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南怀瑾详解楞严经~第34集05(卷五部分)

171.南怀瑾详解楞严经~第34集05(卷五部分)

00:00
22:31
“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振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你看啊,佛拿手摸摸阿难的头顶,就是这么一摸,那就是南无,难得一摸。这一摸摸了以后,这一摸手搭在阿难头顶一摸。这个大地六种震动,吓死你了,东出西没上涌下涌,地就震动了,震动了,整个的世界外太空都来了。“微尘世界”,现在在的同释迦牟尼佛一样都是住在那个世界说法的,所有的光都过到这个世界上来。每一个十方诸佛的宝光出来灌到释迦牟尼佛的顶上来,佛又给阿难灌顶,十方诸佛给佛灌顶,佛又给十方诸佛灌顶,光光相入,佛与佛之间彼此互相灌顶。这个灌顶就是一种,这种是光明灌顶相,是光明的灌顶之相。这个光明灌顶同时也代表了兼带了智慧的灌顶。这个地方这个经典啊,我们《楞严经》好几处放光、好几处灌顶。这个时候是在灌顶,所以大家都看到,这个现场就很闹热了,大家都看到了,“得未曾有”谁也平生没有经历过的,庄严合掌赞叹。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无他物”。注意哟,佛用手摸摸阿难头就发生这个现象,十方诸佛一切佛的智慧光明同时来灌到了佛的头顶上,和佛的光明智慧融合一起了,这个场面很伟大。释迦牟尼佛没有说话啊,就是手那么摸一摸。那么阿难同大家在这个情况呢,就听到一种声音,不只是释迦牟尼佛也那么讲,十方诸佛同样一句话,“异口同音”,嘴巴讲的不同,都是那个要点。对阿难讲,“善哉。阿难”,好,阿难,你问得好,你现在要想了解俱生无明。我们这一念无明,永远不明白的,没有得道没有明心见性,这一念无明与生命俱来的,所以叫“俱生无明”,与生命同来的叫“俱生无明”。你要了解“使汝轮转生死结根,”,你要了解生死的根根,一念无明在什么地方,怎么解吗?十方诸佛同时告诉就是你自己的六根啊,就是这个鼻子耳朵眼睛啊。结也结在这里,解开也在这里。“更无他物”,没有别的东西。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注意哟,第二句话,你想悟道、明心见性成佛,这就是《楞严经》的秘密了,佛法的秘密。你想快快的得到平安快乐,成道得解脱成佛也是这个六根,没有别的东西。所以你不要轻视,哎呀,有一般学佛的人四大本空,还管这个四大做什么!太执著这个身体为究竟为道,错了;完全不管这个身体也不对,也错了,这个身体也是自性功能变的。所以这一段注意哟,这是个秘密啊,所以讲到这里头好严重啊,佛还不只自己嘴里讲出的,就是那么灌一下顶,摸一下阿难,马上十方诸佛同一个声音告诉他,你想成道得解脱无始无明,把你迷糊了就是六根,就是这个身心,你现在要成佛悟道也离不开这个身心。更不讨厌说我是女生啊,男生才成佛,那都是方便的话,男女老幼一样,本性功能都一样,没有这个事,那是非了义教,了义之教男女平等,也没有年龄差别,说老了不能成道了,不能成佛,没有这回事,我讲错了我下去,下去不好受啊,这个话不是乱赌注的哟。所以呀,诸位呀,好好努力去修。这一段很重要。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阿难听了,不只释迦牟尼佛给他讲,十方诸佛异口同声告诉他,他不是不懂。他虽然听懂了,他代表我们,“心犹未明”,心里头还没有明白,再磕头,向佛讲,这个话我还是不懂,怎么样生死轮回,堕落下去也就是六根?怎么样说成佛解脱也靠这个六根?也靠这个生命,再没有别的东西,这怎么讲法呢?所以《楞严经》在中间卷四卷五的阶段都是讨论真实求证用功的方法。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这个都要背来呀,以及下面的偈子最好能够了解背来,真正学佛的同学们,尤其年青同学。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对的尘外界色声香味触法,“根尘同源”,注意哟,尘是物理世界的东西、外界的东西啊,在身体上可以说生理跟心理,所以真正的佛学绝对的心物一元论。六根的根尘同源的,同一个根源,一体的两面。“缚脱无二”解脱同不解脱也都是一个作用,一切都是唯心的,心物是一元的。解脱成道与我们堕落了不得解脱束绑变成凡夫也是唯心。