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对日交流 | 谁是最有名的日本遣唐留学生?

4.1 对日交流 | 谁是最有名的日本遣唐留学生?

00:00
21:53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我们为什么爱唐朝”音频课。我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我从念研究生以来,就一直在研究中日关系史,所以这一讲将由我来向大家讲述唐朝和日本交往的历史。

在第一节,我先介绍一下日本遣唐使的基本情况。在整个中国古代,有哪一个国家和中国走得最近呢?那就是日本,几乎达到亦步亦趋的程度。特别是在唐朝,日本对中国无比的崇敬,对唐朝的文化、制度无所不学,唯恐差那么一点点。今天我们看到的电影《妖猫传》,讲的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但是如果导演再多读一点书,这个故事就会拍得更加精彩。真实的故事要比这个电影精彩得多,哪怕我们筛取其中一两个片段,都非常的感人。

唐朝的武则天时期来了大批的日本遣唐使,日本的历史学家把这些人称作“遣唐使”。说起遣唐使,这是在整个国际关系中非常少见的一种现象,因为我们很难看到有一个国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持续地向另一个国家派遣使者。

▲猜猜他是哪位著名的日本遣唐使?燕王wf 绘

日本遣唐使的变化

大致上,日本和唐朝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唐朝和日本爆发白江口之战(663年8月27—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发生的一次水战。白江口在今韩国锦江入海口)以前,日本派往唐朝的使者主要是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个外交使节和国家间的使者。

白江口之战后日本惨败,故在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日本对唐朝非常警惕,担心唐朝会趁势把日本消灭。所以日本在这几十年中全国范围修筑工事防备唐朝,但是唐朝不断地向日本表示友好,把俘虏还给日本,并把日本需要的文化输出给日本。经过几十年以后,日本终于认识到白江口之战不是军事上的失败,而是输在国家的文化制度上,是先进与落后的较量。日本输就输在这里。

等日本想清楚这件事,在702年日本终于向唐朝派出新的使节,这以后的使节性质就完全转变了——变成是以学习唐朝文化为主。在少量的国家使节以外,还配备了大量的留学生、留学僧,这两种人组成了遣唐使的主体。最高峰的时期,遣唐使一次性派遣400—600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规模的持续性地向唐朝学习,想把唐朝的所有东西都搬回国去。

对日本来说,派遣遣唐使也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因为在那个时代,日本的造船技术很差,当船驶往深海时经不起风浪,往往就从中间折断,所以大约有一半的人葬身海底。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日本还是源源不断地派遣使者,前仆后继地来到唐朝,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了追求自己的文化提升是如何的不畏牺牲。

▲《吉备大臣入唐绘卷》(局部)

波士顿美术馆馆藏

702年以后的遣唐使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这些遣唐使在日本国内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人选。像武则天时期来的遣唐使,他们的大使叫做粟田真人(日本第8任遣唐使),他与武则天在朝堂上对应,武则天发现日本的使节有变化了。以前来唐的日本使节经常胡吹海侃,把日本说得如何伟大、如何厉害,所以唐朝的人一听都觉得这些遣唐使根本靠不住,对他们非常怀疑。而这一回,粟田真人跟武则天讲的是真话,而且他彬彬有礼、出口成章,写得一手好书法,还能写汉诗。武则天大为感慨,觉得日本是一个东方君子国,并宴请了粟田真人大使。

众所周知,唐朝在当时是世界上领导性的国家,各国的国际地位实际上是要在唐朝的大舞台上来展现的。唐朝认可你、看中你,你的国际地位就可以提升。所以粟田真人真的是为日本赢得了荣誉,他获得了唐朝的高度赞赏,因此日本在东方世界的国家地位就获得了极大提升。

因此日本后来在派遣遣唐使的时候,很注意这个方面。在唐玄宗时期,日本遣唐使的大使藤原清河(第11任日本遣唐使)和阿倍仲麻吕(698—770年,汉名朝衡,又作晁衡。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一起来到唐朝,见了唐玄宗。唐玄宗也非常感慨,再一次说日本是一个君子国,宴请日本使者。到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阿倍仲麻吕。

