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女性文化 | 史上最温情的“离婚协议书”长什么样?

3.2 女性文化 | 史上最温情的“离婚协议书”长什么样?

00:00
28:07

上一节当中,我们概括地介绍了唐代女子的外在形象。在本节当中,我们要聊一聊唐代的婚姻与家庭。婚姻、家庭是一个社会精神面貌的折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要了解一个时代,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婚姻与家庭。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种族升降等几乎一切社会问题,在婚姻家庭领域都可以得到展现。

唐代的离婚“模板”

我们在聊唐代的婚姻与家庭之前,先谈一谈前一阵在网上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一些文物,即敦煌出土的“放妻书”。说实话,这些对于隋唐史学界而言,根本不是新奇的东西,毕竟1900年就已经出土。但是引发关注,是近两年网上出现的现象。人们为什么开始关注这些“放妻书”呢?因为在现代社会,婚姻家庭的矛盾问题很受关注,加上现在较高的离婚率,人们看到古代离婚,首先会感同身受,另外会感到新奇。那么,唐代“放妻书”与现在的离婚协议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S.0343 放妻书

敦煌莫高窟出土

▲P.3730 放妻书

敦煌莫高窟出土

唐代“放妻书”都体现出一个特点:给人温情脉脉的感觉。我们都觉得离婚应该是打得不可开交、鸡飞狗跳,但是唐代“放妻书”中却体现出温情脉脉之感。比如,“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又如,“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还有“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好像即便离婚,也可以做好朋友,而且离婚不是互相埋怨,而是承认双方有矛盾,无法共同生活,但是祝愿对方未来更美好。看起来很温情,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即史料话语权的偏差问题。

唐代基层社会的夫妻,离婚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很难看到真实面貌。在敦煌文献当中发现的多份“放妻书”,其实是书仪。什么叫书仪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文档的模板。也就是说,唐代受过教育的人有限,一旦要离婚就要写“放妻书”,就是今天的离婚协议。离婚协议该怎么写?根据模板,填上双方姓名和离婚的年月日即可。

既然是模板,当然可以不带感情,并且写得相对来说比较柔和。至于夫妻二人是不是“人脑打出狗脑”,就无从知晓。总之,不能仅靠模板推断当时离婚都是充满温情。但是,模板归模板,也能折射出唐代的价值观。可以看出,模板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它总是强调夫妻二人感情不和,互有仇隙,而没有站在大男子主义的角度,指责女性淫逸、不侍舅姑、盗窃、口舌,妒忌等。模板中只说夫妻二人反目生嫌,“猫鼠相憎,狼羊一处”,即两人互相看不对眼,而非过错全归在女性。

还存在另外版本的放妻书,更多是对女性的一种保护。比如,S6537号放妻书在条款中特别提到,离婚之后禁止骚扰对方。“忽有不照验约,倚巷曲街,点眼弄眉,思寻旧事,便招解脱之罪。为留后凭,谨立。”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如果离婚后继续骚扰对方,在大街上阻拦,冲对方点眼弄眉,就有“解脱之罪”。解脱之罪就是指违背文书。离婚之后继续骚扰对方的行为,男性比女性多,所以,我觉得更多是对女性的一种保护。

所以,“放妻书”虽然是模版,不能完全体现出唐代离婚的状况,但是它所折射出的价值观,让我们感受到唐朝女性的地位。虽说仍然是大男子主义时代,但是相对而言,比起其他的时代还是要好很多。

唐代婚姻的门当户对

由此切入,我们谈到唐朝的离婚。实际上,唐朝整体的婚姻状况非常具有时代特点。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唐朝社会种族升降,这些问题在婚姻中都可以折射出来。首先,唐朝婚姻特别讲究门当户对。

▲唐 莫高窟第445窟 盛唐婚礼图戏舞

▲唐 莫高窟第9窟 晚唐婚礼奠雁图

唐朝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前面接承的是魏晋南北朝,后面开启的是赵宋以降的新局面。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贵族政治时代。贵族对婚姻要求非常高,到了唐代,就体现在唐代的山东旧士族中。这里所说的山东,并不仅仅指今天山东省,而是崤山以东,换句话说,是广大的华北地区。山东有很多旧士族,这些旧士族到唐代已经没有什么高官在朝中,但是,好多家族从东汉或者是魏晋时期开始做官,数百年积攒下的名望很难一朝散去。

到了唐代,这些旧士族虽然朝中没有高官,但是社会名望极高。到了何等地步呢?当朝宰相去求婚都不见得同意。比如,唐朝高宗时期,当红的宰相李义府向山东旧士族求婚,就遭到拒绝。另外,唐朝前期的宰相李勣、魏徵,都有向山东旧士族求婚的经历,或成或败。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旧士族们真的不见得买这些政治新贵的账。

