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15 | 布施如何让六度更圆满

金刚经15 | 布施如何让六度更圆满

00:00
15:44

35-金刚经15  布施如何让六度更圆满


知识点



1、五度:



这里的“五度”是指:布施波罗密,持戒波罗密,安忍波罗密,精进波罗密,禅定波罗密。


佛法有6度,另外一个是:般若波罗密。这6度,共分为2大类:般若是单独一大类,前五度是一大类。著名的金刚经,就是专门讲述:般若波罗密。其他的佛经,有讲述其他五度的。


六度的每一度都可以再具足六度,比如说布施也可以再具足六度:有施舍心就是布施;保持心地清净就是持戒;行持布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对境时能忍受就是安忍;以欢喜心布施就是精进;用心、专注地布施就是禅定;以三轮体空做布施就是智慧。


这样布施就具足六度了。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都以此类推,每个波罗蜜多都可以再具足六度。根本的分类有六种,每一种都可以再进一步分为六个。


2、儒法的布施:



1、布施,将金钱、实物布散分享给别人。指佛教用语,人的行为。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2、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


3、“布施”是佛教六度波罗蜜之一。是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布施可以广结善缘,舍去悭贪,培植善根。佛教最初传入我国,不事生产,遵守释迦之教,以乞食为生。和尚见人就叫“施主”,就是这个原因。


4、然而布施一词,最早也是出于道经。《庄子·外物第二十六》里有个故事:


5、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舍珠为。接其鬓,摩其颅,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6、儒以诗礼发冢,这里引用了一句《诗》,就是:“生不布施,死含珠何为?”意思是说那些富贵人、奴隶主,在世的时候不布施给穷人,死了还含着宝珠,企求不朽。这句诗在现在的《诗经》里找不到,属于佚诗。大概是孔子删定诗书的时候,觉得这句诗不够温柔敦厚,就删除了。但是在《庄子》里却保存了下来。让我们后人知道,布施一词,也是古已有之。


7、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3、父母的孝仰:




按照世间法的立场来讲,人应该孝敬父母,世间法是本木水源,应该甚终追源,孝顺父母,恭敬师长,这是天经地义之事。若按出世法来讲:我们努力修行发大菩提心就是尽大孝而不是小孝。


怎么解释因为修行有所成就可以超度七世的父母升天?所谓一子生道九祖升天,这就是大孝,孝分为四种:大孝。小孝,近孝,远孝。大孝就是报生生世世的父母恩,师长恩,小孝就是孝顺现世的父母。膝下承欢令父母高兴,养父母的身慰父母的心也就是要恭敬父母,供养父母。远孝就是效仿古今圣贤,效法他们的一言一行作为借鉴,一举一动作为圭臬,什么是近孝?就是什么事情除了孝顺自己父母之外,还要孝顺他人的父母祖辈,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和行为。


修行人能把父母放下,专心极致修行,这是对的,如果既不修行也不尽孝,这是不对的,这一点讲清楚,百善孝为先,真正出世法超过孝道,所以说不应该执着孝,如果执着孝顺父母,那就是沾上情情爱爱的思想,终日念父思母焉能修道讲的这个道理有人会懂,有人不懂,所以大家要深度考虑。所谓人心不古,为什么?因为世间人应该孝顺父母,可如果不孝顺,这个孝顺父母是落伍的思想,认为父母养育儿女是应尽的责任,不孝顺父母也不修行修道,毫无疑问将来一定会堕三恶道。所谓父母在人生尚有去处,父母不在何处为家?


