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鹏导读课 | 农业与中国文明的最初特点

姜鹏导读课 | 农业与中国文明的最初特点

00:00
15:31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我是姜鹏。前面我们讲到继华夏人群出现,中国这个舞台逐步发展壮大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个变局,就是中国人的祖先人群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我们已经把农业对于中国文明的影响,向大家作了简要的介绍。上一讲的内容主要是着眼于中国文明内部,把农业定性为影响中国文明的四个关键词之一。在这一讲里,我想引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看看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农业和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农业有何不同,而这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明的特殊气质?这样的不同对后来的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一下,在人类早期历史上,世界各地有哪些值得我们重视的农业文明?


考古学家已经向我们证明了,在今天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以及印度半岛的恒河流域,很早都出现了农业文明,时间点上可能比中国的农业文明还要再早一点。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在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带,所谓的“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这两条河流的下游之间,有一块非常适合于农业耕种的肥沃平原,人们称之为叫“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我们把两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和中国早期的农业形态进行比较,你会发现有明显的不同。


什么不同呢?首先从地理环境和大气候的角度来讲,中国农业产生在一个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区里面,春、夏、秋、冬四季轮换,在中国的主要农耕区,一般都是六月份到七、八月份,高温多雨,年均降雨量基本上都在四百毫米以上,这是非常适合农产品成长的自然条件。但是古代的两河流域就不一样了,在那里一年有八个月可能是不下雨的,即便下点雨,也不多,有些学者推测可能是在200毫米左右,更有学者说,那边部分地区可能是连一百毫米的降雨量都不到,这一点雨水量对于农耕来说肯定是不够的,那怎么办呢?


生活在那里的先民们他们发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每年四月到六月都会有汛期,也就是河水暴涨造成泛滥。但在水患退去之后,被河流冲刷过的两河流域的下游地区,土地又是非常的肥沃,适合于农业耕种。那能不能把农耕区迁到两河流域的下游呢?在那里既有肥沃的土地,两条大河也能够提供足够的水资源。


随后他们又发现问题了,就这样简单地在那里耕种,恐怕是不行的,因为在那里每年收割庄稼都是在四月份,而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这两条大河,每年发大水的汛期也是从四月份开始的。也就是说,辛辛苦苦地种好庄稼,庄稼一成熟的时候,大水就来了,就会把它们冲走,那不是白忙活了吗?这又该怎么办呢?


现在人有一句话叫做“办法总比困难多”,是吧?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先民也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开始组织起来治理大河,疏导规范河水的走向,不仅不能让它影响到农业耕种,还要建造人工设施,发展出网络状的水利灌溉系统,让这些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


从治理大河、发展灌溉农业这一点上来讲,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以及印度半岛的恒河流域,和我们前面介绍过的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有学者就总结说,这几个地区的早期农业都是建立在泛滥平原和原始灌溉的基础上的。这和中国早期农业是非常不同的,在中国境内,到目前为止,考古尚未发现有西周以前的灌溉农业移植,我们的灌溉农业可能比西亚的两河流域要晚四千年左右。那有的朋友听了之后可能就会问了,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文明比别人落后了呢?倒不一定要这么来看问题。


那个时候北部中国的黄河也经常泛滥,但我们其他自然条件好。由于充沛的降雨量,我们的祖先避开时常泛滥的黄河主干道,在一些支流乃至于小河流附近的台地上,同样可以发展农业。那干嘛非要和自己过不去,辛辛苦苦去治理黄河呢?当然,大家请注意,我在这里讲的是万把年以前的事情。在西周以后,尤其是春秋、战国以后,中国的人口数量和文明程度都经历了高速增长的时代,人的活动区域范围大规模地扩大了,所以治理黄河也就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了。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八千到一万年以前的中国早期农业这个问题上来。通过考古和各类研究,我们已经发现,中国北方最早的农耕遗址,并不直接和黄河发生联系,而是建立在黄河支流或者更下级的支流边上。比如陕西的渭河流域,山西的汾河流域,再比如像南方的长江、淮河流域的农耕遗址,情况也是一样的,不在主干道上,在支流边上,因为小河流比较平静,不易闹水患。大河流边上发生水灾的可能性就大!所以名义上说起来,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但是我们和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最早的农业文明,是发生在大河的支流上,而不是大河的主干道上的。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农业形态是建立在利用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基础上的。


那么这种农业文明的特征,和直到今天还很有影响力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否有联系呢?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主张无论是人和人之间,还是人和自然之间,更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紧张地斗争关系。这个观念可以说是中国文化非常明显的特征之一。你也可以思考一下,它和我们独特的农业传统有关系吗?另外我们都知道,农业耕作比较便利的生产组织方式,是以家庭或者家族为单位合作分工,一个家庭、家族内部的人比较熟悉,合作起来比较顺畅,组织方式既自然又简单。


我们在之前的导读课里也曾提到过,中国人重视血缘和亲戚关系,和农业传统是有很大关系的。但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他们为了农业要治理大河,这仅仅依靠一个家族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需要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调动起来才行,这就需要国家机器,甚至专制集权的管理方式。我们看到,诞生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古国和处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王朝,都是比古代中国王朝早得多的专制型国家政体。这种现象是不是和他们需要治理大河有关系?这也是一个可以探讨的话题。


谈到中国古代的统治模式,《左传》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翻译一下,一个国家最大的事情就是祭祀和战争。在早期人类文明史上,由于人们对于自然缺乏了解,对风、雨、雷、电充满恐惧,所以祭祀天地、山川、神灵、祖先,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掌握了这套知识和仪式的祭司,或者说是巫师,往往成为最早掌握权力的人。这在世界各地的古文明当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中国的上古时期也是如此。另外,在中国上古时代,权威或者掌握权力的人的出现,似乎和战争有着更大的关系,而不是和治理大河有更密切的联系。


大家所知道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其实相对来说,跟早期的这个农耕文明相比,它还是比较晚的。


我们讲比较早一点的,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黄帝。我们今天讲我们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嘛,这个黄帝,《史记》里面说黄帝通过两次关键性的战争成为天下之共主,一次是打败了蚩尤,另一次是打败了炎帝。为什么战争胜利了,黄帝就能够成为天下的共主呢?因为无论是动员一个人群去征服另一个人群,还是反抗另一个人群,都需要复杂的管理组织手段,也考验着后勤的保障能力。这种组织能力它往往是建立国家的前提。所以战争对于权力的发展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刺激,它也催生出掌握权力的人和机构。


出现国家权力,就必然牵涉到权力怎么传承。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权力传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禅让,就是不传给儿子或其他亲属,而是选择一个贤能、有德之人,把位子传给他;还有一种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按照血缘来传承,一般情况当然是传给儿子,也有传给兄弟等等比较特殊的情况。在中国的文献记载中,尤其是儒家学者的典籍当中,一般都是相信禅让,它是早于按照血缘传承的。儒家经典《尚书》里面提到尧舜禹之间的权力传承,就是按照禅让的模式进行的。


直到大禹去世以后,权力被他的儿子启拿走,开始了“传子不传贤”的王朝统治模式。大家非常熟悉的夏王朝就此产生了。很早就有学者对尧、舜、禹的禅让,提出过质疑,认为这只是儒家学者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今天也有很多人不相信“天下为公”的权力禅让模式在中国古代是真实地发生过的。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之下,人性的自私与贪婪的阴暗面更容易发挥作用。我倒要提醒大家,不要过于执着地用今天人的立场和经验轻易地去猜度古人。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也有学者把尧、舜、禹的禅让,看作是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民主。


不管怎么说,中国古代出现集权式的专制王朝,时代应该是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要晚。尽管由于材料的缺乏,很多问题很难下定论,但这样的比较是有意义的。如果把今天的中国文明比作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那么这棵树上开出怎样的花朵?和其他树上的花有什么不同?都可以追溯到更久远时代埋下的种子。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的本意其实是说,如果人只是依靠自己来认识自己,那最终得到的认知都是有限的;人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往往需要设立一个参照系统,通过参照、比较才能更好更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面,我们照照镜子,看看衣冠穿戴是否整齐,本质上就是镜子当中映射出来的这个形象,成为我们知晓自己穿戴是否整齐的参照物。


同样的道理,我们需要研究历史来知道,今天也需要透过他人的眼光,或研究、比较其他的文明来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特点。所以不仅仅就中国讲中国,而是在讲中国历史的时候,时刻保持一种世界眼光,是《中国历史大变局》这门课程的另一个特点。


好,今天的内容先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的节目就正式进入到“先秦之变”这个板块。央视“百家讲坛”名师、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山教授,将为你具体讲述夏文明的特点,以及殷周时期国家形态成熟之后中国文明的走向,和进一步塑造。李山老师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名师,讲述既风趣又精彩,敬请大家继续收听。如果你对相关问题有探讨的兴趣,或有待发表的高见,可以在音频下方发表评论或移步至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后台留言,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ylmwyuhuang

    听了这次课,我有一个想法:中国古代农业应该是散点式的,因为有些聚落并不经营农业,有手工业和狩猎采集的聚落,还有的直接收获野生的作物。《韩非子·五蠹》就说,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我认为农业不发达,不等于文明不发达。

  • 善战哥哥

    生活在两河流域的人为什么会在一个干旱地区种地?有河就可以吗?呵呵。第一块地应该是在有树有草的地方刀耕火种开局。不应该是在旱地挖渠引水开局。

  • 听友202932983

    历史大变局课程很好,当今年轻人都需要补课。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已经模糊了历史真实性。

  • dylmwyuhuang

    沙发

  • 大漠无炎

    这是我在喜马拉雅听过最垃圾的节目,没有之一

  • dh4z28mnzevsp92to28h

    讲得真好!深入浅出!棒棒哒!

  • xinxin6691

    由此得出:中国的革命与改革开放必须先从农村开始, 顺应中国的历史与国情。

  • 1768825mzom

    老师,二十四史包括清史稿哪部编纂的最好

    1768825mzom 回复 @愤怒的菜鸡: 谢谢

  • 13761319bqo

    谢谢。

  • 春风化雨2001

    好听喜欢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