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 攻击、竞争性的自我和惩罚、报复性的他人

028. 攻击、竞争性的自我和惩罚、报复性的他人

00:00
08:23

028. 攻击、竞争性的自我和惩罚、报复性的他人



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常常是和父母关系的翻版,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改变。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胡慎之。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杠精,说的是有的人很喜欢跟别人抬杠。抬杠这种行为隐藏着一种竞争性,等于是在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是好的,你是坏的。所以,杠精抬杠是一种竞争、攻击的行为,他们有一种攻击、竞争性的自我。


1.这种攻击、竞争性自我的形成,常常是因为他们有着惩罚、报复性的父母。


在我小时候,父母对我要求很严格,一旦我做错事,就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包括辱骂、指责,或拿走我心爱的东西等。这类型的惩罚性行为会在我身上留下一定的印记,让我的内心形成了一个“错了就一定会遭受惩罚”的模式。这就导致了,每当我看到别人做错事时,内心中的“父母”就会出来,教导我用攻击性的方式去惩罚别人。


年轻的时候,我很喜欢跟同学去一个体育场,在那附近有很多喜欢欺负弱小者的小混混。每次看到他们,我都会用一些攻击的方式去对待他们,例如:跟他们打架,对骂,感觉这能让他们很痛苦。


所以,如果父母总是喜欢惩罚,孩子平时内心的攻击性是被压抑的,一直处于需要被释放的状态,那么,一旦看见别人犯错,就很容易用攻击的方式去惩罚对方。

2.攻击别人,常常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见诸行动,指的就是先下手为强。就像我年轻时会出去找混混的麻烦一样,我会找那种眼神中充满着攻击性,会瞪人的那种混混。因为,当我感受到来自眼神的攻击时,我内心一直被压制的攻击性就会被激发。为了保护自己,我就会选择先下手攻击别人。


在亲密关系中,为了竞争谁贡献得最多,谁最有用,谁对谁更好,我们有时候也用这种攻击方式来对待对方,谁都不想成为输家。而且我们都想要绝对的公平。


3.一个有着攻击性、竞争性自我的人,内心同时也住着一个惩罚、报复性的他人。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这其实是说,一个有着攻击性、竞争性自我的人,通常是对自己很不满意的,而这种对自己的不满意,会被投射到别人身上,把别人看成是一个惩罚、报复性的人。因为他早期受到的惩罚方式,就是一种攻击方式,所以当他把对方解读为是个要攻击他的人,就会开展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先去攻击别人。


而且,一个有着攻击性、竞争性自我的人,也很容易把身边的人都当作是自己的竞争对象。感觉每个人都有可能来惩罚自己。


我的一位20来岁的来访者,在他小时候,每当他去跟别人建立关系时,他父母都会说,你要和对方比赛,这让他觉得对方跟自己是竞争关系,不是朋友关系。他长大后,也不敢与别人建立关系,因为一旦他去跟别人建立关系,那种竞争的感觉就会出现。所以他总觉得很孤单。


仅仅是觉得孤单倒也罢了,关键是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很容易用被动攻击的方式去对待父母,因为父母的惩罚让他们感觉到了被攻击,所以他们也就自然而然把父母当成坏人去对待。


4.那么,如果我们就是这种有攻击性、竞争性自我的人,该怎么办呢?


第一点,我们需要重新去看待别人。


提醒自己,别人不是来跟我们竞争的,而是来帮助我们的。如果你跟身边所有的人一直处于竞争的状态,那么这个世界是没有友爱,没有善意的,而且你也一定会缺乏身边人的支持。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对婆媳,她们每天都会重复一件事,就是婆婆洗过的衣服或扫过的地,媳妇都一定会再去做一次。我问那个媳妇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说因为她觉得婆婆不如她弄得干净。这很有意思,表面上好像这个媳妇只是想要更干净,但其实她的内心有一种把婆婆视为竞争对手的心理,想要证明自己是更棒的。当我提醒她,婆婆只是想帮她减轻负担,她才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觉察。


第二点,当我们自我负责时,“惩罚性的他人”就会消失。


我们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是被允许的,那是我们的事,没有人会来惩罚我们,我们只需要去接受这个结果就好了。只有当我们肯为自己做的事负责,这种惩罚性的他人才会消失不见,我们也才会不再去责怪自己。


第三点,扮演一个惩罚、报复性的他人并不能真正解决什么。


有一对夫妻他们经常争吵,我去观察了一下他们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妻子很喜欢用指责或反问的语气跟丈夫对话。例如,丈夫下班回家,问妻子做好饭没。妻子会说:“谁像你啊,早就做好了,你以为你老婆是个贪吃懒做的人啊”。这种带有攻击性意味的言语,就很容易就激发彼此之间的矛盾争吵,而且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第四点,如果你是父母,避免成为惩罚、报复性的父母的方式之一,就是减少惩罚,即便要惩罚,也要建立有规则的惩罚。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国外的一些家长,惩罚孩子的方式是跟我们不一样的,他们不会用侮辱性或攻击性的惩罚方式,而是会选用冷处理、暂停孩子喜欢的事情等方式。因为他们的目的不在于惩罚孩子,或者泄愤,而是告诉孩子,他们需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


我是胡慎之,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欢迎你留言,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咿呀学语123

    感觉自己千疮百孔,浑身充满窟窿。

    胡慎之 回复 @咿呀学语123: 经历这么多,辛苦你了。

  • Ananmami

    每天该笑就笑,该上班就上班。但实际我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什么都不想做,回家里也不想弄孩子,也不想说话。脑子里24小时都在想事情,睡觉都充满痛苦。去医院看过一次心理医生,检查出来是抑郁症开了很多药,但是网上说吃了有些不好的反应就没有吃过。我想约心理咨询但是医生说约满了。靠自己感觉走不出来。买了这段音频,但是也无法听进去。该怎么办呢,胡老师。觉得自己要作死了

    胡慎之 回复 @Ananmami: 是否曾经设想过“靠自己感觉走不出来”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否这种状态能给你带来别的东西?这只是一种假设,多抽出时间陪陪自己,想什么都不做,那就什么都不做吧;可以尝试与信任分享你留言的这段话,他们会支持和理解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咨询师也并不少

  • 燕_i3v

    越学越觉着自己的坑洞多。非常的无奈。自己还没有修复好,孩子已经长大。看到那个不堪的自己时心痛如绞,真担心自己这一些已经影响到了孩子。

    胡慎之 回复 @燕_i3v: 意识到就是转变的开始。

  • 小容_hp

    胡老师,听你的声音有一段时间了。获益良多。我也是害怕建立亲密关系的,我的原生家庭充满了指责和批评,虽然说应该把自己的家庭和外界分开对待,但是内心深处还是很害怕,与别人产生冲突,觉得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呆着安全。但其实是内心还是很渴望和外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我表面上看起来活泼开朗,其实内心是有点自闭和孤僻的,就是会和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也没什么比较好的朋友,都是一些泛泛之交☹️,对于那些想与我产生亲密关系的朋友,有时候我又不知道怎么去相处,然后其实我的人际关系也不怎么好,有时候我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所以有时候觉得心很累

    胡慎之 回复 @小容_hp: 不知你是否发现,你的内心很细腻,洞悉内在的能力非常好。这是优点,但同时也容易成为引发情绪的通道。

  • _墨漓

    今天学到两点,一点是很多攻击是自动化的自我防御;媳妇重复做婆婆的事情,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更干净,可能还是为了竞争谁做得更好,攻击。

  • 1367697jbks

    这一节老师指出了这个现像,但好像没有提出解决方案哦,家人中有这样的情况,请问我应该怎么办呢?

    胡慎之 回复 @1367697jbks: 承受这么多,辛苦你了。我们活在关系中,但是却要时时觉察,不要让关系控制了我们。我们眼前的世界需要变大一些,不再执着于你和某一个人单一的关系链接

  • vicky_53

    戛然而止。意犹未尽。

    胡慎之 回复 @vicky_53: 谢谢支持!希望能带去帮助

  • 妙音36

    我无法接受一个人的缺点,只想有个完美的神可以拯救我的世界。我对自己很无奈

  • 52z1l7bgc0q68w0pv9lx

    胡老师,谢谢您上次对我问题的回答,内心很激动,你能回答我的问题,我好兴奋啊!第一次和您有了直接的链接,谢谢您的辛苦付出,更谢谢您的不嫌弃,对我的问题能认真回答,感觉好荣幸,更觉得很平易近人啊!谢谢您老师

  • 橙色火焰化红莲

    胡老师,感觉您所讲过的配对关系在我身上都存在,真是崩溃

    胡慎之 回复 @橙色火焰化红莲: 人生就是淡淡悲伤的过程。咱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