现在的青年男女崇尚自由,对孝顺父母的思想比较淡薄,这种思想大错特错,修行人虽然不能孝顺父母,但可以帮助众生脱离苦海,是为大孝,人的福气都是孝顺父母开始,不管四种孝顺行那种孝都会给你带去大的福报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布施一般都发心于一种悲心和敬心、一种慈悲心和一种敬畏心,这大家能理解或者尊敬之心。所谓布施,比如对那些孤寡,对那些无依无靠的人,或者对身体有残疾有病的人,或者是那些由于遭受火灾、水灾、风灾等等的众生,要寄予激发起一种深深的同情,这就是以布施心而行。



2布施和今天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慈善事业比较接近,所谓尊敬的敬,比如对父母的孝仰,中国佛教是要孝敬父母的,那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而印度佛教其实对父母也是表达一种深情的。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由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之金刚经。当然,从前几讲开始我已经这么在表述,就是让我们一起来读金刚经,我想后一种表述也许更合适。在上一讲当中,我们讲到了金刚经的妙行无助分第四,这是金刚经的第四分,也就是第四章或者第四节。在这里边讲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布施。我也为您介绍了布施的梵文是达囊不失,这个词并不像我们很多朋友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彻头彻尾地地道道来自于印度,从梵文翻译过来的这么一个词。不是的,布斯是一个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很久,在有一些先秦古籍当中已经出现的一个标准的汉语的词,它的意思就是施舍给予这样的意思,所以早期的佛经的翻译者就把它用来翻译梵文的。


布施非常重要,值得我们用一些篇幅为您做一些尽可能详细的讲述和介绍。现在我们很多朋友都在做功德,都在行善,都在做公益,背后有一种思想资源,或者说传统当中有这么一种影响,就是和佛教传统当中的布斯密切相关的,所以它特别重要。为什么要行布施?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种问法,就是人为什么要行善?人为什么要做一些公益?人为什么要把自己一些财物,一些善意去和别人分享呢?按照佛教的传统,不失是人间和乐,和和气,气和和平平,快快乐乐,人间和热,出示圣法的根本。我们这些众生之所以在三界当中流转,不得出离,我们摆脱不了这种轮回。为什么?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由于我们贪爱,执着于字体,我们有很多贪爱和执着,而不是。


我在前一讲为您讲过 6 度,也就是 6 个 8 格拉米达,每一度都有对峙的一个对象的,而布施对峙的就是牵令,它是牵令的正对峙不失,能够破除众生的千令之心,让众生不为欲望所累,让众生能够放下对财物、名利、家世甚至舍身的执着。当然后两者对于一般来讲,放下是很不容易的,你能放下你的家世吗?你能放下你的这种肉身吗?这个很不容易。前面两者放下财务名利当然也不容易,然而相对于放下家事和舍生来讲,总要容易一些。因此不失能够养成我们的慈悲心,用种种钱财、宝物乃至那最高境界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都能够布施给众生,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持众生,摆脱他们,摆脱贫困、痛苦、烦恼和无知,满足他们的一些愿望和要求,就可以与众生广结善缘和法缘,让这些众生因为我们的布施而感到我们可以亲近,感到我们可以信任。   这样我们当然就可以有了这样一个姻缘去感化他们,并且自己的布施的行为也能激发他们向善向上,用一句佛教的术语来讲,更好地射受他们,把他们招拢过来,使众生成为法卷。从这个角度一讲,我想很多朋友就明白了,自利他者莫过于不实。所以在 6 度当中,将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可见按照佛教的说法,布施对于众生出离生死是至关重要的。布施是六度之首,它的重要性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可以完全跟您介绍明白的,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布施作为六度之首,它可以圆满具足。


厚五度。什么意思?它可以让后面的 5 度更加的圆满具足 6 度,我再为您重复一遍。不失持鉴,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失离不开持戒人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厚度,而且能够让这厚度更加的圆满具足。这个好理解,为什么按照佛教的说法和戒律,或者他倡导的这种学说,你在布施的时候,你必须防护自己的身和口,那你就必须有戒作为助力,你要守戒。当然出家重有出家重的戒,在家重有在家重的戒,居士有居士界,你不能什么都干,随便干不行的。所以在布式的时候,你就首先要有戒。


