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和竞争是人的本能,任何人得知他人的报酬的时候,心里都会不平衡。这不是可以被理性说服的。
2、人人都有一种认知偏差,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拿够了。
你好,我是马东,欢迎收听今天的职场B计划。
有好多人,在得知同事的奖金比自己高一截的时候,心里啊,那个酸呐,就跟个柠檬精似的。那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自处呢?或者说,我该不该跟老板申诉,或者跟他去谈判呢?
下面,我说我的观点。
咱们之前说过,比较和竞争是人的本能,任何人得知他人的报酬的时候,心里都会不平衡,这不是理性可以说服自己的。
比如说哈,美国常青藤大学的教授,应该是够理性的一群人了吧?应该各个都跟薛兆丰似的,是吧?而且,他们那么有钱了,他们会在意彼此之间,小小的收入差距吗?结论是,他们特别在意,至少,特别不平衡。
有这么一个新闻,就是,其实这些教授的薪资,在网上都是公开的,大家都可以知道。只是藏得比较深,它藏在高校那些层层叠叠的信息网站里,也许查找起来比较困难。
那有一个心理学家,他就做了一个测试。他就是那个好事之徒,他就把所有教授的薪资都扒了一遍,并且编了一封邮件,群发给各位教授,让他们看看,自己跟别人薪资的差距,然后,要一个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是什么?绝大多数的教授,都觉得自己的待遇不公平。
这些人在我们看来,已经是理性程度很高的人了吧?尚且不能完全平衡自己的内心。所以,咱们这样的俗人,甭较这个劲。我的意思是说,你首先要接受,这是一种本能,它必然会发生,你没有做错什么。
我想说的第二个观点是,人人都有一种认知偏差,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拿够了。
你肯定听过这样一个心理测试,就是一个团队当中,如果让每一个人给“自己在团队当中的能力位置”打一个分的话,80%的人,会把自己认为是在前20%之内,至少,也是七八十分的这个水平;而如果,你要去统计他们对自己收入的满意程度, 有八成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的收入,其实是低于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们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付出。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达克效应。它说的是什么?越是能力不足,越容易高估自己。
说白了,就是你需要足够聪明,才能判断出“自己到底够不够聪明”。而放在收入这件事上,就变成了,当你有能力理解“你和别人差距”的时候,你也有能力,其实来赶上这个差距。所以,往往是职场上最无能的人,其实最爱抱怨收入的不公平。
好,你也许会问“如果一个人拿的奖金和工资,是整个团队当中最高的呢?这种人总不至于有什么心理不平衡了吧?”这就天真了。
你知道,你拿得最多,你会高兴一时,但是,你的大脑很快会开启一种寻找证据模式。什么意思?就是,为“你拿得最高”,寻找它一定应该发生的合理性。
所以很快、很容易,你就找到了足够多的证据,要么就是你活干得最多、工作最累,这时候,你就想“凭什么?” 要么,就是你在团队里面,你最聪明、效率最高,你就想说“我是不是应该有更好的去处?”所以,被外界认定为优秀的人,会更加不安于现状,这也是人的本能。
当然,我不是说公司就一定是公平的,我想说的是,奖金发放这件事的公平,其实是一个主观事实。 尽管,我们在制定发放准则的时候,赋予了这件事好多的什么标准呐、公式啊、计算方法,但是归根结底,它依然是主观的。是主观标准,还能申诉或者谈判吗?我的答案是,当然可以,但是,大概率上没用,且这有可能变成一种愚蠢的行为。
你想想看,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你把目标设定在“改变奖金数额”,甚至是“分配比例”上,你觉得,你可能胜诉的机会,到底有多大呢?实话跟你说,如果你的领导很在意你对奖金的反应,他就不会给你这么少;当他真的给你这么少的时候,其实他内心就是“我不在意‘你满意不满意’。”
所以我说,如果你非要去找,你应该把这种申诉,当成一种沟通的契机,去了解管理者的奖励原则、思考方式,以及对你工作的真实评价。
总之,心里不平衡、不好受,很正常,咱们如果能够不激活这种情绪,那就尽量不激活它,也就是说,没事少瞎打听。当这种情绪无法抑制地涌现的时候,你想想,你得消化它;可能通过时间,你也可以超越它; 至少,你不能被它绑架。当然,归根结底,如果你能够把自己变成那个拿得最多的,你面对的困难和困惑会少很多。
我是马东,职场B计划,明天见!
