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刘凤云:收复边疆与有效的行政管辖

18.2∣刘凤云:收复边疆与有效的行政管辖

00:00
21:01

各位好!欢迎您收听《康乾时期的清代中国》第二讲:《收复边疆与有效的行政管辖》。我们都知道,中国辽阔疆域版图的最终奠定离不开武力的征服,但征服之后,有效的行政管辖却更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已征服版图的归属性。而有效的行政管辖首要条件就是由国家设官建制。这一讲,我们将讲述清朝是如何在东南台湾、东北黑龙江,以及北部蒙古地区建立有效行政管辖的。


一、统一台湾与设置一府三县

我们常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有大量历史文献记载了古代中国人开发台湾的经历。然而最有力的证明还在于清朝在台湾设置了一府三县、派官管理,这是清朝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


说到台湾的统一,当与两个人有关,一个是郑成功,另一个是施琅。


顺治十八年(1661),时为南明延平王的郑成功率部进军台湾,至康熙元年(1662)二月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被荷兰人侵占了38年的中国台湾领土。仅凭这一点,郑成功可谓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当年,他在给荷兰殖民者头目揆一的信中就义正辞严地指出:“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领土也。”但是,在其子郑经的经营下,郑氏集团逐渐演变成一个与中原统一王朝长期对峙的独立王国,而且反对统一,使台湾与大陆形成长达20余年的分裂局面。

(郑成功雕像)


为消除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清政府最先是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力争通过谈判实现统一。从康熙元年(1662)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派人与台湾郑氏集团先后进行了十余次谈判交涉,而且,为实现和平统一,康熙帝做出重大让步,同意了郑氏集团“不登岸”的条件,允许其留驻台湾。但由于郑氏集团坚持“依朝鲜例,称臣纳贡”为首要条件和基本立场,也就是要清政府承认台湾为中国藩属国的地位,其结果必然是要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康熙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所以,谈判没有成功。由此,武力统一台湾逐渐提上日程。


清军长于骑射而不善海战。自康熙十六年(1677),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帝以擅长海战的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组建起有战船二百余艘、官兵二万八千名的水师。康熙二十年(1681),郑经故逝,郑氏集团随后发生内讧,这为清政府统一台湾提供了契机。但由于万正色对统一台湾持消极态度,于是统一大业就落到了施琅身上。

(万正色故宅)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后从其子郑成功。在与郑成功产生矛盾后,施琅降清,郑成功杀其父、弟及子侄数十人。施琅降清后,先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等职。统一台湾是施琅一贯的主张,这其中有复仇的成分,但他也看到了统一台湾对国家安危的重要性。从康熙三年(1664)开始,清朝接受施琅的提议,命他率军进兵澎湖、台湾,使四海归一。但因飓风所阻,两次进军失败。自康熙七年(1668),清廷将其调往京城以内大臣闲职留用,前后长达13年之久。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八月,经福建总督姚启圣和内阁学士李光地的推荐,康熙帝再次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担当率领清军进攻台湾的重任,随后又授予他全权指挥军队的“专征”之权,以保证海上战争的协调一致。


此时的台湾,郑经已死,其子郑克塽继立。施琅上任以后,经过近两年的准备,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一改北风南进的常规,提出于夏季出洋、乘南风进兵的主张。清军自铜山进泊八罩,经过7天激烈的海战,占领台湾门户澎湖,守将刘国轩逃往台湾,郑克塽的败局已定。这时施琅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他下令暂停军事进攻,休整部队,在澎湖禁止杀戮,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郑军将士,稳定人心;并对刘国轩、冯锡范的部下郑重宣布:“断不报仇!”这对消除郑氏的恐惧与顾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还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康熙帝同意他的招抚并及时向台湾郑氏集团颁布了赦罪诏书。


这时,澎湖惨败,郑氏人心惶惶,兵无斗志。特别是郑克塽见施琅无屠戮之意,于是上表请降。八月,施琅统兵由鹿耳门进至台湾。郑克塽率属剃发,迎于水次,缴延平王金印,从此台湾成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这是继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使台湾再次回归国土的壮举。台湾告捷的消息传至京城,适逢中秋,康熙帝赋诗旌表施琅之功,授其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罔替。


台湾初定,施琅请设官镇守,廷议未决。有谓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甚至连举荐施琅的李光地也主张“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但施琅认为:台湾原属化外,土蕃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若弃其地、迁其人,非数年不能迁完。且有红毛乘隙复踞、窃窥内地的危险。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大学士李霨也支持施琅,言:“台湾孤悬海外,屏蔽闽疆。弃其地,恐为外国所据;迁其人,虑有奸宄生事。应如施琅议。”