而有的时候,我们现在行善的人或者做公益的人经常有这样一个经历的,这个经理很无奈,就是有的时候还容易遭受到这些受帮助的、受施舍者的误解,甚至是辱骂。那这个时候要什么?你就要忍辱对不对?你能够忍的,不然的话,别人一误解你,你就火冒三丈,或者别人在言语上有些不恰当的地方,你们就马上发火,这完全就不是布式了吗?这也不是行善吗?这就有悖于布施的发心了,对不对?所以你就必须忍辱。如果在布施的过程当中,大家行善做公益,做好事,那当然是要有巨大的付出的,不仅是财务上的付出,你身心也要付出。在这过程当中,有些朋友就难免心生懈怠,那么这个时候就要什么,你就要呼唤什么,就要召唤什么,召唤经济。而在布什的时候,在行善做公益的时候,人最重要的是要什么?有定力,专注,那这个时候就需要净律,那禅定难道不是最好的注意吗?最好的帮助吗?而不失行善,做公益。


现在我们在强调,比如大家做公益一定要专业,那什么意思?做公益,布施,行善还要专业吗?对,因为你还要有智慧。布施不是说你拿起一把钱,往地上一撒,行山也不是这样,你抓起一把票子,每人塞几张,不是这样的,你需要有一种智慧。所以布施作为六度之首,它还能满足圆满厚度,这个当然就特别重。


布施一般都发心于一种悲心和敬心、一种慈悲心和一种敬畏心,这大家能理解或者尊敬之心。所谓布施,比如对那些孤寡,对那些无依无靠的人,或者对身体有残疾有病的人,或者是那些由于遭受火灾、水灾、风灾等等的众生,要寄予激发起一种深深的同情,这就是以布施心而行。


布施和今天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慈善事业比较接近,所谓尊敬的敬,比如对父母的孝仰,中国佛教是要孝敬父母的,那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而印度佛教其实对父母也是表达一种深情的。我们知道释迦牟尼成佛以后,是回到过他的家乡,探望过他的父亲和把他抚养长大的姨母的,他也是非常孝的,对三宝佛法生三宝的尊敬供养等等,这是以恭敬心来行不实。


这里边就包含着更多的我们现代人经常讲的一种感恩之心,而这两者就是佛教当中经常讲的悲甜和敬田,慈悲的悲,尊敬的敬。我们如果经常能为碑田和敬田里散播一些种子,那么我们就会收获到它的果实,所以用甜来做比喻非常非常好,不过不失并不那么简单,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所有的布施都是好的,或者说所有的布施都会产生好的结果的,不一定,按照佛教来讲,布式就分为很多种类,对于布式有很多分类,有比较重要的一种分类,就分为鲁法的布施和布鲁法的布施。


什么叫儒法的布施?儒法的布施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布施再来讲,对于所施的物必须有舍心。如果举例子,佛经当中也强调过,比如如果有些财物是被别人借去而忘记归还,或者说遗失了,或者说是被人抢去了,你表面上勉强的给予,而内心非常的心痛不舍,这个是不能算是布施的。


第二很重要,布施给别人的东西必须能够使别人获得利益。那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给予别人毒品,你的意思是害人?这难道能说是布施吗?当然不能,所以布施,儒法的布施,好的布施,它的定义是心甘情愿牺牲自己的福乐来成就别人的福禄。用一句我们常说的话就是损己利人,慈悲利他,无我而不求回报。这个与社会上我们也常见的那种为了追求某种功利的目的,而暂时的给予别人小恩小惠,以图更大的索取和回报,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布施不是金钱交易,更不是贿赂,也不是所谓的感情的投资,而是一种纯粹污染的一种背心射手,其中没有掺杂任何个人的目的和企图。这个是儒法的故事。布鲁法的布式,大致说来在佛经里面有七类,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也非常的重要,那么这个我就留在下一讲为您介绍,今天我就为您讲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由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之《金刚经》。当然,从前几讲开始,我已经这么在表述,就是让我们一起来读《金刚经》。我想后一种表述也许更合适。


在上一讲当中,我们讲到了《金刚经》的妙行无住分第四,这是《金刚经》的第四分,也就是第四章或者第四节,在这里边讲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布施。我也为您介绍了布施的梵文,是dāna。


为什么要行布施 

布施这个词并不像我们很多朋友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彻头彻尾地地道道来自于印度,从梵文翻译过来的这么一个词。不是的。布施是一个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很久,在有一些先秦古籍当中已经出现的一个标标准准的汉语的词,它的意思就是施舍,给予这样的意思。


