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李山 | 殷周之变:礼乐文明的开端

2.5 李山 | 殷周之变:礼乐文明的开端

00:00
15:44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欢迎收听由喜马拉雅和观乎文化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大家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山,由我来为大家主讲历史大变局的先秦部分。


前面我们讲到周家建国,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建都问题,在哪儿建?那么他们选择了洛阳。洛阳在文献中称“洛邑”、“新邑”,在《尚书》里面会称“新邑”,那么在金文里面也这样称呼。那么这个举措,伴随着一种观念的变化,这就是一种新的“天命观”的诞生。“天下观念”、“天命观念”,这两个差一个字,所指不同。还有就是它推陈出新地实行了一种制度,就是“血亲大封建”。这几个制度实施使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


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尚书》)


我们先来看“天下”观念。“天下”这个词,它的宗旨就是要相信上天,当然“天命”也是如此。那么“天下观念”是什么?就是包容所有。我们在前面讲过周文王就开始联合诸多的弱小族群,开始走“包抄”之路。所以这样一种联合,就是“天下”。那么“天下观念”它是一个空间观念,翻译成我们现代话,不是用直译,而是意译的方式,就是举目望去只要有人类的地方、有人群的地方,我们都要用“天下”来概括。


“天下”这个词出现在西周的早期、中期。那么它主要的含义是什么?就是那么多的人群需要安顿,那么怎么安顿?首先要有个都城,叫中国。“中国”这个词在见于何尊,距我们今天三千多年了。何尊出土了以后,因为它出现了“中国”俩字,这个国字不是我们今天写的一个框里面一个或,繁体。或者一个国字一个玉字,这说起来这国字加玉字这个字,实际上我建议把它废掉,为什么?这是洪秀全发明的。那么“中国”它写作什么,在何尊里面,写作“中或”,实际上就是我们“或者”的“或”,是一个“戈”,就是用武器保卫一个城邑,就是“国”。国这个词跟郭,“城郭”的“郭”是同源的,它们是语义相近的,读音也相近。“宅兹中国”,宅兹中国在这儿建宅子,这是中国。


西周早期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

现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中国面对的是四方。而“四方”注意,后来的文献,比如说《尚书·禹贡》篇以及到《国语》里面谈到了西周中期,穆王时期有个大臣,是穆王的叔祖辈、周公旦的后代,就谈到了五服制,什么是五服制?五服制就是中国周围要有诸侯拱卫着,“中国之内”按照传统的文献说就是京畿地带,一片土地,这是王朝直属的,直属里面也有诸侯,也有贵族分封他土地,这些诸侯往往就是叫伯。


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尚书·康诰》)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国语·周语》)


有位旅美的学者叫李峰,他在研究西周王朝政治制度里面谈到这个问题。这些诸侯是最近的,要向王进贡东西,比如说进贡谷子、小米、小米糠、小米的秸子一块儿进贡;这之外的诸侯叫侯卫,就是守卫着王朝疆域的,就是侯;再远的诸侯实际上就是一些周家的同盟者,或者一些跟周家关系不是很紧密的国家。而远方的诸侯,有些诸侯,离我们稍近的远方,他就定期来朝拜,比如说一年来朝拜一次就可以了,他只要不闹事就可以;再远的诸侯一辈子来一次就行了。


总而言之是什么?是越远责任越小,最远的诸侯就是不闹事,不侵犯我们,就可以和平共处。然后我们跟这些远方的诸侯什么关系呢?就是我们要想跟他们搞好关系,我们得“修文德以来之”,然后说“文化不改,武力加之”,如果你实在闹得凶,我也不是不能打。所以周王朝是不是真正地去执行了这个政策是一回事,像穆王就向外扩张,但是这种文化观念是另外一回事,就是它要分层次,这就是“天下”,就是安顿这个天下。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


所以现代哲学家赵汀阳为什么写天下,写世界观,他说天下观念应该取代联合国观念,因为他说联合国是几个大国把持着,他们的价值观就是世界的价值观,尤其是有些国家他觉得不顺眼就打你。这个观念实际上后来在《老子》和《管子》里面都有这样的说法,就是我们看世界,就是“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这个说法就是你要看家里的问题,以家里的尺度;你要看国的事情就以国为尺度;你要看世界,看天下就以天下为尺度。而不是拿着一个尺度,就是我一个尺子量到底,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不合适。所以《老子》和《管子》都有这种说法,就是安顿实际上是一个天下观念。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老子》)