(施琅)


经过反复的朝议,康熙帝采纳了施琅等人的意见,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即台湾府,下辖台湾(县治在今台南)、凤山、诸罗(县治在今嘉义)三县,隶属福建省;设总兵官一名,澎湖设副将一名,率兵驻守台湾。台湾首任知府蒋毓英在任期间,注意发展农业和教育,主持编纂了首部《台湾府志》,为后人了解台湾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

(《台湾府志》)


二、收复雅克萨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明末清初,我国东北与沙皇俄国接壤,而居住在黑龙江一带的是已经臣服于后金(清)的东海女真各部。据《圣武记》记载:初,俄罗斯东边接黑龙江,江者以外兴安岭为界。俄罗斯东部曰罗刹者,亦逾外兴安岭侵逼黑龙江北岸之雅克萨、尼布楚二地,树木城居之。既而又南向侵掠布拉特乌梁海,夺四佐领。崇德四年,时清军尚未入关,曾出兵黑龙江,毁罗刹所建木城,然未设兵戍守即返回。清军入关后,以盛京将军统辖整个东北,然国力未及北边。顺治十年在宁古塔(新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设立昂邦章京驻守,并负责派员向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居民收受贡貂等税赋。顺治十五年、十七年,镇守宁古塔的两任昂邦章京沙尔虎达、巴海父子先后率军击败了沙俄侵略军。康熙元年,清朝将宁古塔的昂邦章京升为宁古塔将军,并在康熙十五年移驻吉林。


但在这期间,沙俄侵略者重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并建立城堡作为殖民据点,勒索附近居民贡赋,奴役中国百姓。清朝在多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调乌喇(今吉林市北)、宁古塔兵往黑龙江一带,于黑龙江瑷珲(今黑河)地筑城,增设黑龙江将军,以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为首任,表明此时的八旗驻防已经抵达黑龙江流域沿岸。


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在都统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带领下,清军趁冰解,水陆并进,攻克雅克萨城。然在清军撤出城后,俄军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正月重新占据雅克萨。三月,清军在雅克萨周围筑垒挖壕,长期严密围困。800多名俄军大多战死病死,最后只剩60余人。正当雅克萨城旦夕可下时,俄国政府同意接受清朝的建议,遣使举行边界谈判。清朝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萨之战)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七月,中俄使团在尼布楚正式举行边界谈判,清朝以国舅佟国刚、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为首,俄国代表为戈洛文,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戈洛文提出以黑龙江为界的要求被中方断然拒绝,但由于当时在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与沙俄都在对喀尔喀蒙古用兵侵扰,清朝拟出兵支持喀尔喀。为避免两线作战,集中打击准噶尔部,康熙帝指示谈判代表做出让步。而俄罗斯也因远征克里米亚失败,战线过长,竭力想保持既得权益。于是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南岸尽属中国,北岸尽属俄罗斯。中国失去了尼布楚以东、额尔古纳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尼布楚城被划入俄国版图。但却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俄国拆除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修筑的据点,撤出其军队。

(1689年《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示意图)


黑龙江将军成为清朝在东北边疆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将军衙门不久由瑷珲移至嫩江,康熙三十一年(1692),清朝修建卜魁城(今齐齐哈尔),康熙三十八年(1699)将军衙门再移卜魁,直至清末。


三、驱逐准噶尔、与喀尔喀蒙古会盟多伦

清朝蒙古分为三大部:漠南蒙古(今内蒙古)、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今外蒙古),还有漠西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自崇德元年(1636),漠南蒙古臣服清朝后,清朝对其实行盟旗制,编为六盟四十九旗,归中央的蒙古衙门管辖。崇德三年(1638)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而漠北喀尔喀蒙古在清朝初年已形成三部,分别统属于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车臣汗。崇德三年(1638),三大汗分别派使来沈阳,向皇太极呈表称臣,献上“九白之贡”,即每年进贡白马八匹,白骆驼一头,与清朝结成朝贡关系。康熙年间,喀尔喀三部之间发生纷争,扎萨克图汗被杀害,所隶部众多归附土谢图汗,双方交战不休。康熙二十三年(1684),扎萨克图新汗上疏清朝请求出面调解。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派出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和西藏达赖使者到土谢图汗部参加会盟。会盟是蒙古各旗定期集会、协商解决重大事件的一种制度。阿喇尼在会盟时,向与会蒙古王公传达了康熙帝的指示,令其不要兄弟亲戚间火并,尽解前怨,命土谢图汗将新附人民归还给扎萨克图汗,所谓“令其和协,照旧安居”。至此,喀尔喀三部重归于好。但随达赖使者一同前来的还有漠西蒙古的噶尔丹族人多尔济扎布,他借故谩骂土谢图汗以激怒之,土谢图汗果然将其执杀。于是,噶尔丹乘机插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率三万精锐骑兵越过杭爱山,突袭土谢图汗大帐,土谢图汗仓促向东溃退。噶尔丹又接连攻破喀尔喀蒙古右翼的车臣汗游牧地与左翼的扎萨克图汗游牧地。于是,经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倡议,喀尔喀三部数十万众投清,并于九月至漠南,康熙帝将其安置在科尔沁水草地游牧。康熙二十九年(1690),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为名继续东进,于是,有了康熙帝的三次亲征。