唐玄宗最看重的日本留学生

阿倍仲麻吕这个人很早就来到了唐朝。我们刚才说到702年以后,日本向唐朝学习,派了很多人在唐朝长期留学。他们不但要学习唐朝的文化、典章制度,还要学习唐朝的整个国家运作,因为唐朝的国家运作比日本这种尚出于起步阶段的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阿倍仲麻吕在唐朝学了很长时间。经过阿倍仲麻吕的介绍,藤原清河和唐玄宗有了一个非常愉快的会谈,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倍仲麻吕他在唐朝担任了好几个官职,主要都是在朝廷的中枢部门从事文职工作,最后一直做到秘书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是属于皇帝的顾问性质的,相当于国家档案馆馆长。像唐初的魏徵,他在唐太宗时期就是当秘书监,可见阿倍仲麻吕在唐朝是担任了要职。

▲电影《妖猫传》中的阿倍仲麻吕形象 (日本演员阿部宽 饰)

阿倍仲麻吕的文化修养很好,诗歌、书法都非常精到。他还与许多著名的唐代诗人成为很好的朋友。当时最有名的诗人王维和阿倍仲麻吕有很深的交往,他还专门写诗送给阿倍仲麻吕。除了王维,阿倍仲麻吕还与仙人一般的(诗仙)李白交情很深。

在唐朝生活了几十年之后,阿倍仲麻吕想家了,非常想回到日本。他也去向唐玄宗申请过几次,但唐朝也希望留住这么一个人才,所以申请几次都没有批准。到最后,阿倍仲麻吕年纪大了,唐玄宗十分理解他这种思乡的心情,便同意他回国。趁着遣唐使回国的船只,他终于踏上了回乡的旅程。回国时他十分感慨,为此也专门写了一首诗《衔命还国作》: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倍仲麻吕对唐玄宗、对唐朝有着无限的眷恋,他非常多的唐朝朋友可能这一辈子都将只能在他的梦里出现。可是他没有想到这艘船一出海,就发生了海难,他一直漂到了南部的一个“野人”区。同船漂流到那个海岛的人大部分都被当地人“生吞活剥“,仅存几个人没死,阿倍仲麻吕就是其中之一。然后他又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回到了长安,重新在唐朝任官。

阿倍仲麻吕回国中途遇难,这一消息传到长安,大家都以为阿倍仲麻吕死了。所以唐朝的很多诗人都写下了深情的诗来悼念阿倍仲麻吕。像李白就写了一首很有名的悼念阿倍仲麻吕的诗。因为阿倍仲麻吕在唐朝改了一个唐朝的名字,叫晁衡,他的官职当到了“卿”这一级,所以李白称他为晁卿。李白写道: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唐 李白《哭晁卿衡》)

我们从这首诗中也能看到李白对他的感情有多么深厚。阿倍仲麻吕给唐朝留下了一种日本奋发向上、追求文化的深刻印象。唐朝也通过遣唐使,把大量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给了日本,提升了日本这个国家。

阿倍仲麻吕与杨贵妃的传奇故事

阿倍仲麻吕,也就是晁衡,在唐朝居住的时间很长,与唐朝的文人有很深的交往,给唐朝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此唐朝就把很多对日本的想象寄托在阿倍仲麻吕身上。

日本学习唐朝的文化形成了一种惯性。从唐朝至清朝,日本一直都是崇尚中国的,他们很想把中国的美好都带回到日本去,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比如曾经横扫欧亚的英雄成吉思汗到哪里去了?日本人就编了故事,说成吉思汗后来骑着马从北方四岛跨海进入日本,成了日本武士的英雄,这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

日本人还编了一个美女的故事。他们认为唐朝最美的美女是杨贵妃,因为唐朝美女的丰满形象也符合当时日本的审美,而杨贵妃是最具有这种气质的,所以日本人非常舍不得杨贵妃死。

▲电影《妖猫传》中的阿倍仲麻吕与杨贵妃剧照

谈到安史之乱的真实情况,是唐玄宗用杨国忠误国,激反了安禄山。当安禄山带领军队攻陷长安,唐玄宗就带着宫内的一批人仓促出逃。当他们走到马嵬坡(今陕西省兴平市西)时,他的卫队停下来发起兵谏,追问这一次国家发生如此重大变故的责任所在。最后士兵杀死了杨国忠,但是士兵们又想到杨国忠还有一个亲人——杨贵妃,担心以后唐玄宗会报仇,因此他们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为这件事与士兵做了最后的抗争。他一再地向士兵解释,杨贵妃从不问国事,所以与她无关。但是士兵们是不会放心的,一定要处死杨贵妃。玄宗不肯处死杨贵妃,整整一个晚上无法做出决定。最后身边的高力士去跟唐玄宗讲:今天如果你不处死杨贵妃,这件事就了不了,最后就变成政变。因此唐玄宗不得不同意用白娟勒死杨贵妃,并陈尸在大厅让士兵认尸,确认杨贵妃已死。

