翻成无生。从广义上来看,很多人认为阿罗汉是小乘的一个最高果位,这固然没错,但是从佛经里面看,其实阿罗汉有的时候也指大乘的一个最高果位。
如来有很多种称号,其中有一种称号就叫阿罗汉。所以这一讲,其实讲的所谓的一相无相分第九,这一分,主要要破除众生的执着,众生千万不要认为有惑可断,有果可证。你证到了声闻里边四个果位的任何一个果位,你也都不能执著,不能认为果位是实有的。这就是《金刚经》的第九分,一相无相分所要讲述的经义。
今天我就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欢迎加入《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官方社区,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回复“学佛”进入学习交流群】
此段表义就是不要执着果位,其实就是要去除凡夫的贪念!现实意义重大!不要有所求,所得、有目的性去信佛!尤其是为了成佛而信佛!人性贪婪,如来看的明明白白!
贫僧普渡老衲 回复 @谛言: 随喜赞叹!功德无量!
非常感谢钱老师!钱老师慢慢讲,不要急!
以前一直听老师的钱文忠说佛,这个专辑刚出来的时候,还犹豫了一下,一转眼VIP免费了,太开心😁
恳请钱先生慢慢讲,为我们好好夯一夯佛学基础。二百集不够用,只要钱先生时间上允许,恳请接着再开,二百集一季,来他二十季,学生紧跟不惰。
解得好!感谢钱教授
钱教授讲得好👌🏻
感谢老师,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四果和意义,不执着,老师功德无量
风定池莲自在香 回复 @亮子老李: 不能太执着。
所谓破执、不执着,是否可以理解为:一山还有一山高,学无止境?!——感恩钱老师!!
感恩钱教授,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佛经,让信佛的人精神上有了追随佛的意念…,钱教授就是当今的佛菩萨,是带着弘法的使命来的
慢慢讲,200集不够,再开200集。讲好了,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