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哥下午茶: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商业有逻辑,成长有路径。
《道哥下午茶》上一期,说到企业度过寒冬的方法,就是用“做事情”的方式形成共识。
如何形成共识呢?
我们就来聊一聊。
1、
刚毕业不久,我就进入一家报社做记者。这家报社有四十人左右,分为记者、编辑、商务、行政、发行等工作。其中,绝大多数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生龙活虎。
可能是一周出版一次报纸的原因,除了周一开会,其它时间,办公室里人员很少。当时,我观察到的一个奇景就是上班。
我们的上班,主要是分拨。分别为早9点一拨;上午11点一拨;下午2点一拨。
第一拨早上到报社,打卡签到,然后出去谈业务。
第二拨以记者为主。记者是外勤,经常外出采访,没有打卡要求。如果有记者不出去采访,就会到办公室里交流业务,准备其它稿子。
第三拨以编辑为主。编辑也是一个苦逼的活儿。记者没有稿子,编辑就没有米下锅。所以,他们早点儿到岗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这种分拨上班的节奏,给人一种散漫感,有组织,无纪律。
后来,报社也整顿过,要求大家早上8点半,打卡签到,迟到罚款。
这遭遇到一些同事的抵制。有人甚至在发工资时,直接预缴了罚款,从此不打卡签到。
但是,另一种情况下,这群人就完全是一种凝聚力极强的状态。
当报社举行大型活动时,我们是全员上岗。你再看这些人,从散漫状态一下子亢奋起来。所有人第一时间到岗,工作中互相协作,没有迟到早退,所有人坚守岗位直到最后一刻。
事实也证明了这个团队的优秀。那时,我们举办的很多活动,都先后被同城媒体抄袭和借鉴。
2、
多年后,对这段经历,我一直很感慨,同样的一群人,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
再后来,我又看到很多企业,在业绩不好时,往往率先在企业内部推行各种新制度,试图在员工身上挖潜力,对着员工念紧箍咒。以为这样做,就可以激发潜能,提升业绩。
但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第一,越是优秀人才越是率先流失,因为这批人最有实力跳槽。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不管是否有经济危机,任何时候都需要优秀人才。
第二,团队不稳定,员工失掉信心,企业就沦为一个跳板,成为一个只培育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孵化器。
这让我开始明白:
末位淘汰制也好,工作日志也好,绩效考核也好,都是舍本逐末的懒蛋管理办法。而真正的管理,不是用制度把员工绑在办公桌前,而是用事情让员工忙起来。
3、
那真正的管理是什么?
就是没事儿找事儿。
做事情,才是形成共识,提升团队战斗力的有效方法。华与华方法论中,提到一个日本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东海神荣电子公司几乎要被经济危机拖垮了。销售额突然减半,公司濒临倒闭。
社长田中义人到处寻求解决办法,后来结识了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
这位企业家告诉他,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亲自打扫公司厕所,连续三十年。
后来,田中义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自己家附近的小神社,从扫厕所开始。
他每天花30分钟清扫厕所及院子的垃圾。半年后,到那里玩的人不再乱丢垃圾,也有人给斑驳的栏杆重新刷漆,神社开始翻新修建。这一切,都是因他扫厕所而有了改变。
后来,他决定将“清扫”的观念带入公司,要求每个员工早上7:30—8:00彻底清扫公司和机械设备,然后再开始工作。
效果是惊人的。当清扫工作成为员工的信条后,公司的设备都保持在最佳状态,原本一台6年就要折旧的机器,到现在已经使用了25年,依然光洁如新,运转良好。
关键,良品率不断提高,为企业获得了新的订单,从而恢复盈利。
为什么“清扫”能带来这么大变化?
1、环境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而改变思考和行为,所以通过“清扫”,能创造整洁干净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对细节的关注,从而让企业获得重生。
2、清扫不仅仅改变环境,而且具有从根本上革新组织的力量
首先,一定是公司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做清扫,这样才能了解现场情况,发现现场的问题,同时增进与员工的交流。第二,一定是日日不断,日日改善。田中先生在公司的清扫活动,已经做了25年,而且是每天都在做。第三,一定是全员参加,让清扫成为每个员工的信条。
3、清扫可以避免重大事故
通过清扫,走进现场,了解现场的问题和隐患,可以防范于未然,避免重大事故,减少损失。而减少的损失就是利润,可以投入到生产研发中去,从而获得技术提升的重大改善。
而华杉认为,变革的力量,来自“现场”,因为我们都知道一切答案都在现场,所以解决问题要到现场去。而大扫除,日日清扫,一个现场就变成一百个现场,每个人都熟悉现场的每一个角落,日日琢磨,就能发现问题,就能找到办法。清扫达到每个角落,思考就达到每个角落。
所以,没事儿找事儿,到做事情中寻求突破,才是抵御这个寒冬的好办法。
因为,企业最重要的工作是学习,不是学习高大上的新思维,而是不断的学习自己手上做的事,持续改善。
改善带来改革。
5s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