原因很简单,当朝宰相在旧士族看来,无非是些政治暴发户。门槛虽高,却比不得渊远流长,因此不愿意通婚。这些旧士族不愿意同达官显贵通婚,会与谁通婚呢?这些家族互相通婚。不但唐朝的达官显贵向旧士族求婚不一定成功,甚至于唐朝皇室想联姻也不见得能够成功。唐文宗时期要嫁女儿,结果山东旧士族没有一个愿意,以至于皇帝都发出感慨:难道我还不如这些旧贵族吗?我们可是二百年天子。唐文宗已经是唐后期的皇帝了,却都不如这些旧士族吗?说实话,起码在某些群体的社会观念中,确实如此。

旧士族们极其骄傲,尤其在婚姻领域内,唐朝的皇帝要维持皇权和统治集团的尊严,一定要打击山东旧士族。唐太宗和武则天都打击过,但是社会观念不是靠一纸行政命令就能够解决的。无论怎么打击,可以看到,唐朝后期的唐文宗时期,这种社会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武则天为了惩治这些家族,颁布“禁婚家”,就是禁止旧士族互相通婚的命令。被禁止通婚的有,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家族。结果这个命令后来反倒成了他们“禁婚”门第的一种手段。“我乃禁婚家”意味着光荣,被皇上专门下旨禁止通婚,反倒成为一枚勋章。

武则天一方面反对山东旧士族,另一方面,她本人又有根深蒂固门当户对的思想。她将女儿太平公主嫁给薛绍之前,听说薛绍的两个兄弟有两个媳妇,一个姓程,一个姓萧,并不满意。为什么呢?她认为,程氏和萧氏都是小姓,说:“我女岂可与村妇为妯娌也?”因此,她要求薛氏家族把程氏和萧氏休妻,因为她们是小姓。后来有人来劝她说:“皇后您可千万别这样理解。程氏暂且不论,那萧氏是南朝萧氏,是皇室,不能说人家是小姓。”这才作罢。

从中可以看出,武则天一方面是门第观念的受害者,一方面却是门第观念的维护者。人就是这么矛盾和复杂。她曾经被鄙视为小姓,后来,反过来再鄙视别人。可见社会观念要改变有多么难。

唐代民间打油诗人王梵志写过一首诗,就主张“娶妇要娶大家女”。因为大家女即便容貌较差,但是起码有家教和礼教。民间诗人写的都是民间疾苦,但是即便如此,它仍然强调婚姻要门当户对,尤其能攀高枝就攀高枝。

坦白讲,婚姻的门当户对,如果纯粹从钱财、权势这个角度来理解,一定是一种庸俗的观念。但是,如果门当户对里包括了价值观、受教育的程度、兴趣和三观,则有一定的合理性。夫妻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如果三观不合,生活很难继续下去。同时,如果家庭社会地位相差比较大,有的人能够坦然相对,有的人则会出现这样一种心态:即由于他与配偶之间家庭背景差距,会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在家庭生活当中可能表现为疑神疑鬼等等。如果有这种心态,很不健康。

皇帝的女儿也愁嫁?

我们经常讲一句话“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皇帝女儿真的不愁嫁,想当驸马的人很多。但是,唐朝的公主有时候真的愁嫁。

▲唐 阎立本 《步辇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宣宗要嫁自己的女儿万寿公主时,下令在朝中选择驸马,当时的宰相是白敏中(792—861年),他就推荐了新科状元郑颢(?—860年)。郑颢当时刚考上状元,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正在向著名的山东旧士族范阳卢氏求婚,正在等回音,并且看起来希望很大。就在满怀希望的时候,突然得到消息说皇上要招他当驸马,郑颢的人生改变了。郑颢后来打听消息,听说做媒的是宰相白敏中,从此记恨他。白敏中知道郑颢恨他,大中五年,他要去担任行营都统,离开京城之前,找到唐宣宗说:“皇上,当年您女儿要嫁人的时候,我推荐了郑颢,郑颢恨死我。”他用了一句话“衔臣入骨髓”,“我现在担心一旦离开京城,郑颢肯定在您的面前进谗言,臣是死无葬身之地。”结果皇帝听了之后,命令人拿出一大箱子文件,说:“这些全是他这些年告你的奏折,你看我什么时候相信过?你就放心上任吧。”