第一次亲征发生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八月,康熙帝率军于乌兰布通重创噶尔丹的驼阵,噶尔丹拔营宵遁。

(清前期巩固西北边疆斗争形势)


康熙三十年(1691)五月,康熙帝为加强长城以北的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銮驾出塞,于独石口外的多伦诺尔(今多伦)与内外蒙古各部王公会盟,康熙帝亲自主持会盟大会,包括土谢图汗、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等都到会。康熙帝检阅了八旗兵,授册文和汗印予土谢图汗等,接受喀尔喀各汗及台吉朝拜,分喀尔喀三部为三十四旗,与同漠南蒙古四十九旗一体编设,给地安插,设大宴厚赐之。


自此,喀尔喀蒙古与漠南蒙古一体,臣服于清朝。清朝在喀尔喀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又称定边左副将军,驻扎在赛因诺颜部的乌里雅苏台城),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在库伦设办事大臣。此次会盟,确认了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有效行政管辖。

(多伦会盟碑)


这一隶属关系直到1911年(宣统三年)才解除,当时以第八世哲布尊丹巴为首的蒙古王公和上层喇嘛,在俄罗斯帝国策动下宣布“独立”,私自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了非法的《俄蒙协约》(即《库伦条约》)。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感谢收听!


第二讲复习课

你好您好,刘老师第二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台湾

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郑经治下的台湾逐渐演变成独立王国。为实现国家统一,康熙帝多次派人与郑氏集团进行交涉并表示愿意做出巨大让步。但郑氏集团坚持要清政府承认台湾为藩属国,导致谈判失败。清政府只能以武力收复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攻占澎湖,郑克塽上表请降。康熙帝采纳施琅等人的意见,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


东北

清军入关后,以盛京将军统辖整个东北,然国力未及北边。康熙初年,沙俄重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奴役中国百姓。多次交涉无果后,清朝于康熙二十二年清政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设黑龙江将军于瑷珲,屯垦戍边,建城永戍。康熙二十四、二十五年(1685、1686清军两次进攻雅克萨,迫使俄国同意谈判。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


蒙古

清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崇德元年(1636),漠南蒙古臣服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漠西蒙古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喀尔喀部投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噶尔丹继续东进,于是有了康熙帝的三次亲征。


康熙三十年(1691)五月,康熙帝在多伦诺尔(今多伦)与内外蒙古各部王公会盟,喀尔喀蒙古与漠南蒙古一体臣服于清朝。此次会盟确认了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有效行政管辖。清朝在喀尔喀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在库伦设办事大臣。


以上就是本讲的重点,谢谢您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52987trow

    刘老师平时上课也是这么直接念稿嘛

    hotkey818 回复 @1352987trow: 这样老师不如专门写搞,然后找个会朗读的助教念的来的舒服

  • 朝歌月

    哎 这明清两节课听得人真是痛苦

    hotkey818 回复 @朝歌月: 同感,不然自己看书来的流畅,就这样怎么教课,上课就是念搞吗?

  • gslgs

    这么讲课真不敢恭维!

  • 恩维空间

    清军长于骑射的“长”应该读“常”吧!

  • hotkey818

    这啥玩意啊?小学生读课文吗?

  • 无一之音

    只有小说需要念稿,也只能念稿,其他节目都应该是讲,不然就是糊弄。你这交钱的节目可不能糊弄啊,不然就挨骂。

  • 欧阳青禾

    这节课的内容有关各种人名和部落名地名各种拗口,必须要聚精会神才不至于出错,辛苦老师了。

  • 北林的暗物质

    忍不住吐槽一下:跟上面一个老师比,真的是水平高下差别太大…这位连念稿子都念不好。。。不知道是不是走行政路线的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北林的暗物质: 已经用小本记下来了,谢谢您的反馈。可以加我们的客服号:dzz_th 我们会定期汇总学员的问题统一向制作人反馈。

  • 乌龟慈

    我如果这样上课,早就被学生赶下讲台了

  • 圈圈_yy

    录音有问题?为什么一卡一卡的