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 破坏性的人与惩罚性的父母

024. 破坏性的人与惩罚性的父母

00:00
12:06

024. 破坏性的人与惩罚性的父母


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常常是和父母关系的翻版。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改变。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胡慎之。


1.如果你内心常常有莫名其妙的想去破坏的欲望,可能你有一个惩罚性的爸爸或者妈妈。


上节课,我们讲了可以怎样改善,顺从的人和溺爱的父母这样的配对关系。其实,还有一种配对关系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那就是破坏性的人与惩罚性的父母。


北京大学的徐凯文教授做过一个青少年犯罪调查,发现调查个案中有相当一部分违法青少年,都来自于同一个类型的家庭,就是中小学教师家庭。同时,他的另一份校园调查问卷里显示了,有自杀倾向的危机样本里,有50%都来自于中小学教师家庭。这组数据出来的时候,他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反而伤害了孩子?


原来,很多老师因为看到过太多优秀的孩子,他们也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同样优秀的,一旦孩子达不到期望,他们就对孩子非常地严厉,常常苛责和惩罚。可是这种严厉和惩罚,往往会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破坏的、报复的种子。孩子长大后,就会不断想去挑战法律规则,或者去违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甚至于最终可能会毁灭自己,也就是自杀。这就是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自杀率或者犯罪率那么高。


2、破坏性的人与惩罚性的父母,这种配对关系,会使人一生都在破坏和惩罚之间循环。


处在破坏性与惩罚性的内在关系配对的人,会经历一个这样的循环:首先可能会一直不断去破坏一些东西,挑战规则,挑战权威。然后在挑战的过程中,会获得惩罚性的快感,比如:你们对我不好,我一定要报复你们!在这个时候他会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满足。但是,在快感满足过后,随之而来的又会是一种莫名的虚空和失落,以至于要继续去做一些破坏的事情。


所以,当一个人处于破坏和惩罚的循环里面时,慢慢地,这个循环会构成一个左右互搏的平衡。就像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的周伯通,左手和右手能使出不同的招式,可以自己和自己对打。一个内心里存在惩罚性父母和破坏性孩子的人,他也在左右互搏,相互平衡。比如,有些人平时非常斯文,谨小慎微,担心自己会犯错受惩罚,但同时他跟伴侣性爱的时候,又会骂一些很难听的脏话,其原因就是,这些人有很强的道德感,认为骂脏话会带来严厉的惩罚,所以当他这么做的时候,实际上是想要挑战、破坏掉这种道德感,用这种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冲突,达到一个平衡。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成瘾性的事情无法解决,比如网络成瘾,赌博成瘾。原因就是,这些上瘾的人知道这些事情会破他的生活,对于他没有任何好处,他们也害怕这种惩罚,有些人甚至发誓说我再也不赌了,然后砍掉自己的手指头,但是,他们没法打破惩罚与破坏的循环,他们需要继续做一些破坏的事情,去释放情绪,安抚和满足自己。当破坏和惩罚的配对关系不断地发生,他们的生活就会在破坏和惩罚之间不断循环。


3、渴望打破规则,其实是为了抵消被父母惩罚时的无力感


今天这一课的主题,让我想起一个咨询个案。来访者是一个38岁的男性,他从青春期开始,就跟一些我们常说的社会上的混混混在一起,以至于他的父亲对他的惩罚是非常严厉的。严厉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有时候会把他吊起来打,或者直接摁在水里要把他溺死,而每当惩罚发生时,妈妈总是冷眼旁观的,就算他寻求妈妈的帮助,妈妈也不理他。


这种经历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莫名其妙地,他有三次事业本来都好好的,可是突然莫名其妙就失败了。谈恋爱也是这样,两次的恋爱他都选择离开。其中一个女孩子还和他结了婚,为他生了一个孩子,最后还是以离婚告终。他搞不懂为什么自己的生活会变得一团糟糕,所以过来求助。


在我看来,这位男性把自己的关系、事业,还有生活弄成一团乱,看上去好像是被逼无奈的一种状态,实质上有可能反而是他主动选择的一个结果。因为,当我问他,为什么那时候你的事业和恋爱关系都好好的,也很稳定,却选择放弃呢?他说,我就是过不了那种平稳安定的日子,心里总想重新再去选择,我想打破一些东西,去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最后我问,你挑战的是什么?他就说,我觉得我要挑战的是一种规律,别人说我做不到的,我就一定要去做;别人越是说这个东西好,我反而越想去打破,让他们看到不是这样的。


我问他,这是不是跟挑战你的父亲的感觉是一样的,你父亲跟你说的道理,你也很想去打破它。他说是的,父亲惩罚我的那一刻我是很无力的,我特别想有朝一日能够突破它。所以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虽然他已经是一个38岁的男性了,但是他的内心关系模式,还是像一个惩罚性的父亲和一个破坏性的小孩之间的配对。而他做的一切,实际上都是一些破坏性的事情,是为了能够证明自己是自主的、自由的,来抵消被严厉惩罚时的那种无助和沮丧的感觉。


所以,如果我们做了父母,就要明白一点:严厉惩罚孩子,往往是有副作用的,因为当我们严厉地惩罚孩子时,孩子不会仅仅感觉到下一次不要再犯错了,而是更多地感觉到羞耻、无力和沮丧,这个时候,唯一能补偿他们的就是一些特别有力量的东西,所以他们会想通过打破一些东西,去找到这种力量感。有些人在青春期的时候,看隔壁一群人看不惯,为了打抱不平也好,或者说故意出头也好,他就去跟别人打架。在他冲上去的那一刻,他会觉得自己特别有力量,这就是破坏性行为带给我们的力量感。社会上有很多人都用这种破坏性的行为来获得力量感。比如有些人喝醉了开车,还要拍一个视频发到网上,就是在挑战法律,破坏权威。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获得一种虚幻的很有力量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世界之王。


