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画丨恽南田《写生花卉图》:独开生面的没骨写生法

第46画丨恽南田《写生花卉图》:独开生面的没骨写生法

00:00
16:05

画卷欣赏 


明末清初  恽南田  写生花卉册


本集文稿 

人们总把世间美好的东西都比喻成花,碧蓝的大海有浪花,节日的烟火称礼花,美丽的女生叫校花,就是形容青春岁月,也称之为花样年华。


我画室的院子虽小,但也种下了四季的花朵,春天满树的海棠缀满枝头,我理解了什么是怒放;夏天的莲花开在一片碧绿的莲叶间,这种别样的红与绿煞是好看;秋天的木芙蓉连开数月,从早晨的粉白至中午的粉色,再到傍晚的红色,一日三色称之为醉芙蓉;冬日院子里的主角是茶花,无论单瓣复瓣,有红有白,掌心般大小的花朵在阳光下晶莹剔透。


花卉的娇艳虽楚楚动人,但终究是昙花一现,如果要让这份美丽永留世间,那必定要经过艺术家精心的装扮与呵护。今天我要和你一起欣赏的就是艺术家笔下的一组花卉册。这组美丽的花卉自清代至今300余年,仍然娇艳依旧,明丽可人,且永不凋谢。


这组花卉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恽南田的没骨花卉代表作《写生花卉册》。


此套图册共计八开,每开纵向29.9厘米,横向22.2厘米,绢本设色,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图册创作于康熙25年,也就是1686年,作者那年54岁。


恽南田,原名格,后改为寿平,号南田,是江苏武进人,也就是今天的常州人。他生于书香世家,自曾祖父开始便人才辈出,他的伯父是当时有名的文人画家,对恽南田思想成长及艺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不幸的是他生逢明清鼎革之际,12岁就与两位兄长随父参加了抗清的斗争。数年间辗转于浙东、福建,15岁时在建宁守城之战,终因势单力薄,城池失守,兄长战死,一度也与父亲失联。这种国破家亡的伤痛,使恽南田的生命轨迹产生了巨变,也使他彻底断绝了仕途的念头,从此一介布衣,一边读圣贤书,体悟人生真谛,一边迫于生计,以卖画为生。他20岁到40多岁,时时往来于常州、无锡、杭州等地卖画。康熙28年,他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了。


这样一位坎坷命运的画家,竟然能够画出如此娇艳鲜美的花朵,世俗的人生与艺术的人生有如此大的差别,确实令我惊讶。我想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对于生命、对于美好的永恒追求。


好,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八开册页的内容。


这八开花卉分别描绘了牡丹、牵牛花、菊花、海棠、桃花、樱桃、蚕豆花,还有一幅是腊梅与茶花的组合。


构图上都以局部特写为视角,中国画专业术语中称之为折枝花卉,这样的取景,不以场景的空间变化为表现内容,而是着重突出花卉本身的结构、颜色、姿态,以及不同的趣味。


画幅虽小,但静中有动,物体鲜活娇美,其中又有不同花卉种类的搭配。如菊花是草本的,牡丹、腊梅、桃花为木本,牵牛花、蚕豆花又是藤本的,还有果树,这样的组配,丰富了画面的内容。


这册绢本设色花卉作品有一个重要的技法就是“没骨”。


什么是“没骨”呢?“没骨”是中国画技法的名称,就是不用墨线勾勒外形,直接用色彩或墨法来描绘物象的表现手法。这类作品相对比较工整,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


在五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记载:“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细,殆不见墨,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 这里“诸黄”指的就是五代黄筌,他画花因勾勒线条较细,着色后几乎看不见线条。


后又写道:“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这里“熙之子”指的就是北宋的徐崇嗣,他效法黄荃,所画的花卉只用色彩点画,称为“没骨图”,后人又称之为“没骨法”。可见“没骨法”是由徐崇嗣所创。他在徐熙落墨法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诸黄的画法,又保留了“落墨”的生动性,很好地发展成了没骨画法。


因此,没骨画有两个特点:第一,舍弃墨线勾勒,或墨线极细极淡,被颜色渲染所覆盖;第二,直接用色彩来描绘对象。此处的“骨”应当指的是墨线所绘的轮廓线,“没骨”即是指将轮廓线隐去的意思。


接着我们就来看看这套没骨花卉册页。


从画面上来看,恽南田的没骨花卉技法还是非常丰富的,画中以没骨为主,同时也配合了点染、勾勒、渲染等多种技法。例如那朵牡丹花,花瓣几乎看不到勾线的痕迹,亦或是按照有粉本底稿来点染的。每片花瓣的形状各异,边缘处由浓而淡分染出层次。花瓣的颜色先用白粉打底,再以胭脂分染,关键颜色要薄而透,显现出娇艳迷人的质感。