所以早期的佛经的翻译者就把它用来翻译梵文的dāna。布施非常重要,值得我们用一些篇幅为您做一些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和介绍。


现在我们很多朋友都在做功德,都在行善,都在做公益。背后有一种思想根源,或者说传统当中有这么一种影响,和佛教传统当中的布施密切相关的,所以它特别重要。


为什么要行布施呢?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种问法。就是人为什么要行善呢?人为什么要做一些公益呢?人为什么要把自己一些财物、一些善意,去和别人分享呢?按照佛教的传统,布施是人间和乐,和和气气、和和平平、快快乐乐、人间和乐,出世圣法的根本。


我们这些众生之所以在三界当中流转不得出离,我们摆脱不了这种轮回,为什么?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由于我们贪爱执著于自体,我们有很多贪爱和执着。而布施,我在前一讲为您讲过六度,也就是六个(梵音),每一度都有对治的一个对象的,而布施对治的就是悭吝,它是悭吝的正对治。 


布施,能够破除众生的悭吝之心,让众生不为欲望所累,让众生能够放下对财物、名利、家室,甚至色身的执着。当然,后两者对于一般人来讲,放下是很不容易的。你能放下你的家室吗?你能放下你的这种肉身吗?这个很不容易。前面两者,放下财物、名利,当然也不容易。然而相对于放下家室和色身来讲,总要容易些吧。


因此,布施能够养成我们的慈悲心,用种种钱财宝物,乃至(最高境界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都能够布施给众生。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持众生,(摆脱)他们摆脱贫困、痛苦、烦恼和无知,满足他们的一些愿望和要求,就可以与众生广结善缘和法缘,让这些众生因为我们的布施而感到我们可以亲近,感到我们可以信任。


这样我们就可以有了这样一个因缘去感化他们,并且自己的布施的行为,也能激发他们向善向上,用一句佛教的术语来讲,更好地摄受他们,把他们招拢过来,使众生成为法眷。


从这个角度一讲,我想很多朋友就明白了,自利利他者,莫过于布施。所以在六度当中,将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可见按照佛教的说法,布施对于众生出离生死是至关重要的。布施是六度之首,它的重要性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可以完全跟您介绍明白的。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布施作为六度之首,它可以圆满具足后五度。


布施让六度更圆满 

什么意思呢?它可以让后面的五度更加的圆满具足。六度,我再为您重复一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离不开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后五度,而且能够让这后五度更加的圆满具足。这个好理解。


为什么?按照佛教的说法和戒律,或者它倡导的这种学说,你在布施的时候,你必须防护自己的身和口,你就必须有戒作为助力,你要守戒。当然出家众有出家众的戒,在家众有在家众的戒,居士有居士戒,你不能什么都干,随便干不行的。所以在布施的时候,你就首先要有戒

而有的时候,我们现在行善的人或者做公益的人,经常有这样一个经历的,这个经历很无奈。有的时候还容易遭受到这些受帮助的、受施舍者的误解,甚至是辱骂。


这个时候要什么?你就要忍辱,对不对?不然的话,别人一误解,你就火冒三丈,或者别人在言语上有些这种不恰当的地方,你们就马上发火,这完全就不是布施了,这也不是行善!这就有悖于布施的发心了,对不对?所以你就必须忍辱。

如果在布施的过程当中,大家行善、做公益、做好事,当然是要有巨大的付出的,不仅是财务上的付出,你身心也要付出。在这过程当中,有些朋友就难免心生懈怠,那么这个时候就要什么?你就要呼唤什么,就要召唤什么?召唤精进。


而在布施的时候,在行善做公益的时候,人最重要的是要什么?有定力,专注。这个时候就需要静虑,禅定,难道不是最好的助益吗,最好的帮助吗?