“识性虚妄,犹如空花。”可是我们心意识,能够思想能够起的作用这个自性本来性空的,性空缘起。“犹如空花”一切的现象界作用,虚空中的花朵一样,用过了自性本空。空了呢?空是本来清净圆明,所以一切心意识,识性是虚妄。犹如空中的狂花一样,幻象。一切世界物理世界、生理东西都是幻象。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我们这个自性,心意识的作用,这个心意识性空妙有。阿难,自性本来清净,因外境“由尘发知”,外境来了对境起心动念,就起了知觉的作用。“因根有相”通过了六根(生理的机能)知道了这一切的现象。所以《楞严经》第二卷讲过,外洎山河大地,整个的物理世界,内至身心包括你生理心理,都是妙明真心中物,都是一心所变的相分---现象与作用;那么我们自己的知觉呢,知道这个现象这个作用是见分。在唯识叫相分与见分。《楞严经》不用这两个名称,其实名称不同道理是一个。他说我们物理世界的外境同我们生理的这一切等等都是外尘,我们能够知道一切现象知道一切动作,这个能知道这个见分也可以叫做精神部分,我们普通讲精神部分就是见分,相分与见分自性本空。“同于交芦”,等于一个三角架子,芦就是一种植物了,现在在城里头都看不到了,乡下很多,象芦笋就是芦的一种,当然芦笋不是罐头里拿出来,你把现场砍了芦笋,三个一架架起来就不会倒。现在就是心意识自心、相现象界、见分三个交叉,三个交叉架在那里就倒不下来。其实三个交叉就是心、物(外界就是根尘)相分、见分就是三个同于交芦,没有根根,也没有结使的中心,都是自己迷住了,粘住了在那里。现在重要的来了,千万注意呀诸位,要想悟道,有一个祖师就在这里悟道,中国有一个禅宗祖师。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所以你修道的时候不要有一个求道的心,有一个求明心见性,求菩萨加被我,要菩萨放光在我头上过来,你就完了。所知所见念念都空掉,一切放下,知见要建立一个知性,有一个能知所知的,这就是个无明的根本。譬如我们理学家王阳明先生,拿孟子的话“良知良能”,如果你拿《楞严经》这一段,阳明学说全体垮了。所以我对阳明学说理学家很多真法师我都批评,就是这样,阳明的四句教大有问题,他都落在知见立知上。有一个所知有一个所见,建立个知建立个见即无明本,生死无明的根本。“知见无见”你真达到一切皆空,放下了,无所知无所见,我也不求悟,我也不做凡夫也不成佛,这是什么人?不是凡夫不是佛,那么禅宗祖师说这是天下第一等的无事闲人,谁也做不到。“知见无见”无所知无所见,到这个境界。“斯即涅磐无漏清净。”证果了,佛的果位,这就是真正得到无漏,真正的净土。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这时候是真空、彻底的空、毕竟的空,哪里还有个东西呢?所以六祖悟了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哪里还有个良知?哪里还有个良能在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讲到这一段,有人说禅宗要参话头,《楞严经》处处是话头。在五代的时候有个遇安禅师,他研究教,就是研究佛经的,有一天他读《楞严经》,读到这里他自己把它圈点,忽然自己一下灵感一来把圈点另外点过了,他就大彻大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爱是一道永不熄灭的光

    释迦摩尼说的这个六尘六根六识十八界真的太哲学了 我初中文化只能觉得两千五百年前能有这种思想真的是妙 觉得好难啊 色受想行识 十八界 还有心识里面的七识和八识好难懂

    南京徐鹏飞 回复 @爱是一道永不熄灭的光: 一遍不懂,多看几遍!每次读的领悟都不同

  • 林工_wn

    质疑良知良能等于怀疑人的本能怀疑自己的心,那么修行当以何为本?不解。🙏🙏🙏

  • 责常

    给阿难尊者顶礼三拜!

  • DHD本人

    感谢南师!感谢主播!

  • 平安就是好好活着

    感谢主播老师的努力

  • 听友72258487

    顶礼南师!感恩主播!阿弥陀佛!

  • 回转心云

    🙏🙏🙏🙏🙏🙏🙏

  • 不要随意买进

  • 丑丑狗666

    👍👍👍🌹🌹🌹☕️

  • 1815658bvga

    感恩南怀瑾先生🙏感恩夏韵菩提🙏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