再来看牵牛花。四朵开放的牵牛花,角度各不相同,有正面的,也有半侧面的,还有背面的花冠。几朵花蕾隐于花叶之后,多种姿态也是主次分明。牵牛花的蓝色特别的鲜艳,画家以白粉打底,花青分染,再多次罩染石青色,颜色浓郁而纯度高,历经数百年,仍有蓝宝石般的光泽。


这八开册页中还有一幅画有腊梅与茶花两种花卉。腊梅花在前,茶花在后。为了突出前后关系,画家只在茶花花瓣的边缘处略施浓色,然后以淡色或清水接染,这样处理,既与腊梅分清了主次,又不失花卉的水润和鲜活。你再来看画幅右下角的那片叶子,叶片上有虫蛀的空洞,画家以赭石点染叶片残缺的边缘,真实而生动,可见作者对自然观察细致。


恽南田在设色方面十分讲究,也有自己十分精到的论述。他曾概括前人用色“有极沉厚者,也有淡逸者,”就是说设色要注意“沉厚”和“淡逸”,这两种浓淡变化在实际绘画中的运用,但他更强调设色要“古澹”,就是说即使用重色,也要“绚烂之极,仍归于自然”。


恽南田的没骨画之所以能够在清初画坛名动一时,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确实源于他对古人技法风格的深入追求。他曾说“宋法刻画,而元变化,然变化本于刻画,妙在相参而无碍。”’刻画与变化是绘画性最重要的两方面,这是他对宋元名迹研究的领悟与心得。


他明晰宋人画法的特点和元人画法的变化,然后取各自的长处,并相互借鉴,这为他的没骨花卉技法师古出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只是学习前人之长,他认为光学古人是不够的,并提出以大自然为师,创造出不同于前人的新的表现方式,来丰富花鸟画的表现语言。


恽南田在他的画跋中又说:“写生能师古人,则已脱去畦径,自立体势,然必进而师模造化。”他深入自然生活,并以此为自己创作的出发点,借生活中常见的花草,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最终才能“创发丽思,神明于法度”。也正是因为他这种立足于现实的绘画思想,使他从根本上与研习古人笔墨趣味为主的“四王摹古一派”有了不同的区别。


在恽南田的题画中还可以经常看到“为名花留照”,“为丛菊写照”等落款。他还仿效前人滕昌佑在居所旁种花草,每当兴致一来,便挥毫而作。但恽南田对写生也绝不是直接的描摹,而是注重对物象的观察,将描绘对象的生长规律、生理特点了然于心后,再结合自己的感受,有取舍地进行创作。这一过程是画家极为细致入微地观察与领悟的体现。


说到这里,我想起近日有朋友曾问我,中国画的创作题材为何总是偏重于山水或者花鸟,而少有关注现实的重大题材呢?


我说,你仔细回想一下中国绘画史,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不都是现实题材吗,历史上这样的绘画作品有不少。


但我认为,从艺术的语言、技法的丰富而言,中国绘画最适合表达,也是大家最喜闻乐见的题材还是山水和花鸟。艺术家的责任就在于要寻找艺术的规律与法则,并从中探寻审美方向、生命价值、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的平等。而中国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最善于,也最能直接表达这些人性的基本诉求。所以对艺术家来说,这才是真正的重要题材。


在摄影、照相技术发达的今日,记录历史已不再是绘画艺术的主要功用,我想还是让绘画回归它的本性与初衷吧。


绘画题材不在大小,对象不在轻重。观赏恽南田的《写生花卉册》,也一定能够让你体味到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其中的真、善、美是人性的理想境界,也是不同时代的共同追求,难道这不是艺术的重要题材吗?


课后作业 

你在中国画作品中还能找出哪些以没骨画技法为表现形式的作品,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与我互动,谢谢。


艺术日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禾风nini

    邵老师讲到自己的小院子,如数家珍,深情款款,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大自然是艺术家永远的老师,唯此,才能“创发丽思,神明于法度”。

    邵仄炯 回复 @禾风nini: 谢谢你每期都认真听

  • 知白_yj

    任伯年也有不少没骨作品,还有民国期间的很多名媛也热衷于没骨

  • 知白_yj

    周之冕的花卉册,邵老师能否讲讲他们两位大师的区别

    邵仄炯 回复 @知白_yj: 周之冕取法沈周、陈淳偏重小写意技法,与没骨画法有别。就画面整体的韵调、气质而言南田更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