所以这个天下观念的确它有它的优点。实际上说起来是什么?是大国,我们说地域多元文化发生,才能有这样的意识。这种意识我倒觉得我们应该分析对待,不必一味抹杀,它是有它的长处的。但是它也是文化不改,用文德化你,“文”这个词在先秦时期,有的时候等同于“德”,“文化”这个词还不是名词,文化你,就是感染你,你不听?不听就打你,所以他并不是不要武力。我们也不是说那些王们,野心勃勃的王就完全遵守这种东西,像汉武帝,像唐玄宗这种,但是因为有这样的观念,汉武帝开边拓土,有人就批评他;唐玄宗开边拓土,杜甫就写《兵车行》,去批评他。所以这是一个文化观念,就长出来这么一个观念,而这个观念的格局甚大,历史层次是历史层次,事实层次它未必遵循那么好。我们不必说看这些观念就认为古代有多么光辉灿烂,我们不是那么去想问题的,所以这是“天下观”。


实际上这个“天下观”直接导致了封建。把诸侯封出去,为什么?从远古以来,群体数量多了,总会向外洇,占地盘。殷商王朝人越来越多,怎么办?往外发展。注意这种发展,像是什么?我们在宣纸上滴一滴水,然后“刷”就往外洇,这是一种情形。周家的封建制,那可不是一滴水往外洇啊,它是把这个纸洒满了水。在十几年的时间,五六十个诸侯封建到全国各地去,这是个大手笔,我们说它是推陈出新的应用,掌握了什么,一些军事要地。


实际上封建制就是一个武装殖民,你比如说我们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说太行山,太行山向东有八陉,八条通道。像燕国,燕国西边有八陉,就是后来像今天涞源县这一带,这儿建个燕国。然后沿着汉水流域,还有就是泰山南边封鲁国,泰山北边封齐国,把局势控制住,这是占领先机。


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述征记》)

当然这个我们前面说过,武王封建他的范围小一些,你看鲁国,有学者像傅斯年先生就说,说鲁国一开始在河南鲁山县,就是离着嵩岳山地不远的地方。后来周公主政的时候,一下就派到了大东,大东小东,这是在《诗经》里面说到了,大东是远东,荒远的东方,占领了泰山以南的地方,然后泰山以北建齐国,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附庸国,当地山东那一带就很多土著的国家,作为附庸国让你存在着,但是你得听从当地诸侯的调遣。所以像这样一种大手笔的政治就出现了,所以这是跟天下,在周公这个文献里面,《立政篇》就说到,说我们周家的子弟,拿起你的干戈,到天下去,海域苍生我们都要管,都要安顿。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诗经·小雅》)

注:西周时代以镐京为中心,统称东方各诸侯国为东国,以远近分,近者为小东,远者为大东。


今文子文孙,孺子王矣!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呜呼!继自今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尚书•立政》)


天下观念,一个宏大的观念,所以封建制对中国历史而言,它改变了一种状况,就是周家的势力迅速地扩张。我们前面讲过,考古显示,像山东半岛地区在夏、商这段时间,它仍然保持着一种本地的特色。真正的西部的文化要素,就是华北平原西部这一带,像陕西、像河南这一带的文化要素,大量的进入到山东地区,这是随着西周封建才出现的。这样的话就造成了一个局面,什么局面?就是周家全面地跟各地人群相接触,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个局势,诸位。


我们说过,周家按照周武王带军队“三千虎贲之士”往反推,我们得出十几万人这样一个规模。他封建了多少国家?一共封建了70,50个是姬姓国家。诸位,十万被50,或者被70整除,数量很小。所以在距今天公元三千年前,我们如果登高一望,一定看到的是周家的贵族打着旗帜,带着不太多的人群到遥远的各地去抢占先机,占领军事据点,把这种反叛实际上预先给它消除掉。这个是周公时代完成的,成王时期完成的,康王时期还在进行。但是不要以为封建就结束了。一直到宣王时期,它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吞。比如说燕国这一带出了问题,他可以派一个韩侯过来。韩就在今天北京正南,有个固安,有个方城镇,那儿建一个韩,像当年南阳盆地,楚国人向北进,于是他就把他舅舅放到南阳去。它还用封建的方式,兵来将挡,水来土吞,这是它的法宝。


所以封建的这些邦国,在一开始它就是王朝的派出机构,虽然他有国家、有军队、有治理民的权力,甚至有诸侯之间交聘,就是会盟,互相走亲戚这种关系,但是,它实际上它是服从王朝。真正的从一个国家开始自己各自谋自己的事情,那就是到了西周王室崩溃以后了。西周王室不行了,大家各自谋自己的路。你像在西周很长一段时间的青铜器制作,你不论是发现在齐国的还是鲁国的还是其他地方的,规制都是一样,所以多多少少有点像一个军事单位驻扎在那儿,它有家属,它有城市,它有人民,但是它不忘它是作为一个派出的军事单位。我们刚才说过,它人很少,如果它失去了整体的联系,它就要完蛋。所以在一定时间可以维持一种“分”和“合”之间的向心力和分散力之间的平衡,就像卫星不会脱离恒星一样,但是慢慢发展就会出问题。所以封建这是一个大手笔,所以天下观念和封建制是相配而行的。