而布施,行善做公益,现在我们在强调,比如大家做公益一定要专业,什么意思?做公益,布施,行善还要专业吗?对。因为你还要有智慧。布施不是说你拿起一把钱往地上一撒,行善也不是这样,你抓起把票子每人塞几张,不是这样的。你需要有一种智慧。


所以布施作为六度之首,它还能满足、圆满后五度,这个当然就特别重要。

布施,一般都发心于一种悲心和敬心,一种慈悲心和一种敬畏心。这大家能理解,或者尊敬之心。所谓悲心。比如对那些孤寡,对那些无依无靠的人,或者对身体有残疾、有病的人,或者是那些由于遭受火灾、水灾、风灾等等的众生,要寄予、激发起一种深深的同情,这就是以悲悯心而行布施。和今天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慈善事业比较接近。

所谓敬心,尊敬的敬,比如对父母的孝养,中国佛教是要孝敬父母的,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而印度佛教其实,对父母也是表达一种深情的。我们知道释迦牟尼成佛以后是回到过他的家乡,探望过他的父亲和把他抚养长大的姨母的,他也是非常孝的。


对三宝,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供养等等,这是以恭敬心来行布施。这里边就包含着更多的,我们现代人经常讲的一种感恩之心。而这两者,就是佛教当中经常讲的悲田和敬田。慈悲的悲,尊敬的敬。我们如果经常能为悲田和敬田里散播一些种子,那么我们就会收获到它的果实。所以用田来做比喻非常非常好。

不过布施并不那么简单。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所有的布施都是好的,或者说所有的布施都会产生好的结果的。不一定。按照佛教来讲,布施就分为很多种类。对于布施有很多分类,有比较重要的一种分类,就分为如法的布施和不如法的布施。


布施的分类

什么叫如法的布施呢?如法的布施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在布施者来讲,对于所施的物必须有舍心。如果,举例子,佛经当中也强调过,比如,如果有些财物是被别人借去而忘记归还,或者说遗失了,或者说是被人抢去了,你表面上勉强的给予,而内心非常的心痛不舍,这个是不能算是布施的。


第二,很重要,布施给别人的东西,必须能够使别人获得利益。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给予别人毒品,你的意思是害人,这难道能说是布施,当然不能!

所以布施,如法的布施,好的布施,它的定义是心甘情愿,牺牲自己的福乐,来成就别人的福乐。用一句我们常说的话,就是损己利人,慈悲利他,无我而不求回报。这个与社会上我们也常见的那种为了追求某种功利的目的,而暂时的给予别人小恩小惠,以图更大的索取和回报,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布施,不是金钱交易,更不是贿赂,也不是所谓的感情的投资,而是一种纯粹无染的一种悲心摄受,其中没有掺杂任何个人的目的和企图。这个是如法的布施。不如法的布施,大致说来,在佛经里面有七类,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也非常的重要。那么我就留在下一讲为您介绍。今天我就为您讲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Richard_QKun

    感谢钱老师,坚持下去,受益颇丰!

    学海泛舟我自在 回复 @Richard_QKun: 学得认真

  • zhenlxyx

    🌹🙏讲得真好。感恩!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红木221

    突然想起了陈光标,标哥如果早听到钱教授的课,他的慈善事业也许效果会好很多了。

  • 希希_fl

    钱教授啊,这个一周更新三集,每一集又很短,刚刚听近味就没了,心里真的是痒痒的!

  • 驿恩

    说的真对啊,布施会有人骂你,就像评论区某些人一样,不知感恩,不懂道理,……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

  • 小波Xiaobo

    不失之所以作为六度之首,是因为一方面在布施的过程当中可以锻炼被布施者的吝啬之心,另外一方面对于施舍的对象,你会给他带来一种意义,为众生带来一种物质和佛法上的解脱。

  • Helen_芳

    讲得太好了,谢谢钱老师!还没听完十三经我已经着迷了!

  • 听友134879262

    感恩钱教授,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 ZBH_0h

    钱教授,可否专注讲经文的文字及考据,少讲点佛理?

    听友327547732 回复 @ZBH_0h: 想听佛经文可以去听听高僧大德比如慧律法师,净界法师讲的很是殊胜,钱老师不是佛弟子,他是从研究佛教的角度来讲解的,听听也是不错的。钱老师讲的棒极了,我很喜欢。我会多听几遍的。谢谢讲解

  • 雪铭412

    钱老师讲得非常好!感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