所以按真实的情况来看,杨贵妃肯定是死了。因为皇上身边的卫队太熟悉杨贵妃了,不可能发生由别人来顶替杨贵妃的事情。可是这个故事太凄凉了,让一个美女如此死去,日本人于心不忍。所以日本人就编了一个故事:实际上,那一天借着昏暗的天色,玄宗找了一个和杨贵妃非常相像的美女,并勒死了她,让士兵来认。同时开了后门,让阿倍仲麻吕带着杨贵妃,穿过漫长的草原,进入日本。到了日本哪里呢?京都的一个寺院。那个寺院我也去过。日本人就号称杨贵妃到了日本后,就住在这个寺院里。

▲ 白玉杨贵妃雕像

日本二尊院

这个寺院虽然不大,但在它的天井上,是日本最有名的画家的画。日本人坚信杨贵妃是到了日本,因此有好几个地方都出现了杨贵妃的墓,这样日本就把杨贵妃和他们国家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从成吉思汗到杨贵妃的故事,它们真实反映的是日本想把中国的美好都带回到日本。这样的故事很多,但是它只是一种善意的传说,而不是一个历史的真实。

日本人如何追求唐朝文化?

日本对唐朝文化是非常崇敬的。当时几百个遣唐使到达以后,唐朝不可能让所有遣唐使都住在京城,因为长安几乎是整个东方的中心,有一百多个国家的人都来到这里。所以唐朝会遴选,只让一小部分人到长安,更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将分赴唐朝的各地去学习。

像很多僧人会到五台山或天台山,他们先后把唐朝的宗教都传到日本去;而留学生就会在唐朝从中央到州郡中最好的学校里读书。这种情况又使得日本对整个中国的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珍宝在唐朝各地分布的情况都有了一个非常好的了解。

举个例子,日本人很喜欢张鷟(约660—740年,著有唐传奇《游仙窟》等)(注:音频口误,“鷟”字读音应为zhuó)的作品,有一个唐人的笔记里讲到,张鷟要出门旅行,在他上船的时候,突然有人追了上来,要买他的文集。而追上来的人就是日本的遣唐使,他能知道哪个作家的作品在什么地方能买到,他会不惜一切去把争取把它买来,因此他一直追到了岸边,他的文集。

日本在向唐朝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习惯,形成了一种求学的方式,他们会竭尽全力去购买唐朝美好的东西。古代日本其实是很穷的,它的发展比唐朝要落后很多,因此它没有什么东西能卖给唐朝,而唐朝却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是它想要的。自身没有东西卖给唐朝,当然就没有财力来购买唐朝的东西。

因此日本把国内能够挖到的含金量很低的砂金给遣唐使,到中国来买需要的东西。当钱用完了,日本再源源不断地把钱送到唐朝来,购买唐朝的文物。所以到了后来,唐朝有的书籍,日本想要的基本上都有。像唐朝新编的《大藏经》,才编完没多久,日本就全套购入。所以唐朝的东西,日本几乎应有尽有。

当唐朝末期发生战乱,而此时日本想要的东西已经基本都有了,日本才有人向朝廷提出停止派遣遣唐使。但派遣的停止不代表两国关系的终止,仅仅代表了由国家组织的大规模官方派遣向唐朝学习的这样一种活动停止了。

实际上在派遣遣唐使停止之后,中日交往更加密切广泛,因为这变成了一个民间的交往。各个寺院、商人自由广泛地在中日海岸线上全面展开交往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宋朝的文化也是大批量地进入日本。可见日本遣唐使的停止并不代表了中日关系的终止。

好的,本节的节目就先讲到这里。本节中所涉及的内容和图片,我们可以在文稿中看见。下一节我们来聊一聊佛教向日本的传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