那么还有一个天命观念是什么?天命观念实际上是周家说服殷商人的。天,我们中国人崇拜上天,我们从远古时期曾经在前面讲过,中国人就开始追寻老天爷,云行雨施,大自然的那种运行规则,太阳、月亮按时从哪个山头出来,什么季节到了,月亮从哪个山头下去,追求这个。“天人之学”是中国最早的学问,由巫使掌握着,后来帝王就变成最大的巫使,所以汉代人还知道这一点。汉代人给皇帝上书,说“帝王之事莫大于承天之序”,帝王你最大的事情是维持上天的秩序。那么这种天,到了殷商时期,天并没有消失它这种神威。有一位学者叫陈梦家,早年是个诗人,后来做学问,写《殷墟卜辞综述》。《殷墟卜辞综述》里面他谈到,在殷商甲骨文当中,上天有多少神的权能,但是你仔细看,并没有脱离原始的刮风下雨,降灾降病。所以天挺可怕的,天有没有德行,说的很少,如果不是没有的话,也是很少,差不多就是没有,这个观念被周人利用了。


帝王之事莫大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祭。(《汉书》)


所以我们看文献,周人一上台,就开始用“天”来说服殷商,他偷换了概念,他注入了一种新的要素,就是德的要素。“尚德”是西周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后来被儒家继承下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天命,什么意思?周人在《尚书》里面反复说,说过去我们老百姓都是上天的子民,可是上天没法治理大家,于是它要选择人间的代理人。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选择的标准就是谁有德,谁对民众好,就选谁。那么一开始选择了夏,是因为他治洪水有德行;后来选了商汤,也是因为他有德行。那么夏桀没德行了,老天爷只能换,于是就选择了商汤,现在商纣王闹得忒凶,老天爷又开始选,选择了我们的文王、武王,这叫什么?配天了。


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厥终,智藏瘝在。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尚书·周书·召诰》)


天在人间有它的副手,帮助它来管理民众的任务,能有这样的荣耀的人叫“配天”。德配天地,我们周家,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文王、还有文王的祖父太王积德,我们老祖宗不是当年在尧舜时期曾经种粮食给大家提供了饭食吗?积德。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在一个早晨灭掉你们,这是天意,所以你们不要闹。在《诗经》里面有这样的话,说你们没有丧失大众的人心之前,你们也是配天命的。那怎么办呢?既然上天如此,下边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了,跟我们一块儿自求多福,这叫革命。所以中国的革命思想实际上就是历史王朝的兴替,就是从上天回到上天。权力给你,你不好好干,拿回去再发放给别人,这样一个过程。这实际上是做思想工作的。所以周人的文化在天命方面,它实际上一方面要给自己上台做一种修辞,另一方面它也拿这种修辞去说服别人。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诗经·大雅·文王》)


总而言之,西周的变革,首先从观念上,有天命观念的出现,也有天下观念的树立,同时在现实中实行了封建制。周家贵族,封建所到之处他开始融合,于是历史就改变了过去的形态,就开始走向了统一化的文明进程,注意,是“统一化”的文明进程,不是统一的,就是一个王朝就带着所有人往前走,慢慢慢慢一个民族就要诞生了。一个文化的民族,大家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想法,共同的生活秩序,这样的人群就会造就出来,这就是我们以上讲的内容。


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谢谢大家的收听,再见。


今天课程的问题就是:“还有哪些人在何种情形下提到了天下观念的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畅所欲言,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观乎文化”,或者到官方微信“姜鹏历史沙龙”后台留言,参与互动抽取老师的签名著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x343839m3613

    希望录音效果再清晰一些,听起来有点吃力,音质不是很好,谢谢

  • kuniii

    👍👍(另外 小声说:求更新速度快一些些,超感兴趣蒙元🙊)

  • 二龙下山

    录音音质太差了!

  • cx_c

    声音没有穿透力,听着十分费力

  • cx_c

    嗓音很重,没有其他老师讲得清晰

  • Cheng2043

    录音效果太差了,有点点噪音就听不清了

  • 树袋熊Y馨

    太丰富了,李山老师讲课比较口语化,聊天一天,将知识传递出来。太喜欢了!

  • 1861088drmc

    李山老师讲的太棒了,不仅增长知识,而且超开心,每讲结尾时听到李老师重复的那句类似广告词:世界千变万化,历史教你选择。俺就想笑

  • 1365758sjnc

    哇,今天这一集干货太多了吧? 都要听不过来了…

  • 呢喃的暖

    最喜欢听李山老师讲的《诗经》,还有春秋战国精彩纷呈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