当驸马在其他的朝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在唐朝,郑颢却有不满。与山东旧士族通婚,是多么光荣的事,却被推荐当驸马,所以他恨白敏中。从这件故事就能够看出,在社会人士的心目当中,婚姻究竟是皇室女儿的地位高,还是人家山东旧士族家的女儿地位高,一目了然。所以,唐朝是一个奇特的时代,能够看出与其他时代完全不同的面貌。

还要再强调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唐朝的嫁妆。婚姻离不开经济关系,唐朝婚姻家庭中的经济也是非常显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嫁妆和彩礼上。唐朝的婚姻“有出有入”,在婚姻市场上,男性要掏彩礼,女性要掏嫁妆。有的人可能要说,既然有出有入,可以做个减法,双方直接少掏一点,或者女性不掏。但是问题没这么简单。唐代女性的嫁妆,在很大程度上,是女性嫁到夫家之后的私人财产,丈夫有权享用,但是公婆不见得有权享用,要看女方的意愿。所以,嫁妆虽然不是全部,但是在很多时候是女性的私有财产。唐代毕竟还是个男权社会,女性本来就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如果再没有一点家底的话,在家庭当中根本就没有地位可言。所以女性有嫁妆在手里,是保证婚姻幸福的一个必要条件。

所以,不要把嫁妆纯粹理解为是一种封建残余,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少合理的地方。不合理的地方是什么呢?正如唐诗《寒女行》所说,如果一个女子太穷,即便姿容过人,也无人敢娶,因为掏不起嫁妆,除非她遇到特别好的男性。有的男性钟爱对方,可以做到女性嫁妆不用准备,男性准备一笔钱财送到女性家作为嫁妆,然后再送彩礼。这种事例在唐代的确有,但不是普遍的,所以“寒女不得嫁”的现象在唐代还是非常普遍。

唐代还有一种现象叫“陪门财”。唐代特别讲门当户对,可是如果门第之间有差距怎么办?就通过“陪门财”,可以把它理解为垫脚石。既然门第不如对方,就多掏彩礼,高于社会的普通标准用来陪门。对此,唐朝统治者也是深恶痛绝,认为这样婚姻就等同于买卖婚姻,所以唐太宗和唐高宗分别于贞观十六年和显庆四年,下令禁止“陪门财”,但是屡禁不止。政府政令在对抗社会观念和社会风俗方面,有时候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唐代女性能自由恋爱吗?

我们还要谈一下唐代女性择偶的问题。这也是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体现。唐代女性的择偶,总体仍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其它的时代没有大的区别。但是,唐代自由恋爱的故事的确比较多,唐代女性有比其他时代更多的社交自由。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里,他在会朋友之际听见旁边船上有人弹琵琶,就“移船相近邀相见”,而后痛说家史。一个已婚男同已婚女半夜促膝谈心,而且还写到诗歌中,在其他时代这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唐代很正常。为什么呢?唐代女性有社交的自由,唐朝女子出去抛头露面的很多,所以在婚姻家庭方面,也有一定自由。唐代笔记小说中有不少自由恋爱的故事,但是由此认为唐代女子都是自由恋爱,就大错特错。之所以把它写到笔记小说里,就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现代社会谁会强调两人是自由恋爱?正因为现在大家都是自由恋爱,所以反倒不用提了,那个年代强调是因为自由恋爱少。

▲唐 骑马奏乐三彩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代的家长比较开明,会尊重子女的意见,甚至创造条件让子女能够在谈婚论嫁前看一看未来的配偶的模样,发表自己的意见。唐代著名的宰相李林甫,大家称他奸相,甚至认为他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这个问题另当别论。但是,李林甫纵有万般不是,在女儿的婚姻问题上,态度是比较的开明的。李林甫经常在家里办公,因此他有一个办公厅,他在自己办公厅的墙上开了个洞。他家一共有六个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他就让女儿坐在洞后面看。每当有未婚的年轻的官员进来奏事,那些女儿就趴在那看,一旦看中了哪个,李林甫就找人去说合。由此可见,李林甫很开明,他先让女儿们选,选好后再走程序。

后来有人就把李林甫开的那个洞,命名为“选婿窗”。即便是自由恋爱,等到谈婚论嫁之际,也得走程序,即“六礼”。一定要有媒妁上门,走完这套程序后,婚姻才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法律的保护。这与其他时代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唐朝的婚姻与家庭既有时代的特色,又不能脱离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轨道。

好,我们谈了唐朝的婚姻与家庭,这个问题就先说到这里。本讲所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当中看到,下一节我们将讲一讲唐代女性的地位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谢锦0909

    瞎说一通......

    君洛叶 回复 @谢锦0909: 哪里瞎说了

  • 1398143stxz

    讲得很棒啊哈哈哈

  • 任性美丽

    放妻书

  • 1381778uism

    林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