你是不是因为“同事比自己拿的奖金多”而生闷气?如果曾经有这种情况,你怎么排解的?
记得毕业实习时,关于打听工资有个老哥说过:不用打听别人工资,也不要和别人比,比你高你不高兴,你比别人高别人不高兴,最后要么憋着气继续干,要么憋着气跳槽;同样的话题,还有个老哥说过:在同一个公司,我不告诉任何人薪资,告诉了大家比谁做的活多或者活少,跳槽的时候我再给你做个参考。还是比较中肯的……其实这事要这么想,打听薪资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给自己作参考或者做目标,那跳槽时再打听一样的;那也可以不用打听别人薪资,直接告诉对方你的期望薪水,问下对方他的建议,调高或降低,这也是一种方法,同样达到自己不吃亏的目的,而且后者比较高明多了。
我个人觉得第一个例子可能不是太恰当吧,个人感受哈。我自己是研究生,每天在实验室与很多工科类教授接触,原本我也是觉得这样的人是很理性很淡然的,但是我后来慢慢的发现不是这样的,教授之所以是教授,说明他们的学术能力很强很强,但是实际上为人处世的能力或者说情商有时候不及那些长期与人交道的人高,毕竟这些教授每天打交道的其实都是学术问题,而且面对学术问题直来直去,慢慢的我发现,越是和他们接触越发现,除了学术他们的情绪非常的普通化,甚至简单化。讲到这里可能听起来有点跑题,但是这让我想起前几讲里讲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技术和管理其实是两条通道,我认为这些教授大概就是技术通道的人才了。文科类教授就另外谈论了。
为什么我有时候就觉得拿够了呢,
云鹰614 回复 @18柒丫头: 自我满足感比较好
了解业绩评估标准,调整自己的工作重点比较重要~
我会想办法优化自己的奖金分配,想办法复利,这样我就不用停留在抱怨上浪费时间了。另外,我会想原因,如果是因为自己落后别人很多,那就得想办法改进。
“被外界认定为优秀的人,会更加不安于现状,这也是人的本能”我怎么这么安逸,这么安于现状,是源于外界对我还不够认可么“越是能力不足,越是容易高估自己”这么说来谦虚的人都是能力很足的吗?
职场B计划最近讨论的问题,大多是在安抚情绪
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会先把考核规则弄清楚。在我认可规则的前提下,然后对照考核规则,对比自己和对方,把自己优秀的地方列出来,对方优秀的地方列出来,如果说服不了,就列缺点。一般能生闷气的人是比较了解的,不了解的也气不气来。对比的过程也是反思自己的过程。主要反思自己和制度要求的匹配,和差距。如果说服不了自己,有个万能的理由,比较自欺的,人家会来事,会巴结领导。如果我不认可制度,我会找相关部门反馈想法,他们会说服我的。
说实话,我现在不足够聪明,无法判断自己的薪资是否偏低。但是我相信领导比我聪明,大体上我是不会做出实际行动的。另外,我觉得马老师比我聪明,听取聪明人的建议是一个聪明的选择,至少。
作为千年刺头,想的多,做的多,错的多,领导的赏识也多,唯独工资不多,所以特别不安分,更不安于现状。最近换了行业,做梦都在想工作的事情。昨天睡觉的时候,朋友打电话约饭,迷蒙中,说完时间地点,继续睡。见面的时候,他们就在那里窃笑。原来我没挂电话,睡着了,在说梦话,全是工作的内容……不安现状的人,焦虑也多。不考虑奖金的事情,要不现在钱是最多的,要不以后钱是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