4、建议:面对内心的无力感和沮丧


那么,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内心有一些破坏性的愿望的话,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想,你应该明白,这可能跟你有惩罚性的父母有关。你需要看到你这种破坏性的愿望之下真正的需要和感受什么。


前面提到的那位男士曾经跟我说过,即便到现在,他看到父母也还是蛮害怕的,遇到一些事情也不太敢去跟他们说,甚至于当他事业失败了,爸爸骂我的那一刻,他的第一感觉都是,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被吊起来打的状态。


我跟他说,你看看你现在的自己,你现在多大?你的身体状况怎么样?你的父亲应该也差不多有60岁了,如果你们现在打一架,你觉得谁会赢?或者如果你父亲再把你吊起来打,你能不能反抗甚至赢到他?他说当然会是我赢,然后我说你去体会一下这种赢的感觉,你还需要用破坏自己的生活、破坏自己的亲密关系的方式,来向父母证明他们的失败吗?


当我这样问的时候,他很难过。他终于肯承认,当初被惩罚后的那种沮丧和无力的感觉。他说自己的一生一直在破坏,其实,他真正希望得到的是一个宽容的对待,而不是苛责,如果有一些过错,他希望父母可以跟他说没关系,而不是严厉地惩罚。


所以,从这个案例中你可以看到,只有当我们能够面对自己的破坏性欲望,看到底层最真实的感受,我们才会去珍惜一些东西,才会去建设自己的关系。不然的话,我们很容易在做一个惩罚性的人和一个破坏性的人之间一直循环,不断破坏,然后等待惩罚。


我是胡慎之,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欢迎你留言,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猫与玄凤

    听这篇真是深深的认同,公婆是小学老师,老公从小在父母的控制和打骂下长大,表面阳光斯文,可是婚后与他父母一起生活才发现他有暴力倾向和其他破坏行为,我们之间几次严重的冲突几乎都是他父母在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以前以为他是在讨好父母展示自己的权威,因为他父母的控制欲也波及到了我和大儿子身上,我们有稍微不好的地方他们就会添油加醋对我老公讲,很长时间本来该很幸福的家庭过得很不愉快,我也得了严重的抑郁,几年的时间都走不出来。后来学心理课逐渐治愈自己,也觉察到一些东西,在小儿子出生之前鼓起勇气反抗跟婆婆敞开聊了两次坚决的划清界限,拉黑了微信和电话。一个多月没见公婆了,自由,开心。老公也第一次没有因为父母责备我。

    胡慎之 回复 @猫与玄凤: 真棒!加油

  • 兰若伽蓝

    真是说到我的痛处了。我父母都是中学老师,爸爸还是班主任,他们不仅是我的父母,还是老师、权威,打骂、说教是家常便饭,我永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每天都诚惶诚恐地生活。这些年自己一个人在北京,父母劝了很久,但我打死也不回去,一个人在北京,一直过得不好,车子、房子、男友,哪个也没打拼出来。之前觉得老天对我不公,明明我是很有能力的人,为什么过不好,后来求助了心理咨询师,才明白我一直在排斥安稳美好的生活,用自己过得不好来惩罚父母。虽然是三十多岁的人了,但内心深处却还是那个受伤的青春期孩子,渴望父母对我的赞美与包容。如今终于醒了,生命是如此珍贵,不要浪费在无谓的抗争上,后半生,走向自己,成为爱。

    朵朵_pq 回复 @兰若伽蓝: 真的是不容易啊,为了获得爱,或为了报复父母,我们做了多少傻事?!为了惩罚父母的不爱,我也做了不少傻事!其实这种真的也会伤到自己,害了自己。人生还是要有大格局,就是说的容易做的难!折腾过了才幡然醒悟。

  • m9325ip78x16g8hklqmm

    谢谢胡先生的分享。我也是一辈子都在寻求父母认可的人,可是发现竟是在毁掉自己的生活

  • 心慧荷

    好吓人啊……多么悲哀啊……

    胡慎之 回复 @心慧荷: 人生就是淡淡悲伤的过程。

  • 海阔天空_znl

    孩子17岁,买东西成瘾。明明了解家里经济状况,可遇到喜欢的东西还是想买。我跟丈夫在孩子小时候制定的规则比较多,规则即是原则,所以有时候比较刻板。孩子青春期叛逆,我们意识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问题进行了调整,我们都学习了家庭教育,对孩子包容、宽松、尊重、民主,可孩子反而买东西成瘾,这让我们束手无策。孩子从小到大对钱都有渴望,尽管有零花钱,总是不够花。花钱成瘾是我跟丈夫改善教育方法之后的行为。请您分析一下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以及家长该如何做?

    胡慎之 回复 @海阔天空_znl: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事情或者细节都让孩子成长成现在这样,当中有可能涉及他的个人隐私。建议寻求专业咨询师或家庭治疗师的帮助。

  • 覺岸無邊

    原生家庭的模式以及对人性格的影响太复杂了!想要完全明白真不容易呀!

    胡慎之 回复 @覺岸無邊: 需要花一定时间呢,很多人也在共同努力探索这个领域,一起努力吧

  • 尘小初

    胡老师加油更新,每天期待中

    胡慎之 回复 @尘小初: 谢谢支持谢谢你喜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