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画丨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苦瓜和尚的艺术态度

第48画丨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苦瓜和尚的艺术态度

00:00
15:26

画卷欣赏 


清  石涛  纸本水墨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本集文稿 

明崇祯17年(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从北京德胜门入城,经承天门到内殿。此时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结束了明朝276年的历史,史称甲申之变。此时远在广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在广西称帝,可不久,也遭同宗室的杀害。朱亨嘉有个儿子叫做朱若极,年仅五岁,聪明伶俐。父亲被害,家族自然已是覆巢之下无完卵,在腥风血雨的危难之急,幸好由內宫好心的家臣带小王子逃出了险境,才保住了性命!


如果明朝没有灭亡,没有外族入侵,没有宗室互斗,朱若极应该顺利承袭王位,过着太平享乐的贵族生活。如今时局大变,昔日的尊贵如今成了反贼的阶下囚。于是朱若极剃发为僧保全了性命。这位应该是前朝小王的朱若极,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清初画家——石涛。


石涛是朱若极出家后的法号,他一生经历曲折,不仅法号石涛,还有原济、大涤子、苦瓜和尚等名号都被后人熟知。


石涛在中国绘画史上赫赫大名,其前朝的王孙身份有着重要的特殊性,当然他的绘画能力超群,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皆擅长,诗文、理论也都有独到的建树,如他著名的“一画论”“笔墨当随时代”等观点,对后世乃至今日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石涛一生过着颠沛起伏的生活,他广交朋友,凭着自身的才智,混迹于官商士之中。他的身份十分复杂,是旧王孙,也是遗民画家,能诗善文的文人画家,但同时为了生计,他又是能结交权贵,绘制订单的职业画师。有趣的是,他有着强烈的革新意识,更是一位具有突破成规的革新人士。用今天的词汇来说,他是那个时代艺坛上具有多重斜杠身份的跨界艺术家。

隶书题字


今天的课程,我就为你介绍一幅石涛知名度最高的水墨山水画《搜尽奇峰打草稿》,此图因石涛在画卷右上端以隶书题写了“搜尽奇峰打草稿”七字而得名,这七字不只是画名,更代表了石涛的艺术的态度和审美追求。什么意思呢?概括地说就是主张“深入自然,从客观生活中获取绘画灵感”,反对闭门造车的画法,他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打破了以清初四王以摹古为主流的绘画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为艺术的新发展注入了新鲜的空气。


此图纵向42.8厘米,横向285.5厘米,纸本水墨,手卷形式,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这件作品创作于康熙30年,也就是1691年。此时石涛刚好50岁,他已无心仕途,准备南归扬州。因此从画中来看,作者的技艺已经相当完备成熟了,不仅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更重要的是抒发了他胸中的不平之气。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件作品。


在构图上,石涛采用的不是常规画法中一层坡、二层树、三层山这样依次叠加的套路,他以独特的视角,截取景物奇姿异状的特写,或是将传统图式作简要的分离与截取,然后按构图的需要自由组合。


你看他画的山石、树法都似曾相见,但组合在一起,画面别有新奇。画中的山石有的嶙峋,有的连绵,有的奇异,有的浑厚,但都能紧密地衔接,连贯一体,布局中密中有疏,动静相当。


石涛的山水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现场感,这种景物的现场感得益于他游历山川所看到的真景实物。常年漂泊生活,也让他有机会渡潇湘、过洞庭、游武昌,饱览各地的文化盛景。他旅居徽州之时,受画家梅清之邀,数次登黄山,后又缘会南京,这些游历都成为他创作《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重要素材。因此这幅水墨山水画的现场感并不是特指何时何地的具体景致,它的真实感体现于他在生命轨迹中搜寻天下奇峰美景,把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进行整理与创造,最终达到了艺术的完美。


在石涛的理论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山川章》中,他提到“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托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于大涤也。”其中这句搜尽奇峰打草稿,实际上就是画家创作的基本态度与方法。


石涛时时关注自己与山川的关系,他要想尽一切办法将现实中的景物转化成艺术创作者笔下的生动形象,做到山川与自我两者精神的契合,同时各自的行迹又融合于一体,这就是所谓的“神遇而迹化”的意思。

墨法局部


此图的技法上有两个关键点,第一点是墨法的运用,此卷多用干笔积墨与少量的破墨法。石涛善于把控墨色变化的层次,焦浓重淡,分明又浑然。他以浓墨干笔表达实处,以淡墨湿笔表达虚处,重与淡、干与湿的墨色既是相互积加、交叠,又出现厚实丰富的质感,相互打破各自的单一而交融一体。

破墨法


你仔细看画面,绘制山石时,画家以自由的笔墨,浓淡干湿皴擦勾勒并用,顺着山石走势或先枯墨后复加淡墨积染,或先用湿笔淡墨,后加以浓墨干点。层层深入,使山川草木,有了苍茫浑然之气。


石涛此图的用笔感觉近于元四家中的王蒙,墨气浓重,有活力,有张力。画面动感十足,充满了勃勃生机,但有别于吴镇与黄公望的墨法中明润清和的情调。


第二点则是用线与用点。石涛用线很难归于某一种皴法,他自由的连勾带皴或披麻、或解索、或荷叶、或折带时画时变,他的用笔也是忽正忽侧,中锋、侧锋兼而有之。客观的讲,石涛的线条质量并不是最好的,时有急躁、草率、又乏韧性的毛病,但优点在于灵活,姿态万变,状物生动。这在他图中的各类树木、枝条中体现得十分充分。

点苔、点叶


石涛此画中的点苔、点叶,尤其具特色。画中的树木有分字点、夹叶点、个字点。山石的点苔,近处用浓墨重笔的点如高山坠石,一掷千金,又有夹水夹墨点混杂一气,还有远处星星点点,如烟如雾。


你仔细注意画卷中满山遍野布满了浓淡枯湿,形态不一,虚实相生的各种点法。石涛这样一通点来,我觉得好像将画面中清晰的物象用墨点无意识地全面打磨了一番,于是不仅让画面主次有显有隐,且气脉连贯,又在苍茫之中显得生机盎然。这样的画法在前代山水画中是极少见的。


从晚明到清初,中国画坛出现了传统派与野逸派的分歧,所谓的传统派就是以清初四王为代表,他们是王原祁、王时敏、王翬和王鉴,他们注重师法古人,以摹古为上,具有浓重的士大夫气息与精英性。


但随着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等阶层与现实社会逐渐脱离,商业的勃起,人口的扩张与入仕的限制,以至大量文人、士绅、贵族转而以职业的方式从事艺术商品的生产与创作。因此精英阶层被重新定义,原有的艺术标准化自然也受到了新的挑战,于是趋于多元的艺术格局出现了,像徐渭、陈洪绶、八大山人、石涛这些独具个性的野逸派画家,拒绝旧秩序中艺术的标准化的认知,而要快速有效地寻求视觉题材上的差异性,强调个人风格,以有效地建立起一种品牌的意识。显然这是在新的时代,脱离士大夫画而走向文人职业画家的一种有效的做法。


因此“奇”的特点也是清初画家一个共同的美学追求。所谓追求个性也既是此意,所以石涛要搜尽奇峰,要打破成规。此图卷末的一段题跋,你可以仔细看一下,或许会对欣赏石涛的画作有很大的帮助。

卷末题跋


我概括地解读一下此段题跋,其中关键指出了两点:一方面,石涛强调感受名山大川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文中提到或江南江北,或湖桥断岸,或峰立入云,俱是可居者、可游者、可望者。都是画家在自然造化中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


另一方面,也因此来批评传统派中那些“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流派”,犹如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陈陈因袭,闭门造车的毛病。于是石涛以更高远的艺术视角,提出了“不定一法,不会一法”的论调,即他在时代背景下,回避南北宗的局限和四王一味摹古的传统,以“无法而法、我自用我法”来打破时代的窠臼,创出一番笔墨新天地。


课后作业 

你知道石涛还有哪些精彩的作品和精彩的话语吗?希望在下方评论区与我互动。谢谢!


艺术日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健康管理学院

    🍵

  • 春秋战国_y7

    好😊

  • 禾风nini

    “无法而法,我自用我法”!

  • 